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说呢?商业银行又是如何“造钱”的呢? 之前我们讲过,商业银行不能把储户的钱全部用作贷款,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要存在中央银行。假如中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20%,那么,一个储户将10000元存入工商银行后,工商银行必须将其中的200元存到中国人民银行,以确保这个储户来取钱时能够取到钱。 由于需要将其中的2000元存在中国人民银行,工商银行能够用作贷款的就只有8000元。现在,有一个人来工商银行借了8000元,他用这借来的800元到商场买了一台iPad(苹果平板电脑),商场再把收到的这8000元存人建设银行。建设银行收到这8000元后,也要将其中的20%即1600元存人中国人民银行,剩余的6400元可以用作贷款。这时,另一个人到建设银行贷款6400元,然后去商场买了一部iPhone,商场收到这6400元后将定存人交通银行。交通银行收到这6400元后,也要按规定将20%存人中国人民银行,于是它可以将5120元用作贷款。这时第三个人到交通银行贷款5120元,然后去商场买了一台TCL电视,商场收到5120元后存人北京银行。 这样一直持续下去,经过商业银行系统的不断扩大,最开始那个储户存入工商银行的10000元最后变成了多少钱呢?工商银行新增加存款10000元,新增加贷款8000元;建设银行新增加存款8000元,新增加贷款6400元;交通银行新增加存款6400元,新增加贷款5120元。这样持续下去直到无钱可贷,最后整个银行系统账面上的新增存款总额是50000元,新增贷款总额是40000元,也可以说货币总量增加了50000元,法定准备金是10000元。但其实,中国人民银行并没有多印一张钞票。这些钱就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商业银行“造”出来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银行创造货币供给功能。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只是一个数字游戏。但这绝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个厂家卖出了一台iPad、第二个厂家卖出了一部iPhone,第三个厂家卖出了一台TCL电视。一台iPad需要8000元,一部iPhone要6400元,一台TCL电视需要5120元,仅这三件商品就要19520元,而最初储户的资金只有10000元。没有商业银行多造出来的9520元钱,iPhone与TCL电视就可能还在商场的柜台里等人来买。因此,这里每一个环节的商业银行都在创造财富。在中国人民银行没有多印一张钞票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造”出这么多钱,既促进了生产与消费,又不会造成通货膨胀。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 第一,没有商业银行的“造钱”功能,经济就很难运转起来。没有商业银行“造钱”,iPhone与TCL电视可能就还在商场的柜台里,卖不出去,而iPhone与TCL电视的生产厂家可能就会倒闭,商场也会倒闭,员工们就会下岗。 第二,如果有一天大家都不去银行存钱,赚一分钱就花掉一分钱,或者把钱从银行取出来,放在家里捂着,那么,经济也会运转不起来。所以,像个守财奴似的把钱藏在家里或捂在口袋里,无法创造财富,所谓的钱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第三,如果有一天大家都变成“小财迷”,把自己挣的每一分钱都存进银行,上午挣了一分钱,下午就去银行存起来,那也不行。这样就只有生产,而没有消费了。厂家生产出来的商品堆放在商场没人买,经济也会垮掉。 第四,在这个例子里面,法定准备金率是20%,货币总量从最初的10000元增长到50000元。如果商业银行管理得好、效率高,让中央银行相信10%的法定准备金率就足够应付储户的取款了,那么用原来的10000元,商业银行就能造出10万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商业银行管理效率的重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