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医李知行 有什么样的愿力,就会种下什么样的种子。 想象一下:一只装满水的铜壶在火上沸腾,蒸汽不断顶开壶盖,水珠顺着壶壁滑落——这正是中医形容“气虚自汗”的经典比喻。人体的卫气就像那把壶盖,负责守卫体表的开合。当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或久病体虚时,这把“壶盖”就会松动,导致白天稍动则汗如雨下,夜间熟睡时盗汗湿枕,甚至出现倦怠乏力、容易感冒的“生命漏水”症状。 今天介绍的这个中成药就像一组专业修补匠,既能加固壶盖(补气固表),又能吸收溢出的水汽(收敛止汗),让身体恢复“收放自如”的平衡状态,名字叫复芪止汗颗粒。 复芪止汗颗粒:黄芪、党参、麻黄根、炒白术、煅牡蛎、五味子。 虽然复芪止汗颗粒是载入2015版《中国药典》的现代中成药,但其组方思路却深植于中医古籍。其中麻黄根止汗的记载最早见于《名医别录》,牡蛎敛阴固表的特点在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牡蛎散中已有体现。 黄芪被誉为“补气之长”,其根深入黄土的特性暗合中医“同气相求”理论。它能像金匠修复铜壶般,通过补益肺脾之气,让松动的卫气重新紧密闭合毛孔。现代研究发现,黄芪多糖能增强免疫力,减少因体虚导致的反复感冒。 党参如同粮草官,温和补益脾胃之气,为黄芪提供能量支持。 白术经过麸炒后焦香入脾,既能止汗又擅长运化水湿,防止补药滋腻。 五味子酸温收敛,像精准的阀门调节器,让汗液分泌收放有度。 麻黄根虽与发汗的麻黄同源,但其根部的收敛特性截然不同,堪称中药界的“矛盾统一体”,古人发现植物的根茎多具收敛之性。 煅牡蛎经过烈火淬炼后,钙质形成多孔结构,就像超级海绵吸附多余汗液,同时补充流失的矿物质。而生于水中的牡蛎壳经过煅烧后,其吸附能力倍增。 心细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个方子里面看到了两个经典的方子身影,一个是治疗表虚不固引起自汗的玉屏风散。另外一个是气阴两虚的引起自汗的生脉饮。这个药算是集两者优点于一身,功效益气固表敛汗。 复芪止汗颗粒承载着中医“以通为补”的智慧——它不像西药止汗剂强行关闭汗腺,而是通过补足正气、调节开合,让身体恢复自然的平衡状态。 什么体质的人适合使用调理呢? 办公室“虚人”:长期空调房久坐、外卖高油盐饮食导致的气虚湿重。 产后妈妈:分娩耗气伤血,常见自汗不止伴乳汁清稀。 更年期女性:可配合滋肾药物比如六味地黄丸改善潮热盗汗。 考试焦虑族:心脾两虚导致的紧张性手汗、额头冒汗。 ![]()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均为科普中医所用,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要,请咨询医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