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今在国内外政策当中,碳数据披露已经越来越多成为一个合规底线。在国内正在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相关重点行业都展开了碳足迹数据的规则和工具的开发。在国际上,欧盟正在逐步落地的一些规则(如Digital Product Passport、CBAM等),也要求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碳数据。 但是碳数据的成本依然高。尤其涉及供应链(范围3)的碳数据,或者数据的国际互认,就需要更高质量、更高成本的碳数据。对于此,很多企业还持观望态度。 最核心的问题在于,碳数据除了完成合规还能有什么大用?一些从业者说碳盘查就像屎上雕花,表面上一丝不苟,实际上并不改变企业拉跨的现状。那些真正找一块玉石来雕花的企业又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真的会有企业执着于建设高度数字化的碳管理体系? 关键在于,如何从碳数据当中挤出更多的汁来。如今一些头部企业开始用高于合规标准的高水准,来投入建设碳足迹治理体系。例如联想、协鑫集团、宁德时代以及西门子、宝洁等国际大厂在各自的行业中做出了高水准的碳数据治理体系。这种自发动力一定有其深层原因。 原因有哪些呢?着陆TouchBase抱着这一疑问,拜访了协鑫集团。集团在风光储氢、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新能源产业链上有整体的布局,旗下有4家上市公司。协鑫在2024年发布了“协鑫碳链”,这是一个高度精益的碳管理平台。 我们希望为三个问题找到答案: 第一,就碳数据治理而言,成本和收益的天平在怎样摆动? 第二,以协鑫集团而言,为什么不依赖第三方提供的碳盘查服务、碳盘查数字化工具,也不满足于行业共建的碳数据平台,为什么选择付出更多的投入来自建一个? 第三,协鑫遇到的难题和解法是什么? ![]() 合规之上的收益 目前企业做碳管理数字化的主要动机,依然关乎合规。由于国内和欧洲都针对一些行业的碳数据提出了要求,这些行业开始采取行动。 在欧盟,对产品碳数据提出要求的制度体系,包含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碳关税(CBAM)和产品数字护照(DPP)。其中CSRD面向企业,CBAM和DPP面向产品。CBAM针对的主要是比较基础的能源和原材料,相比之下DPP针对的是下游产品,例如电池、电子产品、纺织品等。对于这些产品,DPP将在2025年逐步提出要求,要求提供产品的ESG数据,并且确保数据的可信、可溯源。被DPP要求覆盖的产品由于供应链更为复杂,碳管理需要借助数字化工具来实现。 碳盘查在最原始的情况下,要从不同的工厂、产线、设备上去查数据,记下来,并且把数据汇总。越是规模庞大的企业,数据点就越多,盘查的工作就越繁杂,成本变高。另一方面,数据多了,出错的概率变高,数据的准确性和标准的一致性难以保证,且出错之后难以回溯、追责。 没有进一步的减碳雄心的企业,往往看不到碳盘查的必要性,或者盘查只是为了合规。然而,即便是相关的法规,也希望企业在盘查之后,利用获取到的碳数据来实现碳管理。当碳数据细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做对比分析。企业从而能够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手段(如优化工艺、采用低碳技术、更换供应商),把碳足迹优化得越来越低。 在欧盟,DPP预计到2027年对首批产品类型提出数值上的门槛,中国的碳排放双控在2030年之后落地。 碳数字化的投入,同一般的数字化投入或ESG投入一样,有一个成本的回收期。如下图所示,随着投入的进展,收益将逐渐转正。 ![]() ESG投入对企业收益影响的“倒S形曲线” 图源 | 中金公司 然而企业真正想知道的是,自己需要承受的最大代价(图中的E1点)有多少,什么时候开始得到正收益(图中的Pt1点),收益最大又能有多少(图中的E2点)。当然这些数值是因企业而异的。 曾经有纺织业的从业者告诉着陆TouchBase,虽然看起来很多第三方技术机构、咨询机构在做碳数据的解决方案,似乎企业拿来用就可以了。但事实上,即便最顶尖的数字化服务商,其中的软件工程师最多就百十名,能分给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人力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如果企业需要高质量的碳数据治理系统,尤其是那些原料多样、工序复杂,或者产品丰富的产业(比如纺织业、3C电子、造车业等),就得做好长期投入的觉悟。没有“拿来即用”的解决方案。 尤其像纺织业这样比较传统的行业,供应链上有大量的作坊式企业,数字化要补的课很多。需要花钱买设备、安装软件、调整组织、培训工人,才有条件把供应链上的数据收集起来。在这种行业,碳管理的供应链穿透不是一年两年就能搞定的。 然而对于不少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SMEs)而言,它们越来越有意愿在数字化上补课。因为那些最在乎供应链数字化和减碳的大厂,往往也是最顶尖的链主品牌,比如苹果、优衣库、西门子等等,加入其供应链是很多SMEs求之不得的事情。大牌链主订单量更大、更稳定,信誉好,回款快。 如今很多负责任的链主,还会对供应链企业的碳数字化提供融资和激励,比如优先回款。 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其根源在于链主企业开始在碳管理数字化上面加大投入。 那么,大企业们又图什么呢? 问题的关键仍在于前述的“S曲线”,企业之所以会自发地、用极高的标准去建设供应链碳管理体系,是因为看到了足够大的利益回报。 ![]() 为什么自建“碳链” 在2024年6月,协鑫集团发布了“全球首条光伏碳链”——协鑫碳链。目前只有少数企业把自己的供应链碳管理平台叫作“碳链”。这个名称并不为很多人所用,但确实更为简洁。 就协鑫的例子而言,“碳链”和“区块链”“供应链”都有关系。在官方话术当中,协鑫碳链的强项首先就包括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穿透光伏产品六层核心产业环节的深度溯源”。但这些说法还是过于高大上了,令局外人看不懂其中的逻辑和动因。 着陆TouchBase了解到,集团之所以在碳链上舍得投入,首先与协鑫集团作为一个“另类卷王”关系巨大。 “说到底,协鑫的路线就是'别人卷价格,我们卷技术;别人学技术,我们卷零碳’。”近日,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在接受《中国企业家》的采访时总结道。 颗粒硅技术是协鑫“卷技术、卷低碳”的最大成果。在多晶硅领域,协鑫经过大约10年的研发,使颗粒硅在品质上达到与通行的棒状硅方法平分秋色的程度,同时把电耗砍到棒状硅的3成,碳排放砍到不及棒状硅的一半。 2025年初协鑫科技发布公告,称颗粒硅的成本已经下探到28元/公斤。而市场上棒状硅的成本通常在40元/公斤上下。2024年以来协鑫的颗粒硅开始放量,大有颠覆之势。 ![]() 光伏组件生命周期各环节的碳排放,其中传统方法制造的高纯多晶硅是碳排放的大头。 图源 | 《光伏组件碳足迹及低碳发展报告》 颗粒硅同时具有成本优势和低碳优势——其中,对于终端买家来说低碳优势更加显著一些。因为一般来讲,硅料的成本占到整体光伏组件的10%左右,但碳排放约占40%。所以碳排放的压降对于组件碳数据的影响更为显著。 但低碳优势需要令人信服的证明。“最终市场上交易的是光伏组件产品,怎么让组件的买家感受到产品各环节,尤其是上游硅料端的低碳价值,光说是不行的。我们需要拿经过认证且不可篡改的数据来说话。”协鑫集团的ESG总监杨佳莹告诉着陆TouchBase。 然而硅料在整体光伏产业链当中处于很上游的位置。把上游的碳数据算入整体的产品碳足迹,那么全链条的数值质量就得都提上去。这就使得建设一条高质量的“碳链”成为必要。说到底,协鑫碳链要服务于集团“绿色协鑫”和“科技协鑫”战略,从低碳角度强化相关产品的绿色竞争力。 ![]() 协鑫集团光伏组件的六个核心工艺环节 协鑫碳链1.0的建设是由集团中的协鑫科技、协鑫集成两家上市公司共同牵头完成的,而协鑫碳链2.0的覆盖面更广,联合了集团旗下多家上市公司来进行。其中协鑫科技主营颗粒硅的生产,协鑫集成主营光伏电池片、组件制造,协鑫能科主营光伏电站运营及运维。 值得注意的是,光伏行业当中也存在行业共建的碳管理平台,这同许多其他行业的情况类似。这类行业性平台最大的优势在于成本,全行业把一些重复性的建模和测量工作放在一起做,为成员企业节省了一定的成本负担。 然而行业性的碳管理平台的颗粒度和灵活性存在限制。这类平台的规则制定职能是落在行业协会身上的,对于单个企业一线的需求和变化情况很难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它的管理颗粒度常常不足以胜任较高频次碳管理的需求(比如每月复盘一次供应商碳数据,并且进行针对性优化)。 所以如果某些企业在碳管理方面更具野心,希望在管理标准方面掌握自主性,并且用精益生产的精神去做碳管理,就需要更灵活、更自主的自建系统。 而且协鑫碳链的末端链主协鑫集成作为出海企业,需要直接对接国际核算标准,在实景数据的占比、供应链可追溯性等指标上尽可能做到位。 协鑫碳链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个碳链是“双中心”的。它既服务于上游颗粒硅(协鑫科技)的低碳竞争力向下游传导,希望采购颗粒硅的外部组件厂商(协鑫科技的下游)也使用这个系统;同时,它又服务于链主协鑫集成的绿色供应链,希望把各个为协鑫集成供货的上游纳入系统。 或许这种结构性的张力,使得协鑫碳链被创造性地构建成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被开放给产业链相关的厂商来管理上下游的碳排放。“所有的信息是放在联盟链上的,任何单个用户都是无法改动的。我们所有合作的供应商都可以上这个链,但同时大家都是背靠背的,数据的使用需要互相的授权。”协鑫碳链的负责人、数字化运营高级总监张舸向着陆TouchBase解释道。目前协鑫碳链上线了大约17家供应商,其中协鑫集团内部3家。 碳管理系统通常都需要“产业、技术、认证”三方共建。协鑫碳链的三方,目前是协鑫集团、蚂蚁数科、TÜV莱茵。 在张舸看来,协鑫碳链正在孵化一个欣欣向荣的碳管理生态。因为协鑫碳链的数据足够细,在有了两年的数据积淀之后,链上可以做很好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即,纵向对比一家厂子的不同时段的能耗和碳排,以及横向给不同供应商的碳绩效排名。目前,很大一部分分析监控工作,被交给了AI来完成,其数据的颗粒度能精确到日。 “有了这个东西,你去承诺每年要降碳多少百分点,才不会通过拍脑袋决定。”张舸指出,“而且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只要是你降碳了,你的本一定也是在降的。” 所以,协鑫碳链也让协鑫看到了很多行业做减碳工作时梦寐以求的东西:由降本驱动的减碳。 最后,协鑫碳链还打开了绿色金融上的可能性。这又一次关系到之前出现的“倒S形曲线”,绿色数字化的投入有一段投入回收期,但是一些绿色金融的产品可以帮助抹平这个曲线,前提是存在足够准确可信的关键指标测量方法。而碳链正好能够提供这样的方法。 ![]() 碳链的坎 着陆TouchBase注意到,协鑫碳链克服了很多企业觉得非常困难的阻碍。其中两个大的阻碍,一是供应链穿透的难度,二是从“盘查”过渡到“管理”的难度。 协鑫碳链的强项之一在于“穿透六层生产环节”。通常对于产品生产商来说,往上游越远的生产环节,就越难以沟通和控制,建设碳数据系统时也就难以做到齐心合力。 而协鑫碳链能够做到六层穿透、覆盖光伏组件上游的全部生产环节,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协鑫集团在光伏产业链上垂直整合的基本盘。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于,从“碳盘查”到“碳管理”,协鑫只用了大概半年的时间。这看似自然承接的两件事,在实际操作中,大量行业常常需要耗时两年甚至更久。 因为就供应链碳盘查来说,从动员供应商加入,到设计、建设、标准对齐,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很多行业最开始建立的系统可能没有那么灵活高效,一个季度、乃至一年才汇总一次数据。数据积累得慢,没有对比分析的余地,也就无从管理。 张舸解释说,碳链之所以能快速从“碳盘查”过度到“碳管理”,确实是因为协鑫集团整体上具备很好的数字化基础。“数字协鑫”多年来是集团大的战略之一。供应链碳管理所需要的ERP(企业资源规划)、MES(制造执行系统)、EMS(电能管理系统)等等前置的数字化基础,协鑫在多年前就已经部署就位。 此外张舸指出,协鑫的高速度离不开人的因素。“朱老板的根打得扎实,平台建得好,能留住人。在集团做了15年、20年的,多的是。老人就能把标准守下来,然后能贯彻,能执行。” 由于集团各个子公司、各业务线的人,多是并肩作战多年的老同事,互相之间在规则和行事方式上有深度的默契,所以新的业务不需要做太多的动员、说服工作,就可以在集团当中跨界开展。协鑫集团特有的人力资源优势,对于协鑫克服供应链穿透、碳管理的加速落地两个大难题都具有重要助力。 协鑫碳链的建设被规划为四个步骤。目前碳链处于2.0阶段,即从碳盘查、数据溯源迈入了碳管理,从产品碳管理迈入组织碳管理,并且努力纳入更多的产业链伙伴。 碳链3.0、4.0的未来规划,与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相同的步调。 其中,协鑫碳链3.0的核心规划是纳入光伏全生命周期的核算与管理,把光伏回收纳入管理范围。我们将在未来几年迎来光伏组件的退役潮,急需光伏回收产业的规范化,其中碳管理不可或缺。 而碳链4.0则计划将更宽泛的新能源产业纳入管理范围,不仅包含其他形式的清洁能源和设备,也包含与之配套的能源管理、电力服务、电力交易、碳交易等。 很少有企业有心思把一个碳管理平台想得这么远。而协鑫之所以想得这么远,本质上是希望集团在推进新能源技术与服务一体化大业的时候,在碳数字化的问题上不要被拖后腿,并且如果能用低碳来卷赢对手,就更好了。 撰文 | 袁子奇 编辑 | 国佳佳 排版 | 张嘉嘉 魏语晗 题图来源 | MIT Technology Review |
|
来自: 着陆TouchBase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