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叔本华丨“ 闲暇才是人生的精华”

 山泉51 2025-05-15
图片

叔本华肖像

叔本华深邃的哲学思想中,闲暇并非空无一物的空白,而是人生精华的所在。这位以悲观主义著称的哲学家,却在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中发现了闲暇的至高价值。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叔本华的这一观点显得尤为珍贵,提醒我们在纷扰的生活中寻找一片宁静之地,让灵魂得以呼吸,让思想得以沉淀。

▼阅读摘抄▼

01

 闲暇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

--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闲暇,不仅仅是休息和娱乐,它更是一种精神空间的营造,是人们在忙碌中寻找自我、反思人生的宝贵时光。而在这精华之外的人生,便是一幕幕辛勤与劳作的戏剧,其中有汗水,有疲惫,也有成就和满足。人生的价值,也许便在于如何在这辛苦与闲暇之间,找到平衡与和谐。

图片

电影《夏天的故事》

02

 最大的愚蠢就是牺牲健康,无论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还是为了学问、声名;为了肉欲和片刻的欢愉而牺牲健康,就是愚不可及。

--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这番话如同一记警钟,敲响在人们追逐名利的路上。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无价之宝。一旦失去了健康,无论金钱、地位、学问或是肉体的欢愉,都变得毫无意义。这是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盲目追求物质和享乐的一种深刻批判,也是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揭示。

图片

电影《秋日何时来》

03

 所谓人生,不过是摇摆于一座钟摆痛苦与无聊之间的一座钟摆,或者因欲望的不能满足而痛苦,或者因满足后的空虚而无聊。人的一生仅此而已。唯一的救赎,是任谁也不能逃避的死亡,永恒的黑暗。

--

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

人生,似乎总是在追求和逃离中徘徊,欲望的追逐带来了暂时的满足,但随后却是更深的空虚和无聊。而死亡,作为生命的终结,也是逃避不了的归宿,带给人们永恒的宁静。这段话深刻反映了叔本华对于人生本质的悲观主义哲学观点。

图片

电影《千面真宝金》

04

 人生就像一些低劣的商品,总在外表包上一点光彩一点的东西。举凡痛苦,总想掩饰;反之,凡是出风头的、光彩的事,都要拿出来张扬一番。人们越是内心不踏实,就越想在别人眼中被看作很充实。

--

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

人们在痛苦面前选择逃避,在荣耀面前选择炫耀。这种矛盾,源自于人内心的不踏实感,源自于对自我存在价值的不确定和怀疑。人们总是在寻求外界的认可,试图通过他人的评价来确认自己的价值。然而,这种外在的肯定永远无法填满内心的空虚,因为真正的充实来自于对自我深刻的了解和接受,来自于对生命本质的洞察和理解。

图片

电影《洞》

05

 我们所考察过的表象,按其构成来看,如从客体方面着眼,就可还原为时间、空间和物质;如从主体方面着眼,就可还原为纯粹感性和悟性。

--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时间,是不断流逝的河流,将一切存在裹挟而去;空间,是容纳万物的舞台,为物体的存在提供了位置;物质,则是填充这舞台的演员,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础。然而,这只是从客体的角度出发,我们所见的世界。当目光转向主体,转向观察者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发现纯粹感性和悟性的存在——这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途径,它不依赖于物质世界的实体,而是依赖于我们内在的感知与理解能力。

图片

电影《直到世界尽头》

06

 哲学就是株植物,就像阿尔卑斯玫瑰和长在悬崖上的花朵,只会蓬勃生长在自由的山间空气中,但若精心栽培就会枯萎。那些在市民生活中代表哲学的人,就像戏子扮演君王。

--

《叔本华哲学随笔》

哲学的生长,需要的是自由和独立的土壤,它不应当被世俗的束缚所限制,也不应当被人为的干预所扭曲。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哲学才能展现出它最真实、最本质的面貌。一旦哲学被精心栽培,即当它被引入到市民社会、被制度化、被用于权力的工具或被当作职业时,它就如同被移植到温室中的花朵,失去了其原有的野性和生命力,最终只能走向枯萎。

图片

电影《柏林苍穹下》

07

 人们需要外在的活动,是因为他们没有内在的活动。

--

《叔本华思想随笔》

外在的活动,如工作、社交、娱乐等,成为人们逃避内心空虚的手段,成为填补生命空白的填充物。人们在外界的忙碌中寻求刺激与满足,试图通过不断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来掩盖那个深藏不露的自我疑惑和生命的无意义感。然而,这种外在的活动并不能真正地滋养灵魂,它们如同过眼云烟,留下的只是转瞬即逝的满足。叔本华认为,真正的充实来自于内在的活动——那些思想的激荡、情感的体验、精神的探索。

图片

电影《大都会》

08

 谁要是能够为自己与生俱来的才能而活,那他就由此找到了最美好的人生。

--

《叔本华思想随笔》

“与生俱来的才能”,是指那些根植于个体本性中的独特潜能和倾向,是每个人独有的生命之歌。当一个人能够识别并追随这些内在的指引,用自己的生命去表达这些才能时,他便找到了通往幸福与满足的道路。这种生活,不再是对他人生活方式的模仿,不再是社会期望的奴隶,而是一种真正的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

图片

电影《里斯本的故事》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