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打败太平天国的是曾国藩——从赵烈文觐见曾国藩的所见所闻说起

 钦天监观星查命 2025-05-15
赵烈文于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日辰刻抵达曾国藩东流大营,当日即受到曾国藩的接见并与之谈了半天。当天下午,曾国藩还派督标倪镜帆、成振云到船上拜访赵烈文。
初到东流的赵烈文,也从与曾国藩及周围人的聊天中获知了一些曾帅和湘军的情况。赵烈文听说曾国藩(去年)四月移师祁门时,在祁门城内外扎大营三座,兵勇一千五百人。而现在其全部兵勇加起来达五万余人(结合曾国藩书信,此数包含曾国荃部、鲍超部、左宗棠部、张运兰部、彭玉麟和杨载福水师及曾公自己带到东流的诸营等),这么多人每个月光“正饷”就超过白银二十万两,再加上赏银、恤银、军需杂支,每月非三十万两不可。而饷项的来援基本仅靠江西、安徽抽厘一项,大概仅仅能满足一半。而各营口粮平均已经积欠达六个月之久。“饷源支绌至此,可为焦虑。”也许,赵烈文也从另一方面感叹:尽管欠薪达这么久,但是湘军并未出现军心溃散的局面,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曾国藩的领导力。(其实,湘军的军饷来援还有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湖南东征局的支援。)
赵烈文还从营弁口中听说了一些湘军军营和曾国藩本人的事。首先是营中规矩特别严:黎明即起,每天会操两次,武官都要求赤脚穿草鞋,营中不允许任何人吸食鸦片。其次,崇尚简约:大营内办事及供使唤的差役,都用编制内的兵勇,没有一个私人随从;应酬办事也比较简单,巡捕官汇报工作也仅仅穿个长衫即可,不用穿得很正式、也没有繁文缛节;曾国藩自己也提倡简约,穿得也仅仅是粗帛,帽子和靴子都很旧了,作息时间和士卒一样,不贪图安逸。还有,曾国藩爱兵亲民、勤于政事:夜里曾国藩经常私自出巡查岗,并察听更号,如果遇到违误的士兵,也不加严责,而是好语训诲;对于民间辞讼,曾国藩“虽细必亲”,小民到总督行辕递呈诉状,“无一钱之费”。
所以赵烈文不禁感慨:“其(曾国藩)忠清坚苦,至于如此,可为流涕。”他甚至说:希望上天看到有这样一名为国为民的忠臣,上天也能幡然悔祸,——尽快结束天下乱局,百姓也得以受惠,“而如曾公者,就令无成,其人亦千古矣。”这样的曾国藩,即便不能剿贼成功,他也肯定能够名垂后世了。
不仅曾国藩本人让赵烈文钦佩,在见到曾公之前,其来东流的船上,所听所闻关于水师提督杨载福的情况,已经使他对彼时的湘军刮目相看了。在船过芜湖到繁昌的途中,赵烈文遇到江面上湘军水师“望之甚整齐”,此时已经有了好感。船过铜陵夜泊老洲头时,有小船的民人来赵烈文所乘大船,尽管当时繁昌旧县已经被水师收复,但是民众还留着太平军占领时的长发,赵烈文问之,民人答复说:杨军门(杨载福)出了告示,等到安庆克复后再要求大家剃发。赵烈文认为“此举用心宽厚,且合兵机”,看来杨载福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军官,不是浪得虚名之辈。
到达东流后,在与同乡史怿悠等聊天中,赵烈文又听说了杨载福的一些逸闻。杨载福(字厚庵),此时统帅湘军外江水师,与塔齐布、罗泽南、彭玉麟并称曾国藩麾下四将。杨载福很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士卒都愿意誓死为他效命。咸丰八年攻湖口,杨载福在夜间微服私访时听到士兵在发牢骚,起因是已经连日鏖战,疲惫不堪,但是还要接连夜间放哨。杨载福听到后,不仅没有责怪,反而让士兵好好去休息,并坚持独自一人替士兵放哨,不带一个护卫随从。又听说由于某次攻打太平军失利,失船二三十艘,杨载福准确判断并驾船带粥营救失陷的湘军兵勇。事后还自责由于自己去的晚了,兵勇死已过半,并为之涕下。赵烈文听说杨载福不仅爱护兵勇,临战经常先单独驾船视察周围环境,然后回来给诸将分配任务,所以他打仗胜多败少。
来到东流的赵烈文还会在湘军大营继续听说并直接看到更多湘军将领、兵勇的情况。在他眼中,当下与太平军鏖战的诸军中,也许只有湘军才是真正能够打败太平军的那支队伍。而反观太平军,在赵烈文所乘之船来时路过南京被太平军上船盘查时,未上洋船的那名太平军小头目“臂勒金缠,一小童挥扇其后”,一副悠哉的官爷做派。窥一斑而知全豹,对比之下,太平军怎么能不被曾国藩的湘军打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