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区地名初探 作者:贾平京 华州区地处关中东部,是古华州的州治所在地,位于秦晋豫金三角地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建国设州置县,历朝历代名将名相辈出,曾发生过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也是佛教进入内陆较早的地区之一。在这样大背景下,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与多重性,对华州区地名的形成,无不打下时代的烙印。 一、区划调整带来的地名命名 华州是一个有着7000年人类文明史的地方,在历史渐进渐变过程中,从古至今,历经了不计其数的区划调整,每次变更,都会伴随着地名的形成和变更。 ![]() 周宣王二十二年(806),周宣王封其庶弟姫友(郑恒公)于郑,建立郑国。秦武公十一年(687)设郑县,北魏孝昌二年(526)在郑县设东雍州,西魏废帝三年(554)改东雍州为华州,领华山郡、白水郡。民国二年(1913),改华州为华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州区先后对乡镇村多次进行区划调整,凡此种种,都影响和推动了地名的形成与变更,如2016年的区划调整中,柳枝镇丰良村和伏中村合并,得名泉护村。赤水镇罗家村和辛村合并,得名遇仙村等。 二、人口迁徙形成的村名 人口迁徙是人类生活的一个社会现象,它如同无数条交错的大河,从一处涌出、奔腾,然后在某一处汇聚、分叉,蔓延逶迤成支流、沟渠,乃至溪涧。在气候、历史、土地、粮食、财富以及各种偶然命运的驱赶下人们往往会远投荒野,然后让荒野成为故乡。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1月),以华州为中心的大地震,遇难人数达83万,其中华州区遇难人数占当时总人口的60%以上,造成“十室九空”的悲惨局面。在明廷实施的人口大迁徙中,华州区成为当然目的地之一,成千上万人从山西大槐树下分批被遣送到华州。在荒无人迹的旷野之地安居落户,形成村落,由此产生了不同内容的村名地名,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原始住户或后来大族户姓氏得名的村名地名,如:刘家村、张家村、李家村、梁家等。 2、以地形地貌或当地特产得名的村名地名,如:堡子底、白泉、沟南、莲花寺、构峪等。 3、以姓氏与地形地貌融合形成的村名,如:侯岩、杜湾、安窑、马家堡、水城堡等。 三、庙宇对村名地名形成的影响 佛教发源于印度,东汉永平十年(67),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佛教与道教、儒教长期共生以沫,对当地社会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华州潜龙寺 网友供 华州区是佛教在内陆早期传入地之一,所建的寺、庙、观、庵、殿、堂、院、宫、祠遍布城乡村落,形成了许多以庙宇为方位坐标的村名,如:寺前村、庙前、下庙、庙底沟等。还有一些把庙宇直接叫成村名,如:泰度庵村、太平寺村、兴国村等,华州区与庙宇有关得名的村名地名就有31个。 四、因传说故事得名的村名地名 华州区地处陕西东大门腹地,介于洛阳古城与长安古城之间,距离长安城仅有90公里的路程。民间流传着许多宫廷皇帝及达官贵人在此游山玩水和造访民间,以及天子、太子、王孙在此逃难避祸的传说故事,他们所到之处和所作所为,受到当地百姓的关注和崇敬,也带来了村名地名新生的活力。 传说历史上有位皇上,年老多病,朝廷大权旁落,在太子外出为父寻治病秘方期间,不料遭朝廷奸臣带兵追杀,紧急关头,当朝一位叫隋合的忠臣,甘当替身,引开了追兵的杀戮,自己为国捐驱。太子登基后,为感谢隋合舍身救己的恩情和弘扬他精忠报国的精神,在隋合家乡【今华州区瓜坡镇(君沙村)君朝村】建寺立庙,每年率大臣祭奠朝拜这位忠烈,人们取君王朝拜之意,将原村名更名为君朝。 传说周幽王八年(前774),宠妃褒姒图谋废太子宜臼,伺机加害,宜臼逃亡途中,曾住宿渭滨(今柳枝镇王宿镇),后宜臼称帝周平王,人们纪念周平王宿住此地,改渭滨为王宿庄、王宿村、王宿镇之名。 ![]() 王宿老房子 刘文涛摄 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另立新政,为了根除后患,四处追杀皇室宗亲刘秀,刘秀为了躲避追杀,沿秦岭北麓向东逃亡到今华州区境内,一路留下了许多关于刘秀神仙保佑、化险为夷、逢凶化吉的传说故事,许多村名地名由此而得,诸如郑(蹬)村、汉马龙泉、马刨泉、潜(藏)龙寺等。 五、因地形地貌变化而命名的村名地名 自然界地壳运动常常带来地貌的变化,有的变化成为当地的地标特征,人们将其特征习惯性的约定俗成为村名。还有一些因为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命名的村名,赤水镇(遇仙村)辛村一个自然村叫瑞凝庄,早先因为地处低洼,官道以及罗家、马堡秋天的雨水不断流入,田地常被雨水淹没,村庄成水围城,由此得名水淹庄、水银庄。时过境迁,水淹庄的情形已不复存在,后经文人以其谐音改叫瑞凝庄,含有聚祥凝瑞之意,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 瑞凝庄古槐 王向群摄 柳枝镇东新庄村的联社自然村,很早以前村庄建在乱石堆中,人们形象地描述当初情景说:“出门石头送,回来石头迎,躺在坑头做石头梦”,石头之多之乱不难想象,人们叫其“乱石堡”。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巨变,乱石错落的现象已成过去,面对新面貌,村民觉得村名叫“乱石堡”,既名不符实,又不文雅大观,经村民协商讨论,改“乱石”为“联社”,随有“联社村”名的得来。 六、因为驻军得来的村名地名 华州为历朝历代的战略重地,既是关隘,又是后方粮仓,所以多有驻军把守和备战。明朝军队实行卫所制,军队以营为寨,以寨为家是常有的建制形式,和平时以营为寨务农种田,且有战争便戎装上阵,开赴战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时局变化,军队解散或裁减,不少军人和家眷留在了营地生活,形成了后来的民居村寨,寨名常以住户姓氏和“寨”字结合命名,如:大明镇的方寨村,赤水镇的漾田寨、佐魏寨、彭家寨、任家寨、姚家寨等。 原文来源:《华州地名面面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