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衡山即文徵明(1471-1559),名壁,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晚年与沈周并驾齐驱,被合称为“文沈”,并继沈周之后成为吴门画派领袖。
文徵明生于明成化六年(1470)十二月初六日,因为是农历年底,所以算起来应该是公元的次年了,即 1471 年。这一点,很多工具书都搞错了。文徵明的本名“壁”,是“土”字底而不是“玉”字底,很多专著将其误作“璧”,原因是不知道文徵明的父亲文林是按星宿的名称给文徵明兄弟三人取的名,而且都用“土”字联名,长子文奎、次子文壁、三子文室。
竹堂寺是正觉禅寺的俗称。宋代是抗金名将杨沂中的别墅,元代是陆志宁的寓馆,后舍宅为僧院,号大林庵。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因清理释教而并入万寿寺,遂废。永乐中,有一名滇南僧弘此宗来苏,得其地,上京师奏乞为寺,宣德乙卯(1435)朝廷特从之,并赐寺额“正觉”,因得重建。清初改为万寿宫,仅存东、西两院,因寺多美竹,旧称竹堂寺。辛亥革命后,俗称旧皇宫。寺内原有唐伯虎的达摩像、文徵明的寒林图两壁画,惜被毁。沈周的寺图真迹巨帧,宣统年间犹存于西竹堂寺。1937 年,苏州省立第二图书馆曾在可园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吴中文献展览会,展出一幅旧藏西竹堂寺的沈石田 《竹堂寺探梅图轴》,疑即此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寺经修复辟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寺前牌楼正中有郭沫若题写的“人民文化宫”五大字,现为苏州老年大学。
竹堂寺所在乃子城东侧,文人墨客经常光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清末,有位叫真鉴的住持还专门为寺庙编了一部《竹堂寺志》,志书内容分纪载、古迹、金石、高僧、杂记、文、诗,又因阳山景福庵在清代为竹堂寺下院,故作附志。
《竹堂寺志》前有张存诰(号蕉园老人、字琴舫)撰于宣统元年(1909)的序,后有真鉴写于光绪戊子(1888)的识。后人读此寺志,即可窥知竹堂寺的沿革,特别是有明中叶曾煊赫一时的史实。竹堂寺里不但竹子多,梅花也不少,苏州文人常来寺中聚会,并留下了诗篇,如张献翼《竹堂寺观梅忆懋上人》:“落日春风送酒杯,岁时心赏一寻梅。南墙冉冉芳春动,东阁英英逸思催。历乱残花飘讲席,参差疏影挂香台。虎溪共礼新松塔,相送长怀结苑才。” 文彭《人日竹堂寺看梅》:“今年春色早,人日见梅花。香入禅房静,影随初月斜。折来鸟儿乱,看去白云赊。东阁无由到,诗成惠远家。”
在《竹堂寺志》成书之后三十八年,真鉴的大弟子馥尘又广搜近人笔记,编成《竹堂寺志补》。《竹堂寺志补》“杂记”中有一则记载:
顾艮庵方伯文彬过云楼前厅事银杏围屏镌明代士大夫书画三十六幅,有文衡山画《竹堂寺牡丹图》,衡山自题云:“一种高情点笔中,依然水墨见春风。前身应是无尘染,一笑能令色相空。文壁”又六如《题记》云:“三月十日,偕嗣业徵明、尧民、仁渠同饮正觉禅院,仆于古石说法,而诸公谑浪庭前牡丹盛开,徵明应为图之,唐寅记,足备寺中掌故。”
说的是在苏州乐桥西侧的顾文彬家的过云楼前厅曾有一个银杏围屏,上面刻了明代文人36幅书画作品,其中有文徵明画的《竹堂寺牡丹图》,并有文徵明自己的题画诗还有唐伯虎的《题记》,说出了这幅画的由来。那是某年三月十日,唐伯虎与文徵明,以及“尧民、仁渠”等人在正觉禅院喝酒聊天,农历三月十日正是谷雨前后,吴中有“谷雨两边看牡丹”的说法,那天正觉寺内的牡丹盛开,因而就有了文徵明等文人结伴到正觉寺喝酒赏牡丹的“雅集”。唐伯虎《题记》中提到的“尧民”应该是被称“两朱先生”之一的朱尧民,据乾隆《长洲县志》记载,“两朱先生”是指朱存理、朱尧民。朱存理,字性甫。世居采葑溪。幼从学里师,知其业卑浅,乃从杜琼游,自少至老,未尝废学。生平无他嗜好,见人有奇书,必借,借期必得,既得,必手自缮写。自群经、诸史,下逮山经、地志、稗官小说,无不观览。岁久积数千余卷,所纂集有《经子钩玄》《吴郡献征录》《铁网珊瑚》《名物寓言》《野航漫录》《鹤岑随笔》等书,诗有《野航集》。存理一老布衣,而当时徐武功有贞、祝参政颢、刘参政昌、刘佥宪玨,皆折节与交。既诸老凋落,而吴宗伯宽、沈隐君周与之游好无间。同时有朱尧民凯,亦不乐荣利,亦能识前人理言、遗事,亦性喜购书,时称“两朱先生”。正德七年(1512),存理死后一年,凯亦死。文待诏徵明志存理墓,牵连及凯,谓:“两先生没,吴中故实往往无所于考。若以前朝文献属之两人,有以叹名位不足荣,而枕经籍书者为可久也。德言孔彰,不显而光,君子何从焉?”
可见,在文徵明心目中,“两朱先生”是熟知吴中故实之辈,朱尧民如此,一同饮酒的“仁渠”不知为谁?按理应当也是文雅之士。
如今,竹堂寺已不复存在,竹堂寺中间一路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江苏巡抚吴存礼创建的万寿宫古建筑群。苏州古城素有“三宫九观二十四坊”之说。所谓“三宫”就是三元坊的学宫(府学文庙)、西北街的天后宫,以及民治路的万寿宫。
万寿宫主体建筑由宫门、仪门、正殿3进殿宇组成。宫门前有牌楼,牌楼位于民治路北侧,坐北朝南,正对牌楼的南面有一个照壁,照壁位于民治路南侧,坐南朝北,与牌楼隔路(民治路)呼应。牌楼为4柱3间3楼木结构白石柱绿琉璃瓦,一对石狮雄踞牌坊两侧,中路两侧附属建筑则为新建,外观与中路殿宇协调,布局对称,大体上仍保持原有规模。
过云楼前厅银杏围屏上的文徵明画《竹堂寺牡丹图》历经岁月的洗礼,不知是否尚在人间?有待有心有识之士的探访。
作者:陈其弟
来源:《苏州档案》公众号
202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