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重用益母草经验

 九不同 2025-05-15

益母草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微寒,味辛、苦;归心、肝、膀胱经。其基本功效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多用于血滞经闭、痛经、经行不畅、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水肿、小便不利、跌打损伤、疮痈肿毒、皮肤瘾疹等。临床常用量为10~30g。

茅正义重用益母草治水肿

益母草常规用量为10~30g。茅氏将这味药的用量增至120g,且均煎汤代水另煎与之相配伍的中药,治疗水肿可以提高疗效。现结合病例介绍如下。

治一患者,女,73岁,2003年3月13日初诊。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经住院治疗后,发热、咳喘、心悸缓解,惟两下肢水肿,经强心利尿效果欠佳,邀茅氏会诊,兼见乏力、气短胸闷,动则益甚,腰膝酸软,舌质胖,苔薄白,脉细无力。肺主宣肃,通调水道。肾者主水,调节水液。证属肺肾两虚,水液内停。治当补肺益肾、利水消肿法,方选补肺汤、真武汤、五苓散加减:炙黄芪20g,红参须10g,炒白术10g,熟附子5g,桂枝6g,炒白芍10g,泽兰、泽泻各10g,猪苓、茯苓各10g,车前子10g (包),益母草15g。4剂。

二诊:乏力气短等症减轻,两下肢水肿消退不显。治疗原方不变,只将益母草改为120g,煎汤取汁另煎其他药物,4剂。诉药后小便明显增多,水肿消退,其他症状随之好转。

此药质地轻,体积大。用量小,未见明显效用。若用量大,又与他药同煎,其太多的药渣会吸收了他药的有效成分。只有加大剂量,煎汤后另煎他药,才能既克服同煎时的弊端,又充分发挥药物的效力。

本文选摘自《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本公众号仅做学术交流之用,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郑重提醒

本公众号内容仅为传播中医知识,里面涉及的中医药方,仅供学习交流用,中医奥妙无穷,需要辨证论治,圆机活用,整体调治,具体治疗,不可一叶障目,若有需要,请咨询医院里面的中医,谨听医嘱。

众人皆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病也如此,古人云祸患积于忽微,对于身体微小之异常,切莫等闲视之。每日学习中医知识,为健康而努力,学会自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