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一个人的最高境界——看见因果

 blackhappy 2025-05-15 发布于陕西

《资治通鉴》有言:“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千年史册,不过因果二字。帝王将相,贩夫走卒,皆在因果之网中沉浮。有人见果而不知因,困于当下;有人执因而畏果,患得患失;唯智者观因察果,知天命而尽人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看似无常,实则每一寸轨迹皆由因果铸就。读史者若悟此道,便知成败非偶然,福祸非天降。一个人的境界高低,不在其权势富贵,而在其能否穿透迷雾,见得因果。

《资治通鉴》:一个人的最高境界——看见因果

一、因果在个人抉择中的显化

《资治通鉴》开篇记载三家分晋,韩、赵、魏瓜分晋国,看似是权谋的胜利,实则是晋室数代积弱、公卿坐大的必然结果。晋平公时,六卿专权,国君失德,终致社稷倾覆。司马光评曰:“非三晋之能分晋,乃晋自弃其民也。”可见,因果之链早在百年前便已悄然结成。

个人命运亦如此。东汉名臣杨震,少时家贫,却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收贿赂,一生清正。晚年虽遭宦官诬陷,饮鸩自尽,但其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皆位列三公,门第显赫。《资治通鉴》载:“杨氏四世清德,为汉名族。”杨震的廉洁看似令他身陷险境,实则种下家族百年福荫。因果之报,未必立现于眼前,却必显于后世。

反观西汉权臣霍光,辅佐昭帝、废立昌邑王、拥立宣帝,一时权倾朝野。然其家族恃宠而骄,子弟横行长安,最终满门覆灭。《资治通鉴》叹曰:“霍氏之祸,萌于骖乘。”霍光生前风光无限,却未约束族人,纵容恶因,终致恶果。因果之理,从不因权势而偏私。

司马光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个人的抉择,不仅关乎自身荣辱,更牵连后世子孙。智者见因果,故慎始慎终;愚者逐眼前,故祸及子孙。

《资治通鉴》:一个人的最高境界——看见因果

二、因果在治国理政中的映射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资治通鉴》中,历代王朝的兴衰无不是因果的实证。隋炀帝穷兵黩武,三征高句丽,开凿大运河,虽功在千秋,却耗尽民力,终致天下大乱。司马光评其“恃其富强,不虞后患”,正是因骄奢而种下亡国之因。

反观汉文帝刘恒,奉行黄老之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他废除肉刑,下诏罪己,甚至因耗费民力建露台而罢工。《资治通鉴》载:“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无所增益。”正是这种“以民为本”的执政之因,成就“文景之治”的盛世之果。因果之间,治国的根基已定。

北宋王安石变法,初衷为富国强兵,却因急于求成、用人不当,最终加剧社会矛盾。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借古讽今:“治国若烹小鲜,不可扰也。”新法虽立意高远,但忽视民情、强推猛政,终成“靖康之耻”的远因之一。可见,即便是良策,若不顾因果链条中的细微关联,亦会酿成大祸。

《资治通鉴》中反复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国者若只见“载舟”之利,不见“覆舟”之险,便是因果不明。唯有洞察民心向背,方能在历史的洪流中稳掌舵盘。

《资治通鉴》:一个人的最高境界——看见因果

三、因果在人际浮沉中的印证

《资治通鉴》中,人际的恩怨纠葛往往暗藏因果的伏笔。东汉末年,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暴虐无道,最终被义子吕布所杀。世人皆叹吕布反复无常,却不知董卓之死早有因果。董卓初入洛阳时,为立威而滥杀无辜,甚至焚烧宫室、劫掠百姓。《资治通鉴》载:“卓纵兵掠富户,谓之'搜牢’,百姓饥困,人相食。”其暴行早已埋下众叛亲离的祸根。司徒王允设计除董,表面是权谋之争,实则是天下人怨气凝结的果报。董卓之死非因吕布无情,而因其自身种下恶因,终得恶果。

反观唐代名相房玄龄,一生谦和谨慎,善结人缘。太宗李世民与兄弟争位时,房玄龄多次劝谏秦王“以仁德服人”,避免骨肉相残。玄武门之变后,他力主厚葬李建成、李元吉,安抚旧部。《资治通鉴》评其“能弥缝骨肉之隙,消弭天下之疑”。正是这份宽厚,使得房玄龄虽居高位,却无人嫉妒,子孙亦得善终。因果之道,不在争一时胜负,而在修长久人心。

北宋名臣范仲淹,因直言进谏屡遭贬谪,却始终以“先天下之忧而忧”自勉。他在西北戍边时,体恤士卒,改革军制;主政地方时,兴修水利,赈济灾民。《资治通鉴》虽未直述其事迹,但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赞其“所至民皆立祠祀之”。范仲淹的善行虽未令其显赫一时,却为子孙积下厚福——其子范纯仁官至宰相,家族绵延数百年不衰。因果之报,未必显于己身,却必惠及后人。

司马光曾言:“君子交绝,不出恶声。”人际的因果,往往始于细微。唐代李林甫口蜜腹剑,排挤贤能,最终死后被削棺戮尸,家族流放;而郭子仪功高不傲,善待同僚,虽七子八婿皆显贵,却得享寿考,名垂青史。可见,与人相处时的每一念善恶,皆是未来因果的种子。

《资治通鉴》:一个人的最高境界——看见因果

四、因果在历史轮回中的昭示

《资治通鉴》以“通”为要,将千年历史串联成因果的长卷。五胡乱华时,西晋宗室为争权而内斗,酿成“八王之乱”,终致胡族南下、中原陆沉。司马光痛陈:“晋室之祸,非胡人之罪,乃自取也。”若武帝司马炎不纵容世家大族兼并土地,若惠帝不痴愚无能,何至于天下分崩?因果的链条,早在盛世繁华时便已悄然收紧。

安史之乱亦是如此。唐玄宗早年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晚年却沉溺享乐,任由李林甫、杨国忠专权,边将安禄山坐拥三镇兵马。《资治通鉴》载:“禄山包藏祸心,非一日矣。”玄宗若能早察边将权重之患,若能约束贵妃一族干政,何至仓皇逃蜀、马嵬兵变?盛世崩塌的果,皆源于骄奢怠政的因。

明初朱元璋为固皇权,诛杀功臣,废除宰相,看似强化了中央集权,却导致后世君主不堪重负。至明成祖时,不得不设内阁协助理政,而内阁与宦官的争斗,最终成为明朝灭亡的诱因之一。《资治通鉴》虽未及明史,但司马光在评汉光武帝“退功臣而进文吏”时,早已点破:“强干弱枝,虽安一时,实伏后忧。”因果的轮回,往往跨越数百年仍清晰可辨。

司马光编纂此书,正是为警示后人:“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的因果从不因朝代更迭而失效,唯有时时以史为鉴,方能避开覆辙,另辟新局。

《资治通鉴》:一个人的最高境界——看见因果

结语

《资治通鉴》煌煌二百九十四卷,归根到底只写透四字:敬畏因果。

范蠡功成身退,三散家财而三致千金,是因他看透“盛极必衰”的天道;

张良辅汉高祖定天下,却拒封万户侯,是因他悟得“狡兔死,走狗烹”的因果;

司马光本人著书十九载,不求仕途显达,只因他深信:“史册如镜,因果自照。”

一个人的境界高低,不在其能否翻云覆雨,而在其能否从纷繁世事中见得因果。

见因果者,不怨天,不尤人,知福祸自招;

见因果者,不贪功,不诿过,明兴衰有凭;

见因果者,不惑于眼前得失,不惧于未来无常。

读《资治通鉴》,若只见权谋争斗,是读史而未入史;

若能见得因果流转,便是读史而入道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