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门烟水之——文徵明篇 大器晚成文徵明

 海航润泽馆 2018-01-19

“回眸600年——明四家与当代吴门绘画”特展中展出的文徵明的《猗兰室图卷》平常难得抛头露面,属于故宫藏宝库一级文物。中国古代琴曲中有名《猗兰操》者,相传为孔子所作。深谷幽兰,清芳自足,甘于淡漠,正是象征着一个人不管是做学问还是要成就事业,都要能够承受寂寞和忍受别人的不理解,用达观、平和的心境去面对风雨人生。图中古松参天,古柏夭矫,环境幽谧,错杂分布的兰花点出了“猗兰室”的主题,室内主人面友操琴,仆童煮茗,知音静赏,自是一派恬静美好之境,宛如闲游林泉最妙处时又闻得天籁之音,美至极致矣,颇见作者巧思,是典型的寓志于画的文人画。而且画法极为工细,树石用笔俊健秀逸,屋宇界画精工,也是作者中晚期代表作品。上面自识:“嘉靖己丑,徵明为朝爵画猗兰小景,明年庚寅四月七日携至虎丘,两窗重阅。”钤“文徵明”白文方印。文徵明作此画时年六十岁。

为什么要拿这幅画来说事儿?因为《猗兰室图卷》蕴含的深义与文徵明的精神气节及其吻合。文徵明虽然一生不得志,却从来也没有郁郁寡欢,而是始终不忘初心,在沈周以后五十多年间,一直为吴门画坛领袖:提倡学习元人中的高士画家,继承唐宋优秀传统,创造出新型的“文人画”;把诗文、书法与绘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借以寄托作者的品行、志趣和向往自然的思想感情。文徵明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是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尤其他寿命很长,弟子很多,子侄晚辈代代都有传人,以至延绵明清两朝数百年,能够达到这种深度的画家与画派,在画史上是不多见的,因此,人们都说:吴门画派始于沈周,成于文徵明。

公元1470年,文徵明出生在苏州府长洲县的一户官宦人家,原名壁,字徵明,他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是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文征明早年并非聪慧伶俐,甚至于还发蒙很晚,属于标标准准的大器晚成。此话怎讲呢?三个事:文徵明11岁才开始能说话,刚刚就读外塾;18岁从安徽还故乡苏州,成为乡里的秀才时,还被宗师批评其字不佳;从29岁开始一直到47岁的,文徵明曾经七试应天,屡试不中;五十七岁辞归,才真正致力于文书画。但是种种这些,并没有让他沉沦沮丧消极,反而更使他很早就明白了苦学补拙的道理。当他此后的朋友们唐伯虎和祝枝山、张灵等在苏州城里寻欢作乐时,文徵明却在家中读书习字不仅以苦学为乐,还使他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堪称儒家道德模范的品行,最终铸造出文徵明在有明一代绝无仅有的,德、艺、寿三馨的人生,到晚年更是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

说起来一个天赋平平的孩子,通过后天的勤学苦修,终于成长为伟大的艺术家——文徵明的成长历程,简直就是励志故事的解读。其实除了文徵明自身的努力,最重要的是,文徵明还有一个爱他、知他的父亲,一个世事洞明、知人善解的父亲——文林。当别人都以为儿时的文徵明弱智时,父亲不以为然,“儿幸晚成,无害也。”当同伴唐寅,乡试高中解元,文徵明再次败北时,父亲写信安慰他:“……吾儿它日远到,非所及也。”真是一语成谶。最关键的是什么?这个叫文林的父亲和沈周、吴宽都是忘年之交的挚友,和李应祯还是同窗挚友。

从青年时代开始,他诗宗白居易、苏轼;20岁时在双娥精舍看到沈周画《长江万里图》,很是羡慕和赞赏他的绘画技艺,于是跟从沈周学画。沈周刚开始时还不希望文徵明因为绘画妨碍了他的科举大业,但是最终倾囊相授,并且非常喜欢和器重他;22岁的时候跟从南京太仆寺少卿李应祯学书,李应祯书迹清古,也是传授书诀毫无保留;26岁时以父命从吴宽游,时宽丁继母忧于家,悉以古文法授之,且为延誉于公卿间。文徵明因此得以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而且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的全才,尤其小楷,被誉为“明朝第一”之称。他与沈周共创了“吴门画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也称“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从某种意义上说,仕途坎坷的遭际或许多多少少会消磨掉他的一些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最终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

文徵明性情温和儒雅,尤推崇秀润、细丽、含蓄的画风,作品以细笔山水为主,他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早期的作品,可以看见文徵明纤细而精密记忆及有力的组织能力的表现方法。他用普通线条细心描写,不但很精致,一旦使用模糊的效果,在微妙的灰色部分就会生动起来。浓墨通常只作重点式地使用,色彩也就淡多了。而且他还透过生活体验,做了一连串相同主题的作品,敏锐而简洁,有简拙的古风。后期作品,他是将青绿法和浅降法结合着的运用,所以一种较浓,另一种较淡。设色上可以已经完全摆脱了宋代院体浓艳俗气的画风,从而使作品既清丽雅致,又富有笔墨情趣。他对元人笔墨是有偏爱的,但是他的画中并不是单一地运用元四家中某个人的笔法和墨法,而是善于把各家的笔墨、构图以及造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可见他对于元人笔墨和形式美感的研习是相当深厚的。和老师沈周一样,他的画风也呈现了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文徵明是文人画家中非常重视色彩效果的画家,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开创了明代青绿山水画的新风格,这种兼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等等的特征,也奠定了“吴门画派”的基本特色。

但是从作于1507年的《雨余春树图》,到作于1558年的《水亭诗意图》,纵观其60多年漫长的艺术历程,其实都几乎看不到文徵明有任何画风的突变。文徵明的所有作品,体现了高度的统一性,作品之间的区别,大多只是类型的区别,而不是风格的区别。从这些精细、严谨的画面中,感受到的只是一个如苦修僧般的绘画者,以接近自虐的方式,所完成的修行过程。这是一个超乎常人的自我约束的力量。所以,锤炼笔墨从来不是文徵明艺术的内核之一。即使在被称为“粗文”的山水画中,也只可见偶尔的胆气,而绝无率性的挥洒。也因此画面形式的复杂化程度,无疑成为其最重要的追求。这也即是为什么文徵明在80来岁时,作品反而呈现了穷尽繁复之能事的特点,这是文徵明一生中艺术创作的最高潮。所谓大器晚成,正是此意。

(责编:丁静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