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雷家林:花道、茶艺与香术

 雷家林书画 2025-05-15 发布于湖南

花道、茶艺与香术

——雷家林

一幅宋代绘画中看中国花道

在众多的宋画中,此幅作品(见上图)有点特别,就是花与蓝子(盛器、容器)结合成一幅作品,其实那容器亦是编织工艺品,同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做工复杂精致,是当时文化生活的一个具体的印象。图中亦让人们感受中国花艺的高妙与雅致,这里面是自然与人文之美得到很高度的合一。说实在我其实不懂插花,只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图中再现的过往历史,一个小小的片段,一个小小的细节,一个宋人平常生活的一个侧面罢了。

      当然一个民族能够达到这个文明程度,并不是天上掉下,而是有自来矣,中原人对于花的喜爱,从《诗经》里看得出来:桃之夭夭,采采苤苡,摽有梅,但诗经里的人们对花的喜爱,还是在折取一枝的状态,到了屈原的楚辞里,花与人们的生活更加密切,成为自己的装饰品,不仅用在自己身上,还装饰在自己居住的周围。象《山鬼》中的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戴女萝。此是让花编成成自己的时装。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湘夫人》)此是让花草装饰居室。而各种容器进入人们生活后,花的艺术与这些容器结合起来,发展成华夏的生活情趣--花艺。上图不过是此种花艺的明证,有图有真相。

       有花的生活是诗意的生活,诗人写花,插花,当然不仅仅是用容器,有时平常的花,比如菊花,直接插满头,这样的诗人有点疯疯颠颠的,聊发少年狂的感觉。有时一枝梅盛于容器也算花艺,这其实是文人的一点寄望,“驿寄梅花”与“鱼传尺素”是一样的,花代表自己的情感,一切全在不言中,有时拈花的感觉会更好点,花与君子,花与人生,花与社会礼仪,似乎无法离开,永远是生活的一部分。

      花艺的生活与文明会散发域外的国度,会有现代的新意,而且可能有新的发展,但源头却不会改变的。

古代绘画中的茶文化

茶饮与神农百草是同步的,在陆《茶经》里记载:《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药用的一味在平常时间亦作饮用,便成了中原人民喜爱的绿色饮品,与酒水同类,而且比酒水还来得健康,而茶马古道有时会与丝绸之路重合,无任陆上与海上,丝绸的起点主要是产丝织品的江浙,而茶品的起点往往是云贵与湘川等地的群山之中,生命饮品的发源处,沿着输往西域的路子把充满诗意与禅味的绿色食品散向四面八方。

      酒水是用来浇愁的,往往是在心理不健康的情况下饮用,而茶品却是平常之服用的绿色液体,仅仅从生命的延长角度来说是有益的,更重要的是在为文人聚会的重要媒介,清茶一杯的闲适是十分的爽意,而且在聚少离多的古代,以茶代酒与君子们的相聚是何等的快乐。

      自神农尝百草开始,茶的花样在不断的丰富与更新,专门的著作不断地出现,而且不断地向域外流传,与瓷器丝绸一样成为一个民族张力的媒介。茶把中原的灵气借助一味香草和合各地的水而渗入不同域外民族的体内,带给他们健康同时带给他们中原的灵魂与元气。

      茶与诗人结合的意味是许多的诗与茶茗有关联,僧人的参与同样增添茶艺的禅味,最早的茶禅一味的传说出自湖南石门的夹山禅寺,还飘洋过海,接收者是一位叫一休的日本和尚,这亦是日本茶道的源头。平常心是道,一切开悟就在穿衣吃饭喝茶之中,自身的佛性被此平常的活动激发而出,一切悟道就是自然的法则之中。

      酒水来自米粟,偶然亦是绿色食品,只不过加进了一些不利于健康的成分,但在古代酒的度数淡,除非多饮,一般不会有太多的妨害,但往往人们借酒消愁时,总是过了量,滑向不健康的状态。所以茶茗的好处就显现出来,此一饮品不惧过量,不怕乱性,一切总在闲雅之中,而且茶能消酒,消高血脂,消一切不健康的成分,让人体各种营养构成获得平衡,与咖啡相比,同样有它的优势,咖啡总有副作用,让人过分的兴奋,过量有损健康的。

一味百草成为饮品,带给人类的是生命的感觉与延缓,是诗意的散发与品味,是禅意的涌现与冲淡,可以穿越千年散发域外,无有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因为此一种文化,充满生命与健康的感觉,同样充满友情与爱心,此一味草来是古老的中原,但它能遍地生根,满处能长,能化为生命的液体,流进人类的体内,带给你的是胸中的云梦与烟雨,是平和与宁静,是大爱与慈悲。

汉唐的天空,充满香气――说中原的香文化

古诗》云:'博山炉中百和香,郁金苏合及都梁。

从汉魏的博山炉到日本的香道二派,中原的香文化一脉相承而不间断,这中间的战争与朝代变幻加上西方文化的侵入亦不改初衷,香文化兴于汉唐,流传到海外,自从鉴真东渡,带去的不仅是佛法文献,还有唐朝的建筑,花艺,茶艺,书法,香术等等,中原若以大不以小而论,若中原文化所到之处,便是中原文化圈,它没有国界,不被江海山川阻断,香气的力量,强大得足以弥满在应当弥满之处,带给中原与边区不同族类的交融与亲近。

香文化与茶文化一样,最先的历史同样可以从炎帝的百草中寻找,从屈子的“香草美人”的理念中获得文字的肯定,同样它是参禅的一种媒介,若说茶禅一味,那么亦可说香禅一气,是佛理生活的一部分,唐宋的天空充满香气,为此被称为“香痴“的黄庭坚写下《香之十益》:

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

这便是中原香文化的核心理念与价值所在,中原的士人习惯于焚香夜读,那时的童子们自然是在薰香的空气中长大,那里的中原天空,没有今天这般的有工业文明的毒气,是清新自然而且花香与焚香混合的天空,先民们是怡然自在的生活在这个庄严的乐土,只要是在不发生战争的平和时期便是如此。

佛法西来前,中国的香文化早已兴起,佛法进入中原后结合了焚香礼佛,成为一种必然的程序,鉴真东渡时也许首先是在佛法活动中进行香文化的陶染,后来进入日本的皇室,然后进入日本的平民社会,这个与中国的首先在皇室,然后平民士人,再到佛法来东时与佛礼生活的结合,是不一样的,这个先后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香气弥满在中原与周边的天空,没有空隙,这样就足名够了。

若视觉的文化的洗心在于观,那么嗅觉的文化的洗心自然在于闻,道理是一样,所以黄山谷说焚香能“感格鬼神,清净身心。”酒的沉醉可能还会伤身,香的沉醉却没有任何的害处,所谓“多而不厌”,自然的花香可以是“花气薰人欲破禅。”而大部分时候,尤其是在冬日里,自然的香气是不容易享受到的,所以焚香成为中原人民生活必不可少,至少在士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同竹子一般的不可一日无此君的爱恋。

在唐朝的皇室里,香是不可以缺少的,而且此香还得有贵族的层次(名贵的香料往往先贡献给皇室),唐天朝的皇帝们的诗句子中不泛咏香的,如李世民:“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武则天 :“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李基隆 :“烟雾氛氲水殿开,暂拂香轮归去来。”

摘录这些唐朝天子的诗句只是说明皇室的香世界是混合了自然与人工的香气弥满,实际上我早年读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句子,已经隐然的感觉唐朝的天空,就是香气弥满的,再在杜甫的“香雾云鬟湿”得到强化,唐朝的雾是真雾,是云雾,不是雾霾,时代的不同,生活的空气环境有异,这是很自然的,我们不可以过分的热忱于工业文明,这种过分会让我们生活有毒空气的世界,不得喜乐。所以我们应当的回想追忆的就是唐宋时既有天然的新鲜空气又有天朝上下热忱焚香薰香的美好生活。

古代诗文中透露的历史有时较之皇家的正史可信,那是他们真实的生活记录,这里面说香的诗句多矣:

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

――《赠张云容舞》杨玉环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清平调》

杨妃与李白上面诗句皆写一个香艳的体香与薰香的混合世界,而且李白的诗中还写一种以沉香命名的亭子。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李白

春芽细炷千灯焰,夏蕊浓焚百和香。

――石榴树(白居易)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

――蝶恋花(赵令畤)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李清照)

共携手处,香如雾,红随步,怨春迟。

――六州歌头(韩元吉)

清泠焚众香,微妙歌法言。

――(柳宗元)

静只焚香坐,咏怀悲岁阑。

――(贯休)

如今向、渔村水驿,夜如岁、焚香独自语。

――尉迟杯(周邦彦)

傅语双峰老,汝师是如来。如何一瓣香,却为杨诚斋。

――杨万里

黄山谷《有惠江南帐中香者戏赠二首》赠给苏轼。

其一:

百炼香螺沉水,宝熏近出江南。

一穟黄云绕几,深禅想对同参。

其二:

螺甲割昆仑耳,香材屑鹧鸪斑。

欲雨鸣鸠日永,下帷睡鸭春闲。

苏轼以《和黄鲁直烧香二首》和之。

四句烧香偈子,随香遍满东南;

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朱熹有《香界》云:

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洗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数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

这些诗句只是中原留下诗文中的九牛一毛而已,但由一斑可以见到大体的全貌,中原人如此的喜好焚香与薰香,成为平常生活的一部分,增添的是一个民族进一步从野蛮到文明的过度,进入雅致的生活境界中去,洗涤心灵,净化身体,甚至是沉醉其中,忘记社会生活带来的压力,放松由于进取不能而带来的心灵困境,这在士人中尤其明显。事实上中原的香文化是二个部分构成,一部分自然是大自然的恩赐,自然的花香通过培养花圃弥满在庭院,通过花艺(花道)弥散在室中,或者士人女子佩带香囊与戴花而随身是香气环绕,当然有时人们是踏雪寻梅,所以古人能够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思,当然我们知道林处士的诗源于先朝,比如我们知道李世民就写了:“风散动浮香。”的句子,此是写荷香,林和靖却是加了一个“暗”字来写月下之梅,视觉通感上十分妥帖,嗅觉感觉上亦是巧妙的,天然的香并不完全是自然的供给,踏雪寻梅的士人必修课,主观能动的先民知道如何享受香的生活。

香文化在中原的兴起使得相对于周边野蛮的世界,黑暗时期较长的人类进化史中,中原地区是较早进行众香国里的世界,如佛国之庄严的世界,虽不是黄金布地,却总是香气弥满,是一种人间的乐土家园,不管人是失意得意,皆生活在其嗅如兰的世界时。甚至对于香气的崇尚,到了一个迷信的而且有点疯狂的状态,不然那些历代的皇帝们,会让他们的写手(史官)把自己的太祖与本人出生时的状态写得神兮兮的,说什么是天空泛出红光,或者白烟穿过屋中之类,而且往往是出生时异香满室,过后才散,这个异香,自然是只天上才有,人间那得有的,不然不足以显示自己是天之子民,代天而役民的。

香在中原人民中有此等的魔力,带给中原人民一种美妙的生活境界与沉醉,所以它仿佛无处不在,人们焚香,薰香,浴香,写香,画香,礼香,把生活的天空薰成一片香雾,把心灵铸成一瓣心香

香是中原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在绘画中的表现,便是少不了的一个印象,画面有香炉的绘画作品,多半就是香气弥满的世界,从香炉的意象中,感受中原的天空,是香气弥满的。

焚香夜读的生活对于今天的中原人民仿佛成了往事,在电脑的世界里,能够靜心的沉湎于古代文献的世界并不容易,虽然,若我们仅仅只是陶醉在香雾环绕的空气时,忘怀自我,亦是人生一大快事!

 (家林论艺)

微信公共号:雷家林书画

(原创文字作者系网络艺评家,诗人,书画家)

主要文章:《宋画哲学》、《家林论唐宋艺术》、《家林读苦瓜和尚画语录》、《完美的女神--品读安格尔的《泉》》等,作品有《雷家林彩墨人体作品》

更多中原古代文化的文字:

王维--充满诗意与禅味的水墨山水画卷

《女史箴图》--成教化,助人仁的绘画经典

 以诗化心灵阅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李清照的轻解罗裳的浪漫

秦淮八艳秀书画

宋仁宗让柳永填词是因为柳永爱写艳词吗?

展子虔《游春图》中的中原风俗

《北齐校书图》中形同性感的校书郎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里的锦绣巴山蜀水

《芙蓉锦鸡图》的美学意义

清明上河图--梦里水乡故都,熙熙攘攘,万种风情

从韩滉《五牛图》中读五千年华夏文明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关于罗衣的问题

 从名画中读唐朝--伎与妓-俳优-教坊

从古代绘画图像中看诗意的唐朝

雷家林主要文章:《中国艺术散论~宋画哲学》、《家林论唐宋艺术》、《说唐代书法》、《说宋朝书法四家~三蔡》、《家林读苦瓜和尚画语录》、《完美的女神--品读安格尔的《泉》》等

后援单位:北京黄楷夫工作室 黄海威、 王黎莺

广州梁慧强公共建筑美学工作室.马勇、梁慧强

新文艺群体《出湖入湘》画册:冯放、闵丝、张方白,陈宝琴、李创

艺术家、画家:刘建威、岳建洪、史向彬(美国)、李泽民(室内景观设计)

编辑、记者:李恢宏、陈自德、徐斌、王越、王敏

诗人、文学家:周碧华、李子迟、老窦

雷家林

其芸術經歷

1977年入湖南省艺术学校(艺术职业学院)学习舞台美术。

1980年完成毕业设计花鼓戏《八百里洞庭》入展湖南省首届舞台美术展,并刊登专刊上。

1980年水粉作品入展湖南省首届水彩水粉画展。

1981年入长沙西区文化馆学习半年。

1982——1985年湖南省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王维山水诗画境浅探》。

1987年在青少年书法报发表文章《涛声的回响》

1988年在青少年书法报发表文章《墨酒祭》,作品《水牛》、《书禅》。

1988年10月书学论文《回归》入选第二届青年书学讨论会(西安)。

1997年书法作品获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一等奖。

2012年在深圳大鹏所城画廊办个展。

2015年文章《唐风宋韵的摹品——说艺术品的传承》发表在《理财、收藏》杂志上。

2015年在湖南省常德市诗墙博物馆办个展。

2016年文章《从韩滉的《五牛图》中读五千年华夏文明》发表在《理财.收藏》杂志上。

2016年文章《王维:充满诗意与禅味的水墨山水画卷》发表在《新海岸》杂志上。

2019年水彩、水墨作品各一选入《湘籍新文艺群体专辑》。

自2010年开博客至今,撰写大量艺术文章,点读量转发量大。详情就不说了,各位请访问我的各网络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