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丨记住,上位者的手段都是把“公平”藏在规则里,再把“私心”裹在制度中

 做内心强大的人 2025-05-16
咱们先聊聊现代职场一个怪现象:为啥那些干活最多、口碑最好的“老好人”,最后总成了背锅侠?
项目失败,领导第一个拿他开刀;流程出错,同事默认他来填坑;甚至背了黑锅,还得咬碎牙往肚里咽。
这时候咱们难免想问:职场里的“公平”,到底藏在哪儿?
其实这种“能者多背锅”的戏码,早在2000多年前就上演过。《资治通鉴》里记载了这么一段:飞将军李广跟着大将军卫青去打匈奴,结果迷路误了战机,最后被逼得自杀谢罪。
你可能纳闷:李广可是“匈奴闻之胆寒”的战神,为啥落得个如此下场?
今天咱就从这个历史故事里,聊聊权术、人性。

故事重述:一场精心策划的 “背锅局”

图片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起漠北决战,目标是端了匈奴单于的老巢。

60多岁的李广多次请战,汉武帝拗不过,勉强让他当了前将军。

可大军刚出发,卫青就悄悄改了部署:把李广调去东路,走一条绕远又没向导的险路。

结果可想而知,李广迷路了,等他赶到战场,卫青已经打完胜仗往回走了。

这里面藏着两个关键细节:第一,汉武帝战前密信卫青,说李广“数奇”(命不好),千万别让他正面碰单于;

第二,卫青的老部下公孙敖刚丢了爵位,卫青想把立功机会让给他,所以故意支开李广。

你看,表面是“迷路失道”,实则是高层早把李广排除在核心战术之外——他从“主攻手”变成了“工具人”,迷路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卫青派长史来问责时,李广说了句特别悲壮的话:“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然后拔剑自刎。

乍一听,是他勇于担责,可细品全是辛酸:他知道底下人扛不住刀笔吏的折磨,更清楚自己60岁了,再没机会跟这群玩权谋的“职场老手”耗下去。

与其说他死于迷路,不如说死于一场“结构性绞杀”——在权力的棋盘上,他这种只懂打仗不懂站队的“纯臣”,早就成了弃子。

孙子兵法早说过:好领导要会“算人心”

(一)《孙子兵法》的“五事七计”:李广输在哪儿?

咱们把目光拉回到《孙子兵法》,里面讲打仗前得算“五事”:道、天、地、将、法。

要是拿这“五事”来分析李广,那可太有意思了。

先看 “道”,这“道”就是得人心。

李广平日里爱兵如子,每次得了赏赐,都分给手下兄弟们,行军路上,士卒们没喝上水、没吃上饭,他自己绝对不碰。

就冲这一点,士兵们都愿意为他拼命,所以“道”这分,李广拿得满分。

再聊聊“天”和“地”,天时地利很重要。

漠北之战的时候,李广被临时调去东路,这一路又远又偏,还没个靠谱向导,最后迷路误了战机。

这哪是他李广的错?分明是上头安排的锅,这“天”“地”两分,丢得太冤。

接着说“将”,也就是将领的素质。

孙子说,好将领得有 “智、信、仁、勇、严” 这几样本事。

李广为人仁义,作战勇猛,治军也严格,可唯独在“智”这儿栽了跟头。

他太不懂高层那些权谋弯弯绕绕了,汉武帝和卫青几次三番调整他的位置,他都没察觉到背后的深意。

要是他有点政治智慧,早早看清自己在这场战略棋局里的处境,也不至于最后被逼到绝境。

最后是“法”,也就是制度。

汉朝那时候实行军功爵制,按斩首数量算功劳,李广擅长防守反击,虽然多次打退匈奴,可斩首数比不上卫青、霍去病他们这种主动出击、大获全胜的将领。

这就好比职场绩效指标,规则就摆在那儿,你再努力,方向不对,也拿不到高分,李广在“法”这一环,吃了制度的亏。

(二)卫青的权术:“庙算”背后的利益权衡

卫青作为大将军,他的每一步决策,都暗合《孙子兵法》里的“庙算”思维。

首先,他坚决服从汉武帝的“密旨”,不让李广正面迎击单于,这是把“道”(君臣共识)放在首位。

毕竟在古代,违抗君命那可是大罪,卫青得保住和皇帝这条“共识纽带”,才能稳住自己的地位,开展军事行动。

其次,卫青照顾老部下公孙敖,把立功机会让给他,这是“法”的另一面——赏罚背后的人情杠杆。

公孙敖之前对卫青有恩,卫青这次投桃报李,既能收拢人心,又能让其他部下看到“跟对人、有回报”,以后打仗更卖命。

最后,派李广走东路,看似不合理,实则暗藏玄机。

东路偏远难行、容易迷路,卫青把这个风险点丢给李广,万一出了事,责任全在李广,不影响自己的核心战术布局。

就算李广侥幸按时赶到,那也是意外之喜,自己没损失;要是迷路了,正好拿他当替罪羊。

你瞧,真正的权术高手,从来不是表面上的张牙舞爪,而是像卫青这样,把人心、利益、风险都算得明明白白,把“公平”藏在规则里,把“私心”裹在制度中。

他在这场战争里,既完成了军事任务,又巩固了自己的权力,还不得罪人,这手段,不得不让人佩服。

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写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替李广抱不平。但咱们跳出情感滤镜看,李广的悲剧有三个深层原因:

(一)性格即命运:“纯直男”玩不转“办公室政治”

李广有两个致命伤:一是太“刚”,当年当陇西太守时,诱降800羌人后又全部杀掉,这种杀降行为让朝廷对他又怕又防;

二是太“轴”,被贬为平民时,因为霸陵尉不让他夜过城关,后来掌权直接杀了人家,这种睚眦必报的性格,让高层觉得他不好控制。

(二)制度是张网:个体难抗“系统性碾压”

汉朝的军功爵制看似公平,实则藏着“马太效应”:卫青、霍去病这种外戚,能拿到最核心的骑兵部队,打最容易斩首的攻坚战;

而李广这种“非嫡系”,只能带步兵守边疆,打消耗战,自然难积累军功。

就像现在大厂里,核心项目永远优先分给“领导嫡系”,边缘部门再努力,也难有出头之日——有时候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你站错了“赛道”。

(三)权力的本质:从来都是“弃子思维”

汉武帝和卫青的做法,说白了就是“弃子战术”:用李广的威望稳住军心,用他的过失堵住悠悠之口。

历史上这种事太多了:岳飞背上“莫须有”罪名,于谦死于“夺门之变”,都是权力场上“弃子逻辑” 的牺牲品。

职场中也一样,当领导需要一个“背锅侠”时,那个能力强、口碑好但没后台的人,往往就是最佳选择——因为牺牲他的成本最低,带来的副作用最小。

聊了这么多,咱们回到开头的问题:作为普通人,在职场里怎么才能不做“背锅侠”?

(一)看清“棋盘”:别当“裸奔的棋子”

孙子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意思是开战前谋划周全、考虑到各种因素的,获胜的概率就大。

咱们职场人也要学会“庙算”:入职前先看清公司的权力结构,搞懂“谁在制定规则”“谁在分享利益”;

就像有些公司,表面上按能力分配项目,实际上是领导的亲信优先。

这时候你要是只埋头干活,不了解背后的“门道”,很容易被当枪使,出了事还得自己扛。

(二)留好“后招”:恩威并施才是真本事

李广的优点是“仁”,爱兵如子,可缺点是太依赖“仁”。

《孙子兵法》讲“将者,智信仁勇严”,这五个字缺一不可。

咱们在职场中,对下属要讲“仁”(带团队别吃独食),对领导要讲“信”(按时交付别掉链子),对自己要讲“智”(留一手备份方案,别把所有筹码押上去),必要时还要有点“严”(学会拒绝无理要求,别当老好人)。

(三)看透“人性”:别把“平台光环”当本事

李广自杀前说“岂非天哉”,把责任推给天意,其实是没看透人性:汉武帝怕他功高震主,卫青怕他抢了亲信的功劳,底下刀笔吏怕担责所以往死里逼他。

职场中也是如此:你以为自己是“飞将军”,其实在领导眼里可能只是 “一块砖”;你以为的“兄弟情义”,在利益面前可能不堪一击。

真正的生存之道,是永远留三分清醒: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也知道别人的底线在哪。

就像那些在大厂工作的人,离开平台后才发现,自己的能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

所以,别把平台的光环当成自己的本事,多积累点能带走的“硬实力”,才是关键 。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在职场这个“小江湖”里,咱们既要努力做事,也要学会看人、看事,别让自己的善良和努力,变成别人往上爬的垫脚石。

司马迁写李广之死,说 “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咱们同情李广,其实是同情每个职场中“认真做事却被辜负”的自己。

职场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战场,而是利益交织的江湖。


原文:
前将军广与右将军食其军无导,惑失道,后大将军,不及单于战。大将军引还,过幕南,乃遇二将军。大将军使长史责问广、食其失道状,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 。”
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广为人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为二千石四十馀年,家无馀财。猿臂,善射,度不中不发。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士以此爱乐为用。及死,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
译文:

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的部队因缺乏向导,在沙漠中迷失方向,未能按时与卫青主力会合,错过了与匈奴单于的决战。卫青率军回师至漠南时,才与李广、赵食其两军相遇。卫青派长史带着干粮酒水前去问责二人迷路的情况,并催促李广立即到大将军幕府接受审讯。李广坦然说道:'此事与校尉们无关,是我不慎迷路,我现在就去幕府自陈罪状。'

李广对部下悲叹:'我自少年从军,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此次有幸随大将军出征迎战单于,却遭强行调离主力部队,行军迂回又迷失道路,这难道不是天意吗!我已年过六十,岂能再受刀笔吏的羞辱?'说罢拔刀自刎。李广一生廉洁,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士卒,与士兵同饮共食。担任二千石高官四十余年,家中竟无余财。他天生猿臂,精于骑射,没有十足把握绝不轻易放箭。带兵行军时,缺水断粮必让士卒先饮先食,深受将士爱戴。全军闻其死讯痛哭失声,百姓无论是否相识,老幼皆为之落泪。而右将军赵食其则被交予司法审判,本应处死,后赎为平民。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点击关注不迷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