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纪事:袁洪愈:“清风盖代”永流传

 吴越尽说 2025-05-16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袁洪愈

“清风盖代”永流传

图片
图片

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里,有一幅画像上所配的赞语“清风盖代”四个字格外醒目。能获得如此之高评价的名贤,是一位名叫袁洪愈的明代苏州籍高官。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举贤荐能,关爱苍生,既举荐过同时代的海瑞,又是一位可以比肩海瑞的清官。

图片

袁洪愈(1516—1589年),字抑之,号裕春,袁养福四世孙,出生于苏州府长洲县赭墩村(今属苏州市吴中区郭巷街道),后迁于郡城流化坊(今苏州市姑苏区马医科巷)。赭墩村,在元代干文传所撰《重修福源庵记》中记载:“距吴城东二十里曰尹山。尹山之东有曰赭墩者,实宋京西提刑袁公之墓也”。宋京西提刑袁公,即袁珦,随康王赵构南渡时卒,葬长洲蛟龙浦之赭墩。


图片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袁洪愈以吴县籍举乡试第一(第一名举人,即解元),次年中嘉靖丁未科进士,授中书舍人,擢礼科给事中,后官至明正治上卿、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等职。

袁洪愈是个不畏权贵的官员。在担任礼科给事中的时候,他积极履行监察、制约礼部的职责。《明史》记载,当时朝官梁绍儒依附权臣,勾结严嵩,为非作歹;另有文选郎中白璧弄权卖官。袁洪愈一并加以弹劾,结果嘉靖帝将白璧下诏狱,并贬斥梁绍儒,一时大快人心。袁洪愈因弹劾朝奸得罪严嵩遭排斥,出为福建佥事。在担任福建佥事(全省监察、司法长官的副手,正五品)时,建阳知县是礼部尚书的门生,官声不佳,袁洪愈告诫后对方根本不当一回事,不肯悔改,结果袁洪愈依法对他进行了鞭笞。又有学政徇私枉法,礼部尚书的弟弟本来不符合条件,却被他录用为明经(即贡生),贡入太学,袁洪愈知道后,不顾得罪礼部尚书和学政,进行了追夺。即便是皇亲国戚,袁洪愈也毫无畏惧。在他担任河南参议时,皇室宗亲伊王朱典楧怀有异志,偷偷准备武器,召集亡命之徒,意欲不轨,但众人谁也不敢站出来说话。袁洪愈则连夜拜见巡抚商量对策,巡抚给嘉靖皇帝写了密疏,嘉靖皇帝派人察勘,确认了朱典楧图谋不轨的罪证,对他进行了查办。


图片


袁洪愈还唯才是举,以深入细致的考察为基础,举荐了一大批清官廉吏、饱学之士。他在任福建佥事的时候,担任南平府学教谕的海瑞,经常在拜见监司、知府的时候批评巡按御史,于是受到上官嫉恨,经常说毁损海瑞的话。袁洪愈也是海瑞式的清官,对海瑞的所作所为当然十分赞赏,就在上官面前据理力争,让海瑞的考核成绩被列为“上上”等,升迁为县令。等袁洪愈担任太仆寺卿的时候,又上疏推荐海瑞,使海瑞获越级提拔。后来海瑞以直谏名闻天下。当时的文坛“后七子”领袖王世贞因得罪严嵩而得不到重用。袁洪愈担任南京吏部尚书时,力荐王世贞,称他为不世之才、经世之器,恳请让王世贞接替自己,后万历皇帝批准王世贞担任南京刑部尚书。此外,袁洪愈还举荐曹邦辅为户部尚书,陆光祖、孙鑨为吏部尚书,于慎行为吏部尚书……总共举荐了不下二十人,这些人后来都恪尽职守,勤政爱民。

袁洪愈自身居官清廉,“通籍(做官)四十余年,所居不增一椽,出入徒步”。死后,巡抚周孔教捐金葬之。万历帝得知后,赠其太子太保衔,谥“安节”,赐葬于赭墩祖坟旁。也因为家里没钱,所以当时连墓志铭都没有准备。直到几十年后,袁洪愈的玄孙袁徵才请好友、明末清初学者徐枋补写了墓志。袁洪愈生前关心国事安全,嘉靖中曾“陈边务数事”“诏俱从之”;万历间,他又“极陈屯田废壤之害”,结果“皆议行”。他又关爱苍生,心怀慈悲,据墓志铭载,他督漕河南时,“太康扶沟盗起,捕获千余人,讯坐大辟(死刑)者六百余人”。袁洪愈“恻然伤之,力请于抚按,乞会同他官详谳”,结果“惟贼首二十余人当斩,余俱散遣复为良民,一时六百人俱不死”。


图片


袁洪愈侄儿袁一虬,受其言教身传,中明隆庆戊辰科进士,官至广西副使、浙江参政。民国《吴县志》说他“通籍五十余年,田不盈二顷,其清介不减洪愈”。后亦入祀沧浪亭五百名贤祠,赞语称他“耻为机权”。


图片


正因为这一系列突出表现,所以沧浪亭五百名贤祠给予袁洪愈“边务屯田,封章辄可;清风盖代,超乎庸琐”的高度赞誉。《姑苏名贤小纪》也称赞他“清操肃穆,与海忠介公(海瑞)一时相望于南都”。


图片

作者:天行健

来源:《方志苏州》公众号

2025-05-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