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与欣赏】齐物论中的心如死灰是超心冶炼后的涅槃重生

 艺术观止 2025-05-16 发布于河南

因为物性精神的存在,人的心便有了两种不同的意义,一种是与物性精神相关的人心,一种是与精神相关的道心,二者虽然有时会重合,但还是可以区分开来的。比如一个人很伤心,如果是因为利益受损,感情受挫,则其伤的便是人心。如果是因为社会不公,“大道日丧”,则其伤的便是道心,但道自在自为,是根本伤不到的,伤心只是人的情感的附加效果,而由此也可推出情感就其属性而言是往往更偏向于物性精神的。

再比如心如死灰同样也有两种意思,一种是物性精神意义上的生机绝灭,生意全无。一种则是如《齐物论》中所说的心如死灰,这有些类似于二十四品洗炼一品中的“超心炼冶”,之所以需要“超心炼冶”便是因为这个心之中包含有很多物性精神的内容,就像一堆矿石需要加以洗炼,而人的道心就像矿石中所包含的金银,将各种矿渣炼除干净之后纯粹的更为接近本真自性的精神内容便会如金银一般显现出来,这实际上犹如一种浴火后的涅槃重生,所以这两种心如死灰表面上可能很相似,本质却是截然不同的。

在二十四品中的精神一品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精神与物性精神的联系与区别,开头两句“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讲的是由道产生精神,再由精神产生物性精神的过程,当精神凝结浓缩并有了与之对应的物质外形后便随之产生了物性精神,这个过程就像一粒种子的形成,种子既是物质又包含着生命力,可以看作是物性精神的形象化。

青春鹦鹉,杨柳池台。”讲的是人的物性精神要高于动植物的物性精神,因为人可以对外在的物质世界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这种外在改造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物性精神的内在改造。“碧山人来,清酒深杯。”讲的是人的物性精神与灵性精神的融合,因为人精神的进步不能脱离实践也便离不开物性精神的辅助,“清”代表精神的清澈,“酒”代表人的情感,益生的情感自然偏属于物性精神,但自然的情感却也是精神的应有之义,所以超脱物性精神并不是要求摒弃所有的情感。

最后两句“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则又再次区分强调了精神高于物性精神,“生气”指的便是超越于一般生命力之上的精神生命力,之所以能够如此则是因为其更能摆脱物质性因素的影响和羁绊,更为自由。而当精神真正占据主导地位后,便会表现出种种神妙,种种神妙又显得平常自然,因为精神和自然本非二物,其如实展现出自身的过程便是实现自然的过程。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本文为《东西方美学参证》系列文章之10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