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中的 红色旋律(五) ![]() 《游击队之歌》 ![]() ![]()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回望百年,青春向党,共青团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为了继承与发扬共青团的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精神,济南市青少年宫特别推出“峥嵘岁月中的红色旋律”系列课程。 这一课程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歌曲进行赏析,引导青少年儿童了解革命文艺作品的创作背景、感人故事与历史意义,激励广大青少年儿童牢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通过歌曲抒发情怀、振奋精神,将个人梦想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 ![]() 创作背景 歌曲《游击队之歌》由著名音乐家贺绿汀作词作曲,该曲于1938年1月1日在八路军干部晚会上由作曲家指挥救亡演剧队首次演唱,同时,它也是电影《铁道游击队》的主题曲。 (电影《铁道游击队》剧照)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文化界成立演剧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到中国各地宣传抗日救亡。作曲家贺绿汀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毅然跟随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前往山西抗日前线为部队演出。 在山西临汾城郊的一个八路军办事处(临汾尧都区刘村镇),贺绿汀被八路军巧妙运用游击战沉重打击日军的事迹深深打动,并对八路军骁勇善战的形象产生深刻的印象。他认识到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不仅要靠正规战,也要靠运动战、游击战。 于是,经过作曲家长时间的酝酿,《游击队之歌》的词曲终于跃然纸上,歌曲生动刻画出游击队战士乐观的情绪、昂扬的斗志和革命的自豪感。1938年初,这首歌曲在八路军总司令部召开的一次高级将领会议的晚会上进行首演,5月,刊登在《自由中国》第2号。歌曲发表后,很快在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军民中传唱开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激励着全国军民捍卫国土、痛击日寇的决心。该曲体现出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交融,脍炙人口、颇负盛名,至今仍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 ![]() ![]() ![]() 歌曲赏析 (《游击队之歌》手稿,1938年,国家一级文物) 《游击队之歌》以鲜明的音乐形象反映了抗日游击队的战斗生活,表现出游击队员们对敌军的愤懑和藐视以及对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歌词中“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揭示了游击队的真谛,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的经典作品。 歌曲旋律轻松流畅、生动活泼,融合了中西方音乐的创作特点。以富于弹性的小军鼓般的节奏贯穿全曲,既给曲调以进行感,又塑造出战士们机智灵活、勇敢顽强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的典型形象。全曲音域集中,曲调与语音的声调完美结合,形象鲜明、朗朗上口,这也成为它能够在群众中久唱不衰的原因。 《游击队之歌》为再现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音乐形象充满动感,着重描写游击队的典型形象,展现了从敌人手中夺取武器以武装自己的战斗豪情;第二部分着重表现游击队员的乐观形象。1938年夏,贺绿汀将其改编为四部混声合唱曲,其中含复调因素的和声织体为全曲提供了生机勃勃的动力,成为20世纪中国最经典的合唱曲之一。 (《游击队之歌》曲谱节选) ![]() 1.歌曲《游击队之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片段) 2.歌曲《游击队之歌》(歌唱家:刘秉义) 3.情境小合唱《游击队之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领唱:霍勇、张大伟、白雪、钟丽燕) 4.合唱《游击队之歌》(演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合唱团) 5.混声合唱《游击队之歌》(演唱:国家大剧院合唱团) ![]() ![]() ![]() 知识链接 贺绿汀(1903年7月20日 —1999年4月27日 ),原名贺安卿,又名贺抱真、贺揩等,湖南邵阳市邵东市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杰出的人民音乐家,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 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选修钢琴与和声学。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先后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一队,后在重庆育才学校任教;皖南事变后,参加新四军,在军部和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从事音乐创作和教学工作。1943年赴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1945年后在华北大学任教。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文工团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并创办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附小,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一生为人民事业奋斗不息、歌咏不止,坚持正义和进步,歌唱光明和真善美。他的主要音乐作品有《天涯歌女》《四季歌》《游击队之歌》《嘉陵江上》《牧童短笛》等,管弦乐《森吉德玛》《晚会》等,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等书。1998年获得“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 ![]() 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 1956年,导演赵明邀请26岁的吕其明为电影《铁道游击队》配乐作曲。在认真研究剧本后,他认为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非常惊险刺激,建议导演可以在影片高潮出现前安排战士们唱一首插曲舒缓一下节奏,从另外一个侧面塑造游击队员们的英雄形象。导演认为很有必要,对歌曲提出要求,要表现处于艰苦斗争环境中游击队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根据这一要求,诗人芦芒与何彬写出了具有生动形象的歌词,为谱曲打下良好基础。吕其明大量搜集山东民歌、戏曲,研究当地音乐的调性和语言,将采风得来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素材变成了创作的源动力,他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歌曲的创作。60多年过去了,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成为百姓心中最美的歌曲之一。 1.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电影《铁道游击队》片段) 2.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歌唱家刘和刚、峁圪垯组合,伴舞:蓝天幼儿艺术团) 3.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儿童合唱比赛:泉州市实验小学) 4.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音乐大师课》节目》,演唱:吴骏飞) ![]() ![]() ![]() 历史意义 抗日根据地军民战斗在广阔的敌后铁道线上,他们在党的领导和培养下不断发展壮大,依靠群众,运用游击战术,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浴血奋战。他们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极大地牵制和消耗了敌人的实力。《游击队之歌》诞生于战场一线,是抗日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鼓舞了八路军的士气,促进了军民团结,深刻反映出战士们坚定的必胜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主席非常喜欢这首歌曲,在王家坪八路军总部礼堂举行的文艺晚会上,他赞扬作曲家贺绿汀:“你的《游击队之歌》写得很好啊,你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根据《游击队之歌》编排的《游击队舞》无疑成为这首歌曲最形象的诠释。1973年,周恩来总理在延安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时提出:“在这里应该挂上一幅《游击队之歌》曲谱照片”,可见该曲的重要意义。 1992年,歌曲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2015年入选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如今,《游击队之歌》依然在军营和群众中广为流传,不仅成为抗日战争峥嵘岁月的永恒印记,更彰显出机智勇敢、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歌曲中铿锵有力的节奏、轻松流畅的旋律、生动鲜明的形象、坚不可摧的意志,都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攻坚克难、开拓奋进,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 歌声嘹亮、薪火相传!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新时代的青少年儿童应当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立鸿鹄之志、与时代同行,努力成为具有强健精神素养、勇担历史责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 ![]() ![]() 教师简介 高原 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本科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曾荣获“于希宁奖学金”、“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论文曾荣获“第九届桃李杯舞蹈大赛”论文比赛三等奖,硕士论文被评选为“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 学校工作期间,音乐教学曾荣获“济南市优课”和“山东省优课”。 舞蹈教学方面,指导学生曾在山东省舞蹈大赛、济南市舞蹈比赛、济南市“七项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荣获一等奖,个人荣获“山东省优秀创作奖”。 ![]() ![]() 课程介绍 《少儿舞蹈鉴赏》课程是济南市青少年宫美育课程的一个分支,是在舞蹈专业训练和舞台实践的基础上增设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源于对舞蹈美育的探索和对当下舞蹈教育的反思,源于对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追求。该课程通过探讨经典舞蹈作品以培养学生的舞蹈审美力和感知力,运用舞蹈艺术和舞蹈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通过舞蹈、音乐等多方面的艺术元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与声乐、语言等专业合作开发的《少儿艺术素养》课程,致力于培养学员们的舞台表现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两门美育课程力图将专业学习从技术与能力培养的层面提升到艺术感知和文化理解的层面,为学生今后的学业、事业、生活奠定美的基础,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和向美而生的心灵! 对以上课程感兴趣的家长与同学,可扫码加入以下交流群。各群致力于为同学们传播文艺知识、学科资讯,介绍艺术家、艺术作品,传播审美与文化,以期更多学员在艺术中思考、在艺术中提升、在艺术中成长,感谢大家对济南市青少年宫及各门课程的支持,欢迎加入! ![]() ![]() 扫描二维码进行报名 ![]() ![]() 扫描二维码进行报名 ![]() ![]() 扫描二维码进行报名 ![]() ![]() END 文 案丨高 原 供 稿丨教务部、文艺部 文史资料丨百度百科、学习强国 图片来源丨百度图片 视频素材丨优酷视频、腾讯视频 编 辑丨谢冰洁 初 审丨张 娜、王 颖、路 岚 终 审丨徐 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