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谷山居士 2025-05-15

01

成语解释及出处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丽的事物不是因为本身美丽而闻名,而要借助人(的欣赏与活动)才得以扬名。出自唐·柳宗元《邕(yōng)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

Image

柳宗元 | 图片来源于https://www.sohu.com/a/767494220_121478403

02


原文节选及翻译

原文冬十月,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因高丘之阻以面势,无欂(bó)栌节棁之华。不斫(zhuó)椽,不剪茨,不列墙,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

翻译这年冬天十月份,在马退山的南面修建了一个新亭子。亭子因高山的阻碍形成现在的面势,没有斗拱梁柱的浮华。亭子没有砍削椽子,没有修剪亭顶上的茅草,没有修建四周的墙,把白云当作篱笆,青山当作屏风,来彰显它的俭朴。

原文是山崒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十百里,尾蟠荒陬(zōu,角落),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盖天锺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然以壤接荒服,俗参夷徼(jiào,边界),周王之马迹不至,谢公之屐齿不及,岩径萧条,登探者以为叹。

翻译这座山雄峻地耸立在茫茫群山之中,直插云霄,绵延几十近百里,在山脚下盘伏着荒远的角落,在山头流淌着一条大河。四周群山朝向着它,那情形好像众星拱月,山色苍翠,形态奇异,纵横盘绕,错杂如绣。大自然秀美之景聚集在这,不被地处边远而阻隔。但因为这儿与荒僻之地接壤,风俗与东部边界之地夹杂,周穆王的远游之马未曾来过,谢灵运的足迹也没到过这里,山路寂寥冷落,登山探寻的人也为此而慨叹。

原文岁在辛卯,我仲兄以方牧之命,试于是邦。夫其德及故信孚,信孚故人和,人和故政多暇。由是尝徘徊此山,以寄胜概。迺(通“乃”)塈(jì)迺涂,作我攸宇,于是不崇朝而木工告成。每风止雨收,烟霞澄鲜,辄角巾鹿裘,率昆弟友生冠者五六人,步山椒而登焉。于是手挥丝桐,目送还云,西山爽气,在我襟袖,八极万类,揽不盈掌。

翻译元和六年,我二哥获命担任当地长官,来到这个地方试任。因为他实施德治所以得到百姓的信任,得到信任就政通人和,政通人和就有更多闲暇时间。因此他常常流连于马退山,寄怀于这里的美景。他就筑围墙涂泥浆,建造自己安适的房屋,因此,在很短时间内就建造完成了。每当风停雨驻,空气清新的时候,他就戴上头巾穿上便服,带领兄弟朋友弟子五六人,爬上山顶登上茅亭。他们就手弹着琴,眼望着环绕身边的流云,日落时的美妙景象,在我胸怀之中,远处的自然万物,收揽过来还放不满手心。

原文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空山矣。是亭也,僻介闽岭,佳境罕到,不书所作,使盛迹郁堙(yīn,泯灭),是贻林间之愧。故志之。

翻译美丽的事物不是因为本身美丽而闻名,而要借助人(的欣赏与活动)才得以扬名。(比如)兰亭,如果没有遇到王羲之,那么它清澈的急流和修长的竹子,也将荒芜和隐没在空山之中了。这座亭子,身处岭南偏远之地,是美景但人迹罕至,(如果我)不记下(我仲兄)在这座山上建造的亭子的事,会使美好的景观湮没,这将留下愧对山林溪水的遗憾。所以写下这篇记。

03


成语应用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说过:“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这段话提出了一个命题:自然景物(比如“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外物并不能单靠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即“美不自美”。人的审美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就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说的“仁人之心”与“天地万物”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

#成语学习#柳宗元#考研#考公#高考#语文#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成语


点击关注,每天进步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