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哲学并不是为了它自身的深刻而深刻。 它是在“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从局部领域的本质到世界本源过程的本质”的认知征服过程中,随着自然进程和生命现象的内在本质的深刻而深刻的。 自然万物和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过程是那么的悠久曲折和深邃复杂,而哲学所担负的任务又是全局性的而不是局部领域性的,就连各种具体领域的科学都还会有些难度,何况是旨在统领全局而重任在肩的哲学呢?就像马克思说的:“如果事物的表象和事物的本质是直接合而为一的,一切科学便都成为多余的了。” ————哲学的自白 本文前半篇谈到了当前人类哲学思想理论创新的时代需要、历史包袱和根本趋向。在着眼于“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生命现象、世界本源过程与生命形态发展变迁”的内在关联的基础上,简要论述了哲学所不能避开与绕过的十大关系之中的前四个基本关系。 短短几天的时间,就得到了包括港澳台在内全国各地许多网友的品鉴、收藏与认可。在此,对大家的理解、鼓励和支持表示谢意,尤其还要感谢今日头条这一优秀平台的宝贵支持。 如果没有它,这种颇具特立独行色彩的思想理论可能永无露头面世之日,大家也就不可能看到它。等待它的可能就只有被高喊着理论创新的学界所扼杀的命运,从而归于自生自灭,没人知道它曾经到世间来过一次。 当哲学把握住前述的这四种基本关系之后,“世界大象”的整体轮廓就隐约可见了。 就好像雕塑师用巨石雕刻一头大象一样,它的头部、躯干、四肢的轮廓雏形,尽管还不够清晰生动,但毕竟已经奠定好了进一步精雕细琢的基础,而且是充分的和必要的过程基础。 而接下来对其余六个关系的进一步辨析梳理,(以及涵容在所有这些关系范畴之内的、人类在各领域取得的自然科学成果),将最终使这头“世界大象”眉目清晰起来和生动传神起来。 那时候,它将化身为伟大的自然造物主,成为真正的上帝。人们可以认识它、顺应它、弘扬它,但决不能违背它,否则,就会遭到它的真理和正义的惩罚。 在此,值得先交代一下的是,如果说前面的四种关系可以看作是“重点”的话,那么,今天要介绍的这两种关系,就算是“难点”了。这两种关系的话题可能有些读者读起来、思考起来,会感到有些深度和难度。 但是,话又说回来,哲学探索客观世界的历史已经这么久了,如果这认知推进过程中的哪个环节都没有什么难度,岂不早就把它彻底攻克了?还轮得上我们后来者如此用力向前挺进吗? 现在,让我们一起努力,用哲学的思维和科学的逻辑去攻克人类精神的黑箱和生命的最初源头,去攻克这两个“自然造化的难关”和“哲学思想的禁区”。 不攻克它们,就难以根除“哲学的尽头是神学”这种伪命题,不攻克它们,就不能使哲学和科学之间的“跨界大桥”胜利合龙。 5.人的精神软件与生命本体之间的关系 如果不能辩证地揭示清楚这层关系,就容易把人的思维、意识等精神活动内容从广义的生命现象之中割裂出来,孤立起来。从而使哲学距离世界真相越来越远,既读不懂整个世界,也无法认识人本身,无法看清楚人类自身来时的路。 在哲学思想的发展变迁史上,正是由于把意识和思维从生命本体之中割裂开来了、孤立起来了,才使得哲学探索的足迹愈发紊乱起来了。使各种各样的哲学思想面对同一个客观世界时,却如同盲人摸象一般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甚至有的抓住象尾巴,有的抓住象鼻子,各持一端,争来扯去,却迷失了世界的本体和全局,逐渐造成了哲学自身内卷和认知乏力的被动局面。 实际上,就像“蜡烛的光明并不能脱离开蜡烛本身,而蜡烛本身的意义也正在于实现其最终的光明”一样,人的精神本身就是生命现象发展演变的高端产物,因而归根结底也是整个自然生命进程的产物。为什么非要使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相互对立起来呢?为什么不深入到自然生命现象本身的发展进程之中去寻找根本的答案呢? 以下旨在揭示人类精神黑箱内部奥秘的扼要性的理论内容,可能因为其认知对象过于抽象和幽微的缘故,会稍微令人感到有些理解难度。初读者可以尝试结合着自己的日常经验和切身感受,反复研读几遍,仔细理解和揣摩其中“有血有肉的内在联系”,仔细体会和理解其中带有生命属性特征的一些道理。 一旦内化吸收和领悟贯通之后,就可以实现如王阳明“龙场悟道”般的一通百通了。 详细具体的内容和最初的理论形成过程,见拙著《生命义理:让世界变得简单起来》第三、四章。 生命辩证法认为,正如我们的电脑手机都是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的道理一样,人的生命也可以看作是由躯体硬件和精神软件构成的。硬件是软件的物质载体,软件是硬件的功能主宰,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去完成人的高级生命行为,共同去完成生命的宗旨与使命。 人的心灵和精神软件系统是无形无质的,是抽象无限的,是信息搭台、属性唱戏的,是难以用科学仪器和科学实验的办法去深入探索的。 生命辩证法提出了旨在解释精神的运行和发展机制的理论模型。 认为,人的精神软件系统是存在其结构体系和运行机制的,是可以随着人的发展成长和历练修养而逐渐走向成长成熟和发展升级的。 人的精神的“自我”,拥有三大根本属性,即 意志、需要、能动性(此四者都是与躯体层面的活体生命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发展关系的)。而能动性又可以分为情感、潜意识、意识、思维四个层面,它们是依次“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由善治于内到善应于外、由更贴近生命之根到更趋近外部事理”地发展攀升的。 精神的这些基本要素紧密围绕着生命的根本属性,它们联动运行起来,就是鲜活灵动的精神心灵;它们渐趋于优化升级,就是精神的成长和成熟;它们无处不在的个体差异,就是千人千面的个性精神特征。 从总体的规律和趋势上看,正是那些积极的、有建设性的情感体验,丰富的知识经验和自主的行为历练,推动着人的精神不断发展和成长成熟,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并最终可以实现人的自我解放。 通过一定形式的理论模型,通过上述的系统梳理,就可以让人的精神黑箱变得不再那么神秘莫测,就可以有机地、系统地、充满生命色彩地解释人的一切精神心理活动现象,就可以进一步去揭示和把握人的精神成长的规律和趋势。 只有尽可能科学地认识人类的精神,尽可能深入的把握其发展成长规律,才能尽可能实现像农业上的“科学种田”一样,培育更多“茁壮的心灵”与文明的人性精神。 也就是说,只有让科学的光辉照亮人性精神成长的领域,培育出越来越多的光明之心,才能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性支撑,才能使真理正义提前战胜黑暗邪恶于最初的人性萌芽之中。 否则,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那些羸弱而暗昧的精神,不但无法给生命保驾护航和带来福祉,反而容易使人走向痛苦煎熬的心灵地狱,走向痛苦无奈的自我湮灭。 在此基础上,生命辩证法还把“量的不断积累必然可以引起质的飞跃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解释人类意识觉醒的过程,认为,在大脑功能足够发达的基础上,经过潜意识成分的量的不断积累(无论是在原始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还是在每个人的童萌时期,都是存在这种觉醒过程的),必然可以推动质的飞跃,必然可以导致自我意识的觉醒。 自我意识的醒来,宛如在潜意识的王国中升起一个红太阳,此后的其他一切的意识内容,都要与它建立起一定的意义关联,都要接受它的支配和主导。 意识觉醒之前,是混沌一片,意识觉醒之后,人才能分清物我与是非善恶,这便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源于动物而又高于动物的本质内因。由此开始,人类才开始具有了灵性,才具有了意识判断能力和越来越强的思维能力。 同样的道理,当人的理性知识经验丰富积累到足够程度之后,也必然可以使人最终实现“同体意识”的觉醒,彻底超越狭隘的自我与动物般的低级趣味。不但可以实现自我的精神解放和心灵自由,还会去关爱同类和关心系统整体的命运。 佛家之所谓禅悟、成佛,道家之所谓得道、悟道,儒家之所谓致圣、成贤,其精神内因和科学解释,也许就在于此吧。本头条号之所以叫作“三次觉醒到彼岸”,立意就在这里。 理解和领悟了上述的精神运行发展机制和觉醒进步过程之后,就不难看清楚人性精神的来龙去脉和光明趋向了。就可以使我们的思想认知,在人与高等动物(它们也大都存在着情感和潜意识,只是它们还没能实现意识的觉醒罢了)之间,在人的精神思维意识与生命体之间,在人类社会与整个自然生命进程之间,在此岸初醒之苦和彼岸理想归宿之间,找到科学的发展成长道路和光明正义的精神归宿。进而,也可以吹散哲学的迷雾,根除迷信的根源,建立起通往普遍真理的科学信仰。 而旧的哲学,似乎对此是鲜有涉及和无能为力的吧? 6.生命的本质属性与形态表象之间的关系 世界的基础是物质的, 世界的主体是生命的, 世界的高潮是社会的, 世界的巅峰是精神的。 生命力的形成、发展、和膨胀延伸, 是整个自然生命进程的内在动力和方向主宰。 《生命义理》勾画出了这样一种世界图景(原文设计的是世界图景碑,此处略有改动)。生命辩证法认为,生命万象才是我们世界的存在本体和发展主体,没有了生命,一切都免谈。只要读不懂生命现象,就无法读懂整个客观世界。凡是回避开自然生命现象的哲学,也算不上真正的哲学。 也就是说,只有旗帜鲜明地探索认识自然生命现象,梳理清楚生命的外部存在形态与其内在本质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入而系统地去把握它发展变化过程中所遵循的趋势和规律,才能科学地认识自然生命,认识存在本源,认识人本身。 但是,人的感官往往是直接的、也是肤浅的,只适于接触事物的表象和捕捉它们的表层信息。只有借助理性,通过充分地占有材料信息,通过深入的思维加工过程,才能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去认识隐藏在复杂表象下面的深层信息。 正因如此,我们也往往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我们亲眼看到的东西,切换到科学的视野中去看,却往往只是事物的外部表象,而并非其本质,甚至并非其本体。 笔者是化学教师出身,比较熟悉化学中的例子。比如,水、冰、雪只是表象,而它们的本质——水分子,则是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的。各种可燃物燃烧的火焰只是表象,而其本质却都是剧烈的发热发光的氧化还原反应,我们也无法看到它。晶体的规则外形和晶莹剔透是那么美妙那么可爱,但它也只是外部表象,其结构微粒的高度有序排列才是晶体之所以成为晶体的本质内因。还有,人的身形容貌和许多行为也往往只是表象,而他的精神品格、道德情操和志趣追求,才更接近他的本质。 我们谈这些干什么呢?这是要提醒大家,可能一开始我们就被生命的表象给迷惑住了。我们原以为日常可见的各种鲜活灵动的血肉之体就是生命,就可以代表生命的全部,其实,它只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态(个体生命形态)而已,生命的存在形态还有其他,如细胞生命形态,群体生命形态,社会生命形态,甚至还可以有精神生命形态等。它们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它们之间的发展关系和变化动因又是怎样的呢? 如果对这些更广阔更宏大的重要事实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普遍联系弃之不顾,只是一头扎进有血有肉的生命躯体之中,认为把躯体解剖清楚、把生理研究透彻,就可以找到生命的本质和真谛了,这本身就可能是在舍本逐末,甚至可能是在缘木求鱼。 就好像舍去了大树的生长全程,舍去了其整体概貌和年轮纹理,而只是剖析树叶的细胞构造一样,是难以把握住其大局和主体的。 况且,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各种各样的生命物种,其具体种类便有海量之多,各自又有各自的生长阶段和生理细节的发展变化,啥时候才能全部揭示完毕呢?还有叫声、语言、群体、情感、潜意识、心理、目的行为等特殊生命行为现象,运用技术科学的手段是否适合开展研究呢?如果再有新的物种新的变异,又该怎么办呢? 不客气地说,即使把某些具体的生命躯体翻个底朝天,即使现在的前沿生命技术已经具有了通过控制基因片段来获得特定生命性状的能力了。但是,人们还不是照样精神迷茫吗?还不是照样搞不明白生命的意义和真谛,照样心无所皈和无所适从吗? 究其原因,能够治愈躯体的,只是技和术,而能够治愈心灵的,才是理和道。术和技,可以求之于有形领域,而道和理,则只能求之于事物的有形之上,求之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对比,求之于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过程。科学与哲学的主攻方向和分工差异,正在于此。 离开科学,哲学就失去了手足和臂膀,离开哲学,科学就失去了灵魂和大脑。从未来的文明发展前景来看,人类既应该善于利用科学,又应该善于驾驭科学,既应该勇于发展哲学,又应该勇于皈依哲学。 生命辩证法认为,生命的第一本质,是一切生命的那种“活”态。无论是简单如单个的细胞,还是复杂如庞大的鲸鱼,只要其内部物质体系和生理活动系统,达成了这种活态、维系着这种活态,这样的物质体系就是有生命的。反之,只要破坏了这种活态、失去了这种活态,就不再是生命,而只是一堆物质、一堆分子原子而已。 不同的生命,只是其内部物质系统的具体构造不同,复杂程度不同,功能特征不同。但这种“活的状态”,这种可以自我维系、自主运行、自我发展的生命活态,才是它们最大的共性。能够使机体内部的物质合成过程和能量传递过程保持住它们那种自动循环、连锁运行的状态,是这种活态的科学本质。 就像一台已经发动起来的、正在正常运转着的玉米联合收割机那样,这种生命活态是由诸多功能互补、有序组装、通力协作、合理运行的子系统和子部件有机整合起来的自然物质联合体。 为什么称之为第一本质呢?我们也可以先打个比方,生命的这种活态,就像树木粗糙表皮下面的生发层那样,树木的生长、存活、嫁接,关键都在它,只要生发层没被破坏和仍然活着,树木就可以继续不断地生长,继续不断地抽新枝发新芽,继续不断地使其主干变粗,木质增多。但是,我们平时又为什么会把树木的主干和木质看作树木之根本呢?为什么草本植物秋后则杀,不如木本植物的寿命更长呢?这一点笔者也不很清楚其中的原因,难道树干对树冠和整个树体的整合与组织梦力就那么强大吗? 当然,我们这里借用它的例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到了更复杂更高级的生命系统之后,生命的本质就不仅仅局限于这种生命活态了,由它所伴生、所派生、所延伸出来的一些属性,可能也会变成生命的本质内容。 最近从一篇头条文章中读到这样一句话,“在科学发展的每一个层次上,我们都把一些东西当成表象,而把另一些东西当作本质来解释它们,但当我们进入到更深一个层次中时,原来的本质变成了表象,我们会把更普遍的原理当作本质。”说的也许就是这种道理吧。 比如,社会系统的存在本质,就是群体的生命形态。人的生命本质,就是躯体硬件和精神软件的综合体。整个自然生命进程的本质属性和根本宗旨,就是尽可能更大限度地实现生命力的膨胀与延伸。 人生的真谛,社会的真理,都蕴含在这种基本趋势和普遍规律之中,都融汇到它们对这种普遍真理的具体体现方式和实现渠道之中。 也就是说,与那种生命活态所同步伴生的生命力,也成为了生命的本质内容。 一切生命的本质属性和根本宗旨,都是要尽一切可能地发展其生命力,尽可能更大限度地保存和维系其生命力。就像火焰那样,一旦燃烧起来,就会尽可能实现更充分的、更大限度的燃烧,就会尽一切可能燃烧掉所有它能燃烧到的燃料。 尤其是当生命拥有了越来越强的自我意志和越来越高级的自我能动性以后,其生命力就会越来越顽强,越来越强大。待到人类文明产生和人类智慧灵性觉醒以后,大自然的力量几乎就快要对它的发展失去控制和约束力。好在,人类最终可以通过自我的理性的力量实现其自我控制,取代原有的自然平衡,在新条件下建立起新的、理性的平衡。 总之,有了生命力这根“内容主线”,有了尽可能更大限度地实现生命力的膨胀延伸这一“动力主轴”和道义取舍标准,向前,就可以贯通自然物质世界了,向后,就可以串起道德法则、社会秩序、精神追求和文明归宿了。 在作为生命的初始起点的原始细胞生命之中,分子运动、物质扩散、化学反应、能量代谢、体系平衡,所有这些力量、作用、规律,原本都只是属于自然力的范畴,是地球自然环境和原始海洋中无边无际、涌动不息的自然物质在这里“风云际会”的结果。 一旦在细胞物质体系内部,各种各样的物质变化和能量传递过程达成了“自动循环、连锁运行”的状态,一旦整个微观物质体系开始自动化地循环运行起来,那种活的生命态就呈现出来了,最原始最简单的生命就诞生了。 这时候,生命体内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就华丽转身而化身成了神奇的生命力!(此后,再经过前述的四种生命形态的发展演变,就可以真正读懂生命万象的自然来源了) 这种简单原始的细胞生命的最初发生和自然诞生,正如火焰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实现自燃,又如流水和空气在一定条件能够形成漩涡和龙卷风,都是物质组合的偶然性与能量传递的必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哪有什么抟土造人的上帝神灵?哪有什么一喊就有的真主真神?正是伟大的自然力量和漫长的自然进程慢慢造化出了生命世界这一切! 就这样,生命辩证法一开始时是由深入探究一切自然生命现象而进入的,最终,却是由从实现了读懂整个生命世界的来龙去脉而出来的。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意义非凡的哲学思想理论创新成果吗? 其中所揭示和确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难道不正是当今人类社会所急需的吗? 本部分只阐述了第5、6条这两种关系,不知不觉又已经6800多字了,这次就写到这里吧,下次争取全部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