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用于野外应急解渴的植物——酸木浆

 书中淘乐 2025-05-14

人生有沉浮甘苦,生活有千滋百味,食物有酸甜苦辣咸,就连野菜也蕴藏着五味。酸木浆就是一种酸味独特的野菜。

图片

近日,在湿地公园的河岸边,我发现了很多集聚成片生长的酸木浆。小时候在河洼、地头、荒地、林缘,到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割草或玩耍时,如果口渴找不到水,就摘几片酸木浆叶子,放入嘴里咀嚼,一股酸味瞬间充斥味蕾,让人有“酸掉大牙”的感觉,不禁产生很多口水,口渴就烟消云散了,它曾是我们喜爱的“可用于野外应急解渴的植物”。

图片

酸木浆,学名为叉分蓼,别名也叫酸不溜、酸姜等。它是蓼科蓼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茎叶含有较高的有机酸成分,汁液口感类似未成熟浆果的酸味,吃起来酸溜溜的,能够生津止渴。它的茎杆木质化严重,质地较硬,茎叶汁液黏稠,呈“木浆”状,结合其酸味特点,我们当地称它为“酸木浆”。“不溜”在方言中常作副词,表示持续的状态,由于它的“酸”的特性,有的方言称它为“酸不溜”。它和生姜都有抗菌消炎、调节消化功能、抗氧化的功效,它的酸涩味道类似于生姜的口感,民间也俗称它为“酸姜”。它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

图片

酸木浆的茎杆呈紫色,叶片翠绿,多分枝,花朵为紫色。有的酸木浆叶片中间有新月形黑色斑块,这是由于干旱、低温或营养失衡导致叶片表面损伤,形成黑斑,这类黑斑通常面积较小,剔除后不影响食用。如果黑斑伴随如异味、软烂等霉变迹象,则可能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黑斑病,如果食用可能引发健康风险。黑斑会减少叶片有效光合作用面积,影响植株生长。

酸木浆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用价值的中草药。《内蒙古中草药》记载:“清热,消积,散瘿,止泻。主治大小肠积热,瘿瘤,热泻腹痛。”它性凉,夏、秋采收晾干,焙干后研末口服,适用于湿热腹泻、痢疾等症状,对湿热引起的潮热盗汗、咽喉肿痛具有改善作用;含有的黄酮类物质和草酸,能凉血散瘀,改善跌打损伤或瘀血阻滞;草酸、皂苷成分可中和毒素,缓解水肿等症状。它还富含膳食纤维,可有效促进消化,对食积腹胀有很好的缓解作用。酸木浆煎汁水洗,可治皮肤瘙痒;洗净捣碎外敷,可清热散结、消炎镇痛。

图片

研究表明,酸木浆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细菌有抑制作用,可减轻局部感染。它的黄酮和多糖成分可辅助缓解焦虑、改善睡眠。它还能轻度刺激胃液分泌,改善食欲不振或消化不良。

图片

酸木浆不仅形态独特,药用价值高,更蕴含丰富的营养价值。药物研究所对酸木浆新鲜嫩茎叶营养成分分析显示:它含氨基酸14种之多,粗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每100克新鲜酸木浆大约含有氨基酸总量91毫克,胡萝卜素25毫克,维生素C30-50毫克,膳食纤维3-5克,还含有钾、钙、铁等矿物质、多酚类以及蓼科植物特有的活性成分,可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补给。

酸木浆的食用部位主要集中在幼苗和嫩茎叶上,在春季和夏季采摘后,洗净即可生食、凉拌、炒食、蒸制、泡茶,其独特的酸味定会为你带来别样的体验。

生食。采摘新鲜的酸木浆茎叶,淡盐水浸泡后,用清水洗净,去除潜在污染物,然后直接放入口中咀嚼,酸味主导、略带苦涩,脆嫩多汁,生津解渴。

图片

凉拌。采摘酸木浆的幼苗和嫩茎叶,淡盐水浸泡15分钟,洗净后焯水,去除部分土腥味和潜在污染物。要沸水足量,大火快焯,这时高温会加剧叶绿素降解、酚类氧化及稳定的黄色色素显现,使其变黄,虽然颜色变化会影响美观,但不影响食用安全性。然后立即过凉,挤干水分,加入蒜泥、盐等调料,搅拌均匀即可食用。入口咀嚼后有尖锐的酸感,味道酸涩,脆嫩多汁,性质凉爽,回味绵长,风味独特。

图片

炒食。将酸木浆的嫩茎叶用淡盐水浸泡,再用清水洗净。热油爆香蒜片姜丝,加入酸木浆,快速翻炒,再用盐、生抽等调料调味。其独特的酸味会为菜肴增添风味。

蒸制。将淘洗干净的酸木浆焯水过凉,挤干水分,加入面粉,也可加入少量食用油防止粘连,搅拌均匀,使每片叶都粘上面粉。开水上锅蒸5分钟,出锅后挑散晾凉,加入蒜泥等调料拌匀即可。颜色金黄,入口绵软,酸味明显,纤维感丰富。

图片

泡茶。取3-5克酸木浆干品,放入杯中,用200-300毫升沸水闷泡10-15分钟即可饮用,也可以加水500毫升煮10分钟左右,过滤后分次饮用。如果采摘新鲜的酸木浆叶片,加入开水冲泡,静置温热时饮用,也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蜂蜜或红枣调味。

图片

养生有道,贵在自知。酸木浆并非“万能草药”,大量食用会刺激肠胃,一般连续食用不超过7天,可间隔几天后继续食用;体质虚寒或脾胃较弱等人群不宜食用;野外采摘时,也要注意环境污染。

图片

酸木浆不仅是童年记忆中的野趣,更是蕴藏自然智慧的药食两用植物。它虽不如人参、灵芝那样广为人知,但其凭借清热散结、消炎镇痛等功效,在民间食疗和中医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合理利用这一自然馈赠,既能感受到传统草本的智慧,也能为现代生活注入一份自然的滋养。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图片
图片

公众号|闲暇笔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