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说的这段话中,朋友提出三点疑问: 最早许仙是什么行当演员扮演的? 麒麟童是什么时候演的? 是否六七十年后才改成小生扮演? 为弄清这几个问题,咱先说一下《白蛇传》这个戏。白蛇的故事在宋代就已经有了,而最早有记载的是明代嘉靖年间,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中有杭州一带的盲人杭陶真所演述《雷峰塔》的事,说明这个故事在民间早已流传。白蛇的故事详细形成文字故事,还是在冯梦龙的《西湖佳话》第十五回,以及三言中《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回。到了清代,又衍生三种唱本,即雍正年间黄图玭所著三十二出的《雷峰塔》;乾隆年间陈嘉言父女又增补到四十出;还有乾隆辛卯年方成培应两淮盐商之约而作的改编本,这个本子被列为承应戏,全书四卷三十四出,是三种中流行最广的剧本。 ![]() 梅兰芳 姜妙香 姚玉芙《白蛇传 · 断桥》 白蛇故事,最早是弹词盛行,后来秦腔、昆曲等等各剧种都编演。演法也是根据各剧种不同,各演员不同,产生了各有不同的剧目。总体来说,有从白蛇下山开始,一直演到仕林祭塔,也有从金山寺演到仕林拜塔。还有演折子的,像《盗库银》《盗仙草》《金山寺》《断桥》《合钵》《祭塔》都可以单演,之所以演折子,是因为这个戏的场次太多。 ![]() 1918年《戏考》第23期 京剧的这个戏也叫《白娘子》《雄黄阵》《雷峰塔》《金山寺》等等。在清末就已经有了,1918年出版的《戏考》第23期上,就有京剧的剧本,因为这个戏主要是由昆曲演化而来,所以盗草、金山寺、断桥一般都唱昆曲。 京剧除演折子外,习惯把《金山寺》《断桥》和《雷峰塔》连起来演,又称《金断雷》。因为其中有雄黄酒惊变,所以也是当时端午节必演的应节戏。尚小云最早也是演出《金断雷》,后来又对这个戏进行了加工,增加了游湖等情节,使之完整。 ![]() 程砚秋 俞振飞 宋德珠《白蛇传 · 断桥》 有一点是无需质疑的,《白蛇传》这个戏的主角是青衣或武旦。按照场子文武不同,可选适当的演员,不是必须一个演员贯穿到底,数代相传。不管演员怎么变化,许仙始终是配角。早年梨园界各行分工明确,所谓各有专工,有饭大家吃,“抱演“必是零碎角色,偶尔演不是本行的角色,称为反串。京朝派一直守规矩,演出这个戏,许仙必是小生扮演。因为二十年代的报纸上才有照片,所以无法找到图片资料。 ![]() 1921年6月2日《时事新报》广告 关于第二个问题,周信芳《白蛇传》是什么时候演的呢?我翻阅了一下上海报纸,找到了1921年6月2日,麒麟童参加演出《雷峰塔》的广告,但是没有找到确切资料证明他在剧中扮演什么角色。于是我又查阅很多文献,虽然民国时期关于周信芳的艺术介绍,各种剧评很多,甚至出版的周信芳专辑中,都只字未提《白蛇传》的事。凭周信芳的地位,如果他演许仙有出彩处,肯定会被广为流传和称赞,为什么连葛次江等人提到周信芳大嗓小生的文章里,都没有提到他演许仙?所以不能肯定周信芳扮演的就是许仙,也许演白鹤童子呢?毕竟杨小楼也有演出此角的先例。 广告中有“与平常所演的白蛇传大不相同”倒是佐证了在周信芳之前,早有人演过《白蛇传》了。 ![]() 2018年12月20日《中国日报网》 张永和在他的文章:《白蛇如何“变”成了白娘子》一文中提到“1921年上海的周信芳首开先河,演出全本京剧《白蛇传》以大嗓唱小生”。不知道他的这句话是根据什么历史文献资料来的。 ![]() 《白蛇传 · 断桥》剧照 上图这张拍摄于1929年的照片,是富连成学员叶盛兰扮演许仙,还有一张1928年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合拍的《断桥》剧照,尚小云也是以反串小生出现的,二、三十年代的报刊中,能证明京朝派许仙由小生扮演的资料很多,叶盛兰、俞振飞、姜妙香都是正规小生,不可能大嗓。 ![]() 1929年6月4日《新闻报》 我还查到了1926年上海《申报》上刊登的报道“创演连环戏之新舞台,自《凌波仙子》《红玫瑰》《白蛇传》开演以来,颇得观众欢迎”。说明此时《白蛇传》在上海已有连台本戏。另外,1928年的《新闻报》有消息称“共舞台夏月润、程玉箐等排演《白蛇传》,毕春芳饰许仙”;1929年的《新闻报》又报道了更新舞台《白蛇传》的盛况,王虎辰、韩凤奎双演许仙等等,还有很多报道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从这些资料中不难看出,海派的这个戏,有小生也有武生扮演许仙。 ![]() ![]() 左:1926年7月1日《申报》 右:1928年6月14日《新闻报》 应该说此时上海大嗓小生比较流行,究竟大嗓小生产生何时呢?我根据当时报上提供的民国初年的线索,查找了上海的报纸,发现最早是在辛亥革命后不久,也就是1911年11月1日,小子和在文明大舞台演出《杜十娘》,由文武老生赵如泉扮演李甲,应为首开大嗓小生先例。过去梨园界的一些规矩,在庚子之变后就逐渐被废掉了,尤其在南方,更没有了行当界限。后来贾碧云因有了小子和破例在先,1912年前后,每贴《虹霓关》《梵王宫》等戏时,小生应工的王伯当、华云都改用老生演员吕月樵扮演,因为吕的地位和票房都高于小生。 ![]() 1911年11月1日《新闻报》 通过史料得知,周信芳大嗓小生是在1916年10月21日丹桂第一台初演《红蝴蝶》时,扮演的刘进生。直到1927年,在《华丽缘》中以大嗓扮演小生皇甫少华很有名,而被很多人认为大嗓小生始于此,实则是错误的。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张永和所说“1921年首创”是错误的说法。 ![]() 1916年10月21日《神州日报》广告 1916年10月24日《神州日报》剧评 从各种迹象表面,大嗓小生在南方很普遍,而在北方却没有。我在翻阅文献时发现,还发现1939年因为周信芳的《文素臣》曾引发了一场争论。 文素臣是一个少年公子,按照京朝派的旧例,规矩正派的青年男子由小生演,不正派的由丑角演。周信芳扮演的文素臣是一位顶天立地的青年男子,除去没有髯口外,一切按老生来演,因此有很多人提出了异议。 ![]() 周信芳《文素臣》剧照 由这些史料可以得出结论: 1、不管怎么变化,这个戏的主角是白娘子,部分场次的主角是小青,许仙只是这个戏中的配角。 2、媒体报道和介绍的周信芳演出剧目中,都没提到过《雷峰塔》,更不是周信芳的代表作,用这个戏来纪念周信芳,是不是许仙要喧宾夺主成了为主角呢? 3、大嗓小生不是周信芳首创,虽然周先生参加《白蛇传》演出,也没有资料确定就是扮演的许仙。 4、京朝派的许仙始终是小生扮演,并且是小嗓,所谓六七十年后许仙才改成小生扮演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 ![]() 1952年9月7日《亦报》 解放以后对旧时代的戏曲进行改革,《白蛇传》这个戏从1951年开始就陆续地改编,特别是1952年田汉又对该戏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由中国戏曲研究院演出。在田汉倡导下,李少春曾以大嗓饰演过许仙,但总体来说,许仙主要还是以小生扮演为主。 八十年代拍摄京剧电影《白蛇传》时,专家们正在研究是否取消小生行当,也就是小生改为大嗓演唱,所以影片中的许仙也就改用了大嗓。 专家也好,名人也罢,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在传播一些知识点的时候,咱能负点责任吗?戏曲里被谣传、被误传,被掩盖和捏造的历史已经很多了,总是一本正经的张口就说,对得起对不起津贴不说,对声誉有损没损也不讲,但是错误的知识点给人们造成的影响却是很坏的。 ![]() 京剧电影《白蛇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