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词名篇鉴赏(一〇〇)| 晏几道《临江仙》

 昵称503199 2025-05-15
图片

图片

唐宋词名篇鉴赏(一〇〇)

——晏几道《临江仙》

淡水三年欢意,危弦几夜离情。晓霜红叶舞归程。客情今古道,秋梦短长亭。
渌酒尊前清泪,阳关叠里离声。少陵诗思旧才名。云鸿相约处,烟雾九重城。

神宗元丰五年(1082),晏几道监颍昌许田镇。此首离别怀归词,或作于词人三年许田镇监任满,离开颍昌之时。
起句“淡水三年欢意”,概写三年同僚之谊,乃是君子之交。“淡水”,谓不掺杂名利浮华的纯粹交情。语出《礼记·表记》:“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庄子·山木》也说:“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正因为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所以“淡以成”“淡以亲”,在三年的岁月里,和颍昌许田的上司、同僚们能够融洽共事,相处甚欢。这份情谊,是值得珍惜的。第二句“危弦几夜离情”,转写离别在即,连续几夜排开饯别宴席。这是对起句“三年欢意”的落实,正因为三年共事结下的情谊,才让别离之际去留双方都感到不忍,于是连续几个夜晚,一场别宴接着一场别宴,大家轮流做东,为即将离开的词人饯行。“危弦”,急弦,乐声急促响亮,以之传写宴席之上别情的饱满,渲染浓厚的离别氛围。

第三句“晓霜红叶舞归程”,描写深秋景物,点出别离的时间和季节。“舞”字形容霜叶飘落之状,萧瑟之中似有欢忭之意,隐约间似与词人任满回京之时悲欣交集的特殊心情相对应。“归程”,是说返回汴京的途程,小晏生长于汴京,故以汴京为家。四、五句“客情今古道,秋梦短长亭”承前,抒写路途感受。前一句将一己之客情与古今无数行客的情感融合一处,将个人的经验转化为普遍的经验,是对抒情内涵的有力增厚。下一句通过梦境表写旅途晓行夜宿、席不暇暖、梦魂难安的奔波辛苦之状,“秋”字进一步将季节点明。

后起“渌酒尊前清泪,阳关叠里离声”二句,时空切换,解读弹性较大。可以理解为对上片“几夜离情”的回应,补写离宴的具体情境,“尊前清泪”见出彼此的依恋不舍,“阳关离声”渲染别离的浓重气氛。也可以理解为对前结“秋梦”的承接,是离别场面在归途梦境中的再现。还可以与后几句结合,作出第三种理解,那就是词人于路途上想起云鸿旧约,而忆及当初离京赴任之时,那场与心爱的歌女之间的难忘的感伤别离情景。

下片第三句“少陵诗思旧才名”,词人以少陵自比,兀傲自负之态,露出圭角峥嵘。“旧才名”当是词人在汴京歌女那里享有的荣誉,因为她们解赏怜才,生涯潦倒的词人的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自我价值得以实现,这当是词人对云鸿之辈无限眷念的深层原因,而不仅仅是因为男女之情的爱欲满足。对这一句还存在不同理解,或引杜甫《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诗句“才名三十年,坐客寒无毡”,谓小晏晚年落魄潦倒,此处系以郑广文自况,也可说通。这两种不同的理解里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管以杜少陵自比还是以郑广文自况,自己的“才名”都是昭著于世,无可怀疑的。有人说小晏词颇为“才名”自矜,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贵公子出身的晏几道自视甚高,但由于傲兀的个性难谐世俗,沉沦下僚,极不得志,所可仗恃者唯有“才名”,自身的“才名”,成了他的人生支点,这是他特别在意的深层原因。后结“云鸿相约处,烟雾九重城”二句,是说词人今番离任回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践赴三年前离京赴任时,与云鸿辈订下的旧约。这个约定,不外乎一旦任满,即刻回京与她们重叙旧好。汴京的九重城阙还远在烟雾之外,词人的归心早已飞到云鸿身边。

读这首词,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论者指出的“情词兼胜”,如前结的“客情今古道,秋梦短长亭”二句,后结的“云鸿相约处,烟雾九重城”二句,都是整齐精约的五言句子,确有“清壮顿挫”“动摇人心”的艺术效果。二是这首小词的情感内涵,其实是相当复杂的。词人既伤于眼前别离,又耽于昔日盟约,同性与异性,友情与爱情,告别与回归,分首与重聚,呈现出某种程度的胶着状态,写出了人所面对的两难生存境况。用“悲欣交集”四字来形容词人的不无矛盾的心境,应该是较为恰切的。

图片

杨景龙,笔名扬子、西鲁、南乔,河南鲁山人。二级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年度人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成果鉴定专家,搜狐教育全国分省十大最受欢迎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诗歌教学、研究工作,兼事诗歌创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韵文学刊》《诗探索》《词学》等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中国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传统与现代之间》《诗词曲新论》《不薄新诗爱旧诗》《花间集校注》《蒋捷词校注》等专著10余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等10余项。在《奔流》《河南诗人》《中华诗词》《小楼听雨》等刊物和平台发表诗作300余首,编有个人诗选《餐花的孩子》《时光留痕》《与经典互文》等。论著入选“中华国学文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推荐书目”,获评中华书局年度十大好书、中原传媒好书、中国读友读品节百社联荐优秀文艺图书,多次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夏承焘词学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暨孟浩然新田园诗歌奖理论奖等奖项。
编辑/章雪芳  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
声明:投稿视为授权本平台刊发,出版等权益。
部分图片仅为欣赏、交流、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今天,您点“在看”了吗?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