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清朝,死刑犯的最后24小时,到底是如何度过的? 黄酒壮胆,白酒驱邪

 四季视野 2025-05-16 发布于北京

在清朝,死刑犯的最后24小时,到底是如何度过的? 黄酒壮胆,白酒驱邪。

清晨,刑场的雾气弥漫,死刑犯捧着粗瓷碗,看着清汤中的羊肉片沉浮。这锅清汤火锅,没有辣油,却有着特殊的寓意。

狱卒们解释说,这是“洗心革面”的象征,仿佛滚烫的热水能够涤荡罪孽。

然而,这并不能洗去他们脖颈上即将落下的刀痕。

史料记载,同治年间,一位旗人死囚在涮肉时突然痛哭:“这汤底若能洗心,我又何至于犯下欺君之罪?”

在前往刑场的路上,死刑犯还会在宣武门外的“破碗居”,喝下一种由黄酒和白酒混合的“破碗酒”。

黄酒壮胆,白酒驱邪。

这种仪式似乎寄托着“破而后立”的期许。

那摔碗声若是比鬼哭声还骇人,那这个犯人喝完,反倒能更挺直了腰板。或许这种做法,能让犯人也有一个重新做人的希望吧。

除此之外,死刑犯在赴刑场的路上,会突然迸发出惊人的“食欲”。

有人点名要吃前门“六必居”的酱菜,有人指定东四牌楼的“聚庆斋”饽饽。或许是最后一顿饭了,只要不是太过分的,只要能满足的基本都满足了。

刑部官员心知肚明,这些消费最终会从犯人家属的血汗钱里扣除,却也愿意配合演出这场荒诞的戏码。

而家属送来的最后一餐,白面馒头要插三根筷子,汤碗必须倒扣,这些禁忌背后是生者对亡魂的惶恐。

道光年间档案记载,某死刑犯在咽下最后一口肉时突然大笑:“这席面若摆在祠堂,我倒成了祖宗。”他的笑声背后,有的或许也只有无奈了吧。

至于监斩官,他们需提前两小时到场,准备着一切。毕竟,这件事最初做的话,也是需要勇气和适应环境。曾经有位新科进士出身的监斩官,因行刑前打翻砚台,竟吓得从太师椅上跌落。

若说监斩官从来没怕过,那自然是没人信的。

当刽子手的刀光劈开晨雾时,高喊的“恶煞都来”在菜市口回荡。

有时候,许多被判死刑的囚犯甚至在行刑前,都会用钱收买刽子手,以求减轻痛苦。因此,刽子手的刀越快准狠,死刑犯或许就越能解脱。

比如,清朝的俞鸿图被腰斩后,痛苦难当,并用自己的血在地上连续写下七个“惨”字。雍正得知此事后,下令永久废止腰斩。

一切就这样落下帷幕。

吃饱再死的规矩,让穷苦犯人临终前能尝到一生未见的肉食。

摔碗破财的禁忌,实为防止酒碗残留血迹的卫生考量。

老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或许对于这些死刑犯来说,给他们最后一次宽容和善良,也是希望他们能一路走好,重新做人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