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米芾书法《李太师帖》高清版

 集雅斋 2025-05-14 发布于北京

米芾,北宋书法家、画家、鉴藏家,位列“宋四家”之一。其书法以“尚意”为核心,融合晋唐法度,形成独特的“米氏风格”。《李太师帖》创作于元祐二年(1087年),是米芾中年时期的行书代表作,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此帖纸本墨迹,内容记述米芾在李太师驸马园中品鉴晋贤十四帖的经历。

从历史定位来看,《李太师帖》是米芾从“集古字”向“自成家法”过渡的关键作品。米芾早年师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唐代书家,后转向褚遂良,最终溯源魏晋,尤重“二王”风骨。

此帖中既可见早年学欧、柳的紧结笔势,又融入晋人萧散简远的意趣,展现了其书风转型期的探索。

米芾自述“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强调执笔的灵活性与腕力的控制。《李太师帖》以中锋为主,辅以侧锋取势,轻盈飘逸,兼具力度与动感。这种“振迅天真”的运笔方式,既承袭了王羲之“一拓直下”的笔法传统,又通过迅捷的提按转折形成个性化的节奏。

米芾推崇晋人“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认为“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在《李太师帖》中,他通过简化点画、强化使转,将王羲之的“内擫”笔法转化为更具表现力的外拓之势。

尽管米芾早年浸淫唐楷,但后期批评唐法“过于规矩,缺乏特色”。此帖中,他弱化了欧、柳的方折用笔,转而吸收褚遂良的“转折肥美”。《李太师帖》体现了宋代书法从“尚法”到“尚意”的转型。米芾突破唐代法度的束缚,将个人情感与艺术理念融入书写。其“刷书”笔法(迅疾铺毫),成为后世“文人书法”的范式。下面就让集雅斋字画网小编带大家来欣赏米芾经典书法《李太师帖》吧!

米芾经典书法《李太师帖》局部欣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