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为抗金派将领,在卸甲归田后,秦桧和赵构要害岳飞

 都梁诸峰之一峰 2025-05-15

因为赵构还是得要点脸。

从浪荡街头的乡野小混混,到名震沙场的忠武大将军。

从人嫌狗撵的邋遢少年,到“一门四夫人”的记录保持者。

韩世忠的逆袭之路充满奇幻色彩,许多经历匪夷所思,不像同一个人干出来的。

《水浒传》里说方腊是被“花和尚”鲁智深一杖拍翻生擒的,其实,真正擒获方腊的是他。

坊间传说他阵斩了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的西夏驸马虚竹,其实,虚竹是虚的,但他一刀斩落西夏驸马首级是真的。

世人皆知岳飞是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的,但未必知道,“莫须有”三字其实是城府极深的秦桧在他当面猛怼下理屈词穷硬憋出来的。

公元1090年小年夜,陕西绥德一户姓韩的普通农家诞生了第五个男婴,取个大名叫“世忠”,但文化不高的邻里乡亲还是习惯称他“韩五”。

由于当时的绥德整天飞沙走石,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加之地处北宋和西夏军事斗争一线,老百姓饥寒交迫、朝不保夕,日子过得很苦。

韩五渐渐长大后,虽然“风骨伟岸”“目瞬如电”,而且练就了一身武艺,“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但不太讲究个人卫生,遍体疥疮、臭不可闻,连家里给娶的媳妇白氏对他都很厌弃。

据说他后来徒手弄死一条大蟒蛇,吃了蛇肉后全身癞疤很快脱落,华丽变身一枚帅小伙,惹得十里八村的姑娘们都想多看两眼。

但他当时正是中二的年纪,情窦大概还没开,一门心思争勇斗狠、嗜酒耍酷,只喜欢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帮不少有冤屈的乡亲讨回过公道,身后团结了一批社会小青年,混了个名闻关陕的“泼韩五”绰号。

有个叫席三的算命先生主动贴上去拍马屁,说他将来必定位列“三公”、贵极人臣,结果,内心并不自信的韩五以为这小子是讽刺挖苦自己,把人狠狠揍了一顿。

多年以后,他已官居南宋枢密使,席三专程跑来江南讨债,忆及往事的韩世忠大为感慨,赏了他三万缗钱作为迟来的“占卜费”。

夜路走多了难免撞鬼,打架斗殴久了大概率要吃官司。

15岁那年,因触犯律令,韩五不得不告别父母和发妻从军赎罪,加入了太监国防部长(领枢密院事)童贯的部队,成为抗击西夏战场上的普通一兵。

打仗是讲天赋的。

由于可以驾驭烈马在二郎山跨涧越岭、纵横驰骋,可以挽起一百斤的“铁胎弓”远程攻击、洞穿金石,韩五很快在战斗中脱颖而出,成为领导最爱用的先登勇士。

有勇已经很不容易,如果再有点谋,那就更不得了了。

由于混社会时领导过颇具规模的混混队伍,掌握了不少颇有奇效的江湖手段,韩五打起仗来并不按传统的兵法路数出牌。

有一次,他负责驻守的一座城池被敌军团团围住,但他既未选择死守,也不主张突围。

而是挑选几个过去偷鸡摸狗经验丰富的兵油子乘着夜色悄悄潜入敌营,伺机偷走了传令示警的鼓槌,并带着80个“武林高手”埋伏在鼓旁,待鼓手发现鼓槌丢失跑去帅帐报告时,再尾随而至,将敌军领导层打包砍翻。

等群龙无首的敌兵终于从混乱中反应过来组织反击后,留在城头的宋军齐声高喊“马军进”,故意制造步骑协同、内外夹击的假象,迫使不知深浅的敌军残部仓皇撤围。

小股部队特种作战精髓,已经被他玩得明明白白。

因此,胆敢选择亲自到前线监军的西夏驸马折在他手上,也不算冤。

可惜,擅长宫斗、打仗外行的童贯从不采信小卒立大功的神话,故而韩五进步很慢,一直到28岁才勉强混成了低阶军官进武副尉。

公元1120年,浙江打工人方腊聚集十万之众揭竿而起,攻占杭州、震动江淮。

惊恐万状的书法家皇帝宋徽宗赵佶急令童贯调集15万大军镇压平乱。

韩五所在的西北边军也在征调之列,奉命开赴浙江前线,驻守杭州北关堰桥。

当方腊大军与西北军先锋官王渊激战正酣时,韩五率两千伏兵突然杀出,斩首无数,大获全胜。

身为前敌最高指挥官的王渊兴奋地把随身携带的白金酒具都赏给了他,并连连赞叹:

“真万人敌也!”

方腊义军毕竟是缺乏战斗经验的乌合之众,在正规军剿杀下节节败退,最终躲进了深山洞窟坚守不出。

艺高人胆大的韩五单骑单刀穿越层层荆棘危岩,格杀数十岗哨,闯进敌巢核心秘洞,将方腊一举生擒。

原本按照北宋政府的有关规定,擒获方腊者可封两镇节度使,韩五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但当时的世道早已崩坏,重赏之下有勇夫,重赏却未必给勇夫

心黑手很的童贯当然不会把这等泼天大功记在韩喽啰头上,大笔一挥将之与宋江计擒方腊弟弟方七佛两件功劳,统统给了自己的亲信辛兴宗。

好在有个叫杨惟忠的高级军官实在看不过眼,站出来说了几句公道话,韩五才勉强升为承节郎。

当然,童贯人品不行、打仗不行,但领导之道还是很在行的。为安抚韩五情绪,积极笼络、示之以恩,破格批准他参加战后庆功宴。

这顿饭韩五吃得闷闷不乐、意兴阑珊,正想溜之大吉回营睡觉之际,鼓乐响起,掌声雷鸣,他纳闷地睁开惺忪醉眼,就再也没合上。

那名正在舞剑助兴的艺伎英姿飒爽、眉宇不凡,太有眼缘了,这顿大餐蹭对了!

后来一打听,这个据传叫梁红玉的艺伎可不简单,人家是将门之后,祖父和父亲因征剿方腊作战失利被斩,虽家道中落沦为官妓,但她精通翰墨,武艺高强,凡夫俗子是难入法眼的,一听说韩五是亲手生擒方腊的大英雄,欣然以身相许。

从此,这对真正意义上的“神雕侠侣”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行侠故事。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暴发,权监童贯虽遭斩首示众,北宋仍未摆脱都城陷落的亡国宿命,徽宗钦宗父子及后妃勋贵以最耻辱的姿势被金兵掳走。

历经幽州征辽、冀鲁弭盗、保卫开封、赵州抗金等战役淬炼的韩世忠已积功升任宣总司前军统制,并扈从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商丘登基、重建宋朝,因从龙之功受封光州观察使、带御器械(即皇帝近侍)。

但这个赵构跟他爹他哥骨头一样软、胆子一样怂,对韩世忠“移都长安,下兵收两河”的请求完全不敢接话茬,面对金兵追击,如丧家之犬逃往杭州,后来更是吓破了胆干脆漂在海上不上岸,终于气得几个愤青将领发动兵变,逼赵构让位给三岁的儿子。

后世把这些人定性为“叛军”,从成王败寇的逻辑上也说得过去,但实在是赵构素质太差,扶不起来。

当然,这些“叛军”也犯了错,其中最要命的错大概有两个,一是杀死了韩世忠的伯乐兼好友王渊,另一个是扣押了梁红玉和她小儿子当人质,意图逼迫领兵在外的韩世忠就范。

遗憾的是,他们或许真的不知道这对夫妻档的斤两。

梁红玉是艺伎出身,演技当然没的说,她假意屈从叛军,愿意前去劝降,但比演技更好的是她的骑术,抱着孩子撒开欢跑,比叛军使者早到终点足足大半天,为夫妻俩商量对策赢得了宝贵时间。

战场上拳头就是真理

当韩世忠陈兵杭州城外摆出跟叛军死磕架势后,自知不敌的叛军领导人苗傅、刘正彦主动放低姿态同意还政,让赵构复位,恢复建炎年号。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虽然赵构给他们赐了免死铁券,但如果乖乖缴械投降,人家会不会兑现承诺很难判断。

尝试打了几仗一败涂地后,走投无路的苗刘叛军只好溜之大吉。

宋高宗赵构步行到宫门口,握着韩世忠的手嚎啕大哭:

御营中军统制吴湛这小子最不是个东西,跟苗刘是一伙的,请韩将军帮朕干掉他!

举手之劳,小菜一碟。

韩世忠径直来到吴湛家,握手寒暄没几句便一把掰断了人家中指,押赴市曹问斩。

不久,负责全权主持平叛事宜的韩世忠又生擒苗刘,献俘御前。

终于扬眉吐气的赵构心情大好,册封救驾有功的韩世忠为检校少保、武胜昭庆军节度使,并手书“忠勇”二字,绣在其所部军旗上:

余杭之难,卿首奋忠勇,已破凶逆。朕之复辟,惟卿之功。”

梁红玉也被封为护国夫人,并按月领取俸禄,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功臣夫人身份领取俸禄的人。

然而,对风雨飘摇的南宋政权而言,内忧还在其次,外患才更要命。

公元1129年底,金国名将完颜宗弼(即金兀术)率10万大军长驱直入进逼江浙,干啥啥不行、逃跑第一名的赵构再次乘“御舟”躲进“星辰大海”,被追兵撵成丧家之犬。

兀术可能也没想到宋军竟然这么菜,一脚没刹住便轻松攻占南京和杭州,单纯从军事上看显得有些冒进了。

但人在得意时,难免有点飘,吃到嘴里的肥肉怎么可能吐出来。

身为御前左军都统制兼浙西制置使的韩世忠敏锐研判,当前金人兵锋正盛不宜力敌,待春暖花开时,这些怕热的北方汉子一定会北撤,刚好可以打个伏击。

于是,他把主力部队转移到上海一带,大造战船、训练水师以待战机。

次年元宵佳节,韩世忠一边在秀州(今浙江嘉兴)举办盛大灯会,一边悄悄把100多艘海船、8000多水兵部署到镇江的金山龙王庙,摆出拦截阵势。

当十万金兵裹挟着十万南宋青壮年和无数“战利品”大摇大摆北渡长江时,等候多时的韩世忠毫不犹豫地下达了进攻命令。

宋军兵力虽处劣势,但船大兵精、擅长水战,而且统帅韩世忠身先士卒,“乘风使蓬,往来如飞”,夫人梁红玉戎装出阵、擂鼓助威。

宋军越战越勇,士气大振,不仅活捉了兀术的女婿龙虎大王,还差点端掉金军指挥本阵,险些俘虏兀术本人,迫使金兵节节败退,撤进死港黄天荡。

深陷绝境的兀术只好低下骄傲的头颅,主动提出愿意交出缴获的全部物资并奉上女真宝马“借道”北撤。

打人就打脸,做事要做绝。已成功封锁长江占尽优势的韩世忠毫不客气地把金兵使者怼了回去。

获知兀术在江南受阻的情报后,金军大本营立即派出大将孛堇太一火速抵近长江北岸支援。

不甘坐以待毙的兀术也倾巢出动,开掘已淤塞多年的老鸨河故道,试图直达南京秦淮河。

虽兵力不足且同时面对南北两路金军,但凭海舰进泊金山的韩世忠毫无迟疑地冲了上去。

他把大海船分成左右两队,凭借速度优势绕到敌人背后,用铁绳勾住金人的小船,再倚仗吨位优势,华丽丽地将金船一艘艘掀翻,逼得兀术再次屈膝求和。

然而,韩世忠开出的价码他给不起:

“还我两宫,复我疆土,则可以相全。”

无计可施的兀术只好立榜悬赏,寻求突围之策。

重赏之下,必有汉奸

有个懂行的宋人发现了韩世忠的弱点:

海船体积庞大,行进必须靠帆,只要金兵小船用桨,选个无风天以火箭射宋军的帆即可。

他用这个“金点子”换了点金子后,金人迅速付诸行动,阵斩韩世忠两员大将,被困48天后成功破围北去。

虽然韩世忠最终未能完胜,但经此一战,南宋政权恢复了对江淮地区的有效统治,更重要的是,宋军以绝对劣势兵力戳破了女真“满万不可敌”的神话,极大提振了反抗士气,鼓舞了各路义军,把农耕民族被压弯多年的脊梁重新正了回来。

龙颜大悦的赵构不仅赐了三万金劳军,将韩世忠所部御前五军改称神武军,还盛赞他“勇闻天下,气盖关中”“堂堂将帅之英,凛凛军锋之冠”,擢升其为检校少师、武成感德军节度使、神武左军都统制。

经黄天荡一战刺激,南宋各路军队打出了一个局部反击小高潮,战场新星岳飞甚至收复襄阳六郡,大有北图中原之势。

趁金兵喘息之机,韩世忠被赵构火速调离宋金对抗前线,相继平定福建、江西、湖南等腹心之地的叛乱。

终于能睡个踏实觉的赵构慷慨地拜其为太尉、开府仪同三司,一应待遇与中书令、枢密使等同,并大加点赞:

“虽古名将何以加!”

公元1134年,心有不甘的金兀术兵分两路卷土重来,企图以骑兵下安徽滁州、步兵克江苏高邮,尔后渡江会师合攻南宋首都杭州。

腿肚子发抖的赵构一边急遣工部侍郎魏良臣赴金军大营乞和,一边速调韩世忠为淮南宣抚使,命他扎紧淮水藩篱,挡住金兵铁蹄。

因金军精骑擅射,小混混出身的韩世忠专门在东南一带的小混混中选出一批敢于拼命的死士,组建了赫赫有名的“背嵬军”(意为替主帅背酒瓶子的亲军)。

这位主帅不仅亲自教他们击刺、骑射等基础战术技能,而且创建了骑马跳涧、洞靶射箭等毙敌战法,还独具匠心地改制了力量雄劲、发箭如飞、射程超过300步的克敌弓和防御力很高的连锁甲等军械,把背嵬军锻造成一支装备精良、敢冒锋镝、善蹈水火、勇猛绝伦的特种作战部队。

接到高宗手札后,深感“主忧如此,臣子何以生为!”的韩世忠立即渡江北上,令前军统制解元镇守高邮,抵御金军步兵,同时亲率主力进驻扬州西北部的大仪镇,迎击金军骑兵。

当魏良臣带着求和使团途径扬州时,韩世忠一边让炊事兵撤除军灶向南转移,一边在与使团推杯换盏之际频频安排人送入命他移驻镇江的传令金牌。

不愧是影后的男人,演技同样过硬

鱼龙混杂的使团成员基本确信,韩家军将把防线设在镇江。

但使团刚一离境,貌似已喝得酩酊大醉的韩世忠立即命人伐木为栅、自断退路,并亲自翻身上马,下达军令:

“眡吾鞭所向!”

韩家军迅速分成5个军阵,在20余处要地设下伏兵。

当骄傲的金兵浩浩荡荡来袭时,韩世忠亲率轻骑诱敌深入,静候多时的背嵬军各持长斧上劈敌胸、下砍马足,把全副武装的金军精骑困在泥沼中肆意蹂躏,杀得血流成河、积尸如山(战后高宗给韩世忠的信中说“剿杀犬羊以万计”,或有所夸大)。

经此一战,韩世忠生擒金军骁将挞孛也以下200余人,夺得战马百余匹、铠甲弓箭等2000多件,驻防在鸦口的韩世忠部将董旻俘虏40多个女真人,在高邮的解元也在韩世忠亲自驰援下擒获148骑。

大仪镇大捷在战术上虽是小胜,却在战略上挫败了金军南进图谋,被列入南宋“十三处战功之一”,甚至被时人认为是“中兴武功第一”。

捷报传回临安,群臣纷纷入宫拜贺,参知政事沈与求盛赞:

“自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厥功不细。”

憋不住笑意的赵构却拿捏着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故作深沉:

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

不久,韩世忠挑了108个女真俘虏,派人送到高宗行在举行盛大的献俘仪式,极大满足了逃跑半生的赵构的虚荣心。

几家欢乐几家愁,险些咬碎钢牙的金兀术为报大仪镇之仇,差人给韩世忠送了封约战信,诚邀他正面交锋、决一死战。

打小没认过怂的韩世忠当然不惧,大笔一挥奉陪到底。

更遭人恨的是,他竟然派了两个伶人拎了点橘子、茶叶等土特产去送回信,气得兀术差点喷出一口老血。

奈何当时雨雪交加、天寒地冻,粮草供应不上的金军只能杀马而食,加之后方传来消息,金太宗完颜晟病重,无可奈何的兀术不得不打道回府、铩羽而归。

45岁的韩世忠因功擢升少保,并主动请缨前推防线到楚州(今江苏淮安),以稳控淮河流域。

历经数轮战火摧残的楚州到处是断壁废墟,韩世忠一边招抚流民垦荒屯田,一边亲自参加劳动,与兵民同甘共苦,连刚刚晋为正妻的夫人梁红玉(原配白氏前一年病逝)都动手自编篱笆、筑屋围院。

在领导伉俪的带动下,军心民心日渐安定,社会秩序逐步恢复,商品贸易日益蓬勃,楚州慢慢发展成繁荣稳定的淮上重镇。

为提振敢战士气,童心未泯的韩世忠命令那些怯战畏敌的部将穿戴女式头巾服饰赴宴,反向激励他们在袍泽的哄堂大笑中知耻后勇、冲锋陷阵。

在攻打淮阳作战中,面对金兀术大军合围,身为统帅的韩世忠派人到敌前高喊:

“锦衣骢马立阵前者,韩相公也!”

成功吸引敌军主力后,宋军各部乘机突围并带领数万百姓南归,成功塑造了攻势防御的战场态势,韩世忠因功特授横海、武宁、安化三镇节度使,赐“扬武翊运功臣”称号,开了大将赐加称号先河。

遗憾的是,由于常年追随韩世忠南征北战,积劳成疾的梁红玉病逝楚州,韩世忠的命运也开始急转直下。

公元1137年,金人废黜了实在扶不起来的伪齐刘豫,并以放还高宗之母韦氏、归还徽宗灵柩为条件主动提出议和。

腿软骨头脆的赵构迅速提拔汉奸嫌疑极重的秦桧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军政一肩挑,全权负责对金媾和。

脾气火爆的韩世忠连上十几道奏折坚决反对偏安一隅,甚至使出当年的泼皮手段,派人化妆成劫匪伏杀金国使臣,仍未能挡住东南士族向北献媚的虔诚之心。

不死心的韩世忠持续攻出、不肯收兵,迫使实在顶不住的金国宿州守将赵荣、寿州知州王威举城投降,气得金兀术在议和书上硬加了遣送两位降将回金的条件。

得知秦桧打算同意后,勃然大怒的韩世忠立即写信质问:

“你这么干,中原人士对大宋还会抱有希望吗?”

或许这个老小子要的就是树立这样的导向,坚持把两位降将暗戳戳地绕过韩世忠的东部防区送回了北方。

然而,你对敌人越卑微,敌人对你越鄙视

南宋的无底线求和,充分暴露了无底气内核,盟约字迹未干,金兀术就后悔价码开低了,再度挥师南来。

50岁的韩世忠相继率部策应顺昌(今安徽阜阳)、收复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二攻淮阳,又一次顶住了金军攻势,因功进拜太保、封英国公。

可惜,大敌当前,小人在后

小人总是有小心思小算盘,在他们眼里,大权大位若能保,大局大义皆可抛

在兀术的威逼利诱及秦桧的花式运作下,韩世忠、张俊被调往高宗行在,升任枢密使,岳飞也被12道金牌召回,担任枢密副使。

傻子都看得出来,这一手明升暗降,意在架空大将、剥夺兵权。

惯于见风使舵的张俊选择了转投秦桧阵营充当马前卒,年轻气盛的岳飞被罗织罪名投入了大理寺,心灰意懒的韩世忠无偿捐献了平生积攒的100万贯钱、90万石米和15座酒库后,主动递交辞呈、乞骸致仕。

热血虽冷,侠骨仍在

面对秦桧加紧策动对金求和的局面,韩世忠毅然上书,激烈弹劾秦桧“误国”之罪。

大权独揽的秦桧迅速展开反击,唆使言官猛给韩世忠扣屎盆子。

好在赵构仍念及老韩当年的救命之情,没有放任秦桧下死手。

但岳飞就没有这个待遇了,很快被急不可耐的秦桧定了死罪。

得知消息的韩世忠第一时间冲进相府,指着秦桧鼻子一顿输出,要求他给个说法。

老韩对文士素来看不起,经常戏称他们为“子曰”,后来赵构委婉批评他这么称呼人不太礼貌,他便改称文士们为“萌儿”。

秦桧这个“萌儿”显然被韩世忠的连篇粗话轰懵了,仓促之间没能从空白的大脑中搜罗到合适的词汇,终于结结巴巴地憋出了那个让天下哗然、更让后人戳脊梁骨的荒唐理由:

其事体莫须有。”

老韩气得破口大骂:

“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虽然最终没能捞回岳飞一命,但韩世忠的一顿狂骂,把秦桧永远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

不少好友担心他遭到权相打击报复,但老韩浑不在意:

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

当然,秦桧这样的人是不会在意瞑目不瞑目的,没有了掌军大将掣肘,南宋迅速与金国达成和议:

  • 宋向金称臣,子子孙孙遵守臣节,不得逾违。
  • 宋将淮河至大散关一线以北的实控区割给金。
  • 宋向金贡献岁币,每年银帛各25万两、匹。

从此,南宋辖境全面退到淮河以南,金国正式成为南宋的宗主国,金国来使宣旨时由宋国宰相秦桧跪接。

著名诗人陆游心心念念的“堂堂韩岳两骁将,驾驭可使复中原”彻底成为泡影。

算了,这艘破船老子是糊不起了,不陪你们玩了!

身经百战、遍体鳞伤、“十指仅存其四”的韩世忠决然挂冠而去,从此借老家的清凉山之名自号清凉居士,时常骑驴携酒、醉饮江湖,不再言兵、不问世事。

即使朝廷晋封他为太傅、咸安郡王,老韩仍极少上朝,整天闭门谢客、习文研佛,而且竟然作出了几首上乘妙词。

有一次在西湖边信马溜达,巧遇苏东坡之孙苏符,老韩亲笔赠了他一首南乡子:

人有几何般,富贵荣华总是闲。
自古英雄都是梦,为官,宝玉妻男宿业缠。
年迈衰残,鬓发苍狼骨髓干。
不道山林有好处,贪欢,只恐痴迷误了贤。

一辈子兜兜转转,最快意的时段,还是那个无拘无束的游侠少年。

公元1151年初秋,61岁的韩世忠留下最后一句遗言,坦然而去:

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

宋廷赠其太师、追封蕲王,谥号“忠武”,葬于江苏苏州灵岩山麓。

今天到访那里的蕲王庙,面对正殿中的韩蕲王和梁娘娘坐像及墓前已碎成十几块的“万字碑”,依稀仍可遥望这位“中兴佐命”不世将才“恢复中原志同诸葛”“再扶宋室功迈汾阳”的如歌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