元朝灭南宋用了四十多年,但主要是在忽必烈时期完成,之前蒙古已经很强大了,所以难度在于持久战。清朝入关时,明朝已经内部崩溃,清军联合吴三桂入关摘桃子即可,虽然巩固统治难度大,但建国过程相对顺利。 --- 元朝的骑兵把南宋逼到崖山那会儿,襄阳城的砖缝里还嵌着二十年前的箭镞。蒙古人横扫欧亚的快马弯刀,在长江边上生生磨成了水师——谁能想到草原汉子会造楼船?忽必烈的大帐里挂着两张图,一张画着波斯工匠设计的回回炮,另一张描着川中钓鱼城的山势,那地方让蒙哥大汗折戟沉沙,愣是拖慢了征服脚步整整三十六年。 南宋的硬骨头超乎想象。临安城破时,流亡朝廷带着三十万军民漂泊海上,小皇帝被陆秀夫背着跳海那刻,战船桅杆上还飘着“誓复中原”的旗。蒙古将领看着缴获的札甲直摇头,这些江南造的鱼鳞甲用桐油浸过九遍,比草原皮甲结实三倍不止。最要命的是南宋的城池设计,襄阳城壕沟里埋着竹签阵,重庆府城墙顺着山势拐弯,蒙古骑兵来了都得下马当步兵使。 清朝入关倒是透着股“捡漏”的机灵劲。李自成的农民军把北京城搅成烂摊子,吴三桂在山海关跺脚转圈,八旗铁骑早就在辽东练好了“渔翁得利”的戏码。多尔衮收到降书那夜,沈阳皇宫里的海东青叫得特别欢,这帮女真贵族连龙椅都没坐热乎,转眼就打着“替明复仇”的旗号进了中原。前明降将比八旗兵还卖力,扬州城破时,带头冲杀的是剃了头的汉军旗。 但别以为清朝全靠运气。关外那几十年憋得狠了,皇太极把蒙古诸部收拾得服服帖帖,朝鲜王室被揍得年年进贡。松锦大战俘虏的明军火器手,转头成了清军红衣大炮的教头。最绝的是统战手段——入关后给崇祯帝修陵,科举照常开考,孔府衍圣公的轿子比在明朝时还多俩抬夫。江南士子们刚写完“反清复明”的诗,转头发现新朝县太爷竟是同科举人。 元朝那四十年硬仗打出个意外收获。吐蕃高僧八思巴在忽必烈帐前画出“宣政院”蓝图时,云南大理的末代皇帝正在学蒙古摔跤。征服南宋的过程逼着蒙古人搞出跨海作战体系,后来打日本虽然没成,却把高丽水师训成了东亚最强。清初的摄政王们夜里翻前朝档案,看到“四等人制”直嘬牙花子——他们搞的“满汉分居”可比这高明多了,既让八旗驻防全国,又让汉官治理地方,像给烈马套了副软鞍。 两场征服藏着相似的密码。元朝清点南 宋户籍时惊了,临安府商铺税银顶得上五个草原部落的年贡。清朝入主紫禁城后更懵,明朝留下的《永乐大典》能装满三大殿。游牧民族的金戈铁马,终究要在稻米账簿间重新淬火。元世祖搞“汉法”遭蒙古贵族唾骂,清圣祖学汉语被满大臣嘀咕,可谁让江南的漕粮比牛羊管饱呢?大都城里的羊肉泡馍,终究混进了扬州炒饭的香气。 那些留在史书夹缝里的细节才有趣。元军水师里藏着泉州蒲寿庚的私兵,清军入关时带着朝鲜炮手。临安城破时有个宋兵把火药绑身上跳船,百年后扬州十日里,盐商在地窖用《桃花扇》曲谱裹着抗清檄文。征服与被征服的故事,从来不是简单的强弱对决,倒像长江水混着黄河沙,在历史的陶罐里酿出五味杂陈的酒。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