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2年的上甘岭战役中,中国军队于10月19日开始大的反击:133门75毫米口径以上的重炮对敌军猛烈开火,24门喀秋莎火箭炮发射数百发火箭弹,给敌人以重击。在整个上甘岭战役当中,我军总共消耗了40万发炮弹,其中大口径加农炮、榴弹炮炮弹的数量高达15万发以上。志愿军终于在上甘岭的炮战中体会到了什么是现代化战争。 有人说,志愿军的武器只有小米加步枪,其实,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就组建了强大的炮兵部队,在1948年的义县攻坚战中,解放军就有重型榴弹炮参战了。随后的辽沈战役,解放军缴获了国民党军2个重炮团,整整36门155毫米口径的美式榴弹炮,这些火炮是当时中国装备的最先进的火炮,成为了解放军的战利品。1949年1月,天津战役,解放军以600多门大炮一天功夫就砸开天津城防。所以说,从1947年以后,小米加步枪就已经成为了历史。 炮兵观察所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了,志愿军开始入朝参战。当时,第一批入朝的解放军部队有18个步兵师,3个炮兵师,总兵力20万人。这些部队都为第四野战军的部队,武器装备算是半美械。每个步兵师一个75毫米山炮营、每个步兵团有一个60迫击炮连、每个步兵营有一个火箭炮排,这是当时解放军入朝兵力的基础火力配置。看得出来,和中国远征军的火力差不了多少。当时的滇西远征军是国内最好的部队之一,用于反攻云南日军。每个师也就一个山炮营。12门75毫米山炮。而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部队,在装备上已经和滇西远征军持平了。唯一的不同,就是没有空中支援。 其实,志愿军的火力不算很差。在第一次战役的云山攻坚战中,志愿军39军集中8个步兵团参战,2个炮兵团进行火力掩护,炮火猛烈的让美军都感觉不相信这是中国军队的进攻。随后到了第三次战役,志愿军一次性集中6个炮兵团支援6个军渡江,火力密度和腾冲战役远征军的火力密度差不多。 由于105毫米的大口径火炮不多,在第四次战役的砥平里战斗中,城镇攻坚战无法展开。当然,这不是朝鲜战争我军火炮落后,而是当时前四次战役,美军的轰炸实在太厉害,中国军队的大批美式榴弹炮无法运到前线。随着中国空军从1951年开始参战,志愿军的炮兵火力发生了新的变化。 骡马化炮兵第五次战役开始前,除了前线的38军、39军、40军、42军、50军等原四野部队为半美械部队,大口径火炮支援较弱外,新参战的第19兵团,第3兵团已经开始进行队属炮兵的加强。为了配合突破美军的坚固防御,第19兵团63军、64军、65军每个军加强一个122毫米苏制榴弹炮兵团,第3兵团12军、15军、60军每个军也加强了一个苏制榴弹炮团。军直属部队就配属重炮团,可直接支援地面部队火力打击。新组建的大批炮兵师也进入朝鲜,其中火箭炮兵21师直接参加第五次战役,除了野战军的炮兵火力达到了中国驻印军的水平(驻印军也就是每个师一个榴弹炮营),大批炮兵师的入朝直接加强了中国军队的火力。而当时的抗日时期的国民党军,压根没有炮兵师这一级编制。 第五次战役于1951年4月16日开始,中国军队的2000门火炮同时开火,炮火密度达到了空前。在铁原阻击战中,第63军直接配属一个火箭炮兵团,在战役的最后关头,军长傅崇碧亲自命令该团24门喀秋莎火箭炮参战。进行一场绝地大反击。可以说,没有强大的炮兵火力,这个战斗会打成什么样子?难以想象的。1951年11月的马良山攻坚战,我军一个团就有60门火炮,8辆坦克支援作战。60门火炮什么概念?3个炮兵团呀,3个炮兵团支援一个步兵团,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1950年的云山攻坚战,2个炮兵团才支援一个军作战。看来,志愿军使用火炮真的阔绰了。估计中国远征军也很难享受到3个炮兵团支援一个步兵团的良好待遇,否则,密支那不会打那么久。 炮兵训练上甘岭战役,把中国军队的炮火逼出来了。为了防备美军的袭击,3个喀秋莎火箭炮团陆续参战。我军一个连的防御阵地就可以得到一个炮兵营的火力支援,在大反攻当中,我军133门大炮以猛烈的火力反击敌人,和敌人展开了炮战。这是不可想象的,据说,韩国军队一个营出发偷袭我阵地,被炮兵观察哨发现,喀秋莎炮兵团奉命发射火箭弹,将韩军这个营全部炸死。可以看出,我军的炮火达到了什么程度。 1953年,中国军队对于炮兵的认识彻底转换了。只要是攻坚战,炮兵必然会全力以赴。攻击十字架山,308门火炮直接支援一个步兵团参战。308门火炮,相当于12个炮兵团。从1950年的云山战役,2个炮兵团支援一个军; 再到1951年的马良山战斗,3个炮兵团支援一个团。再到十字架山战斗,12个炮兵团支援一个团,中国军队的平均火力密度迅速提高。有时候一个连的小规模攻坚战,支援的火炮就有上百门。炮兵真的很阔绰了。 山炮部队最终的金城战役,我军1100门火炮一起开火,将现代化炮战的酣畅淋漓打到了高潮。据不完全统计,朝鲜战争中,70%的敌人是被我军炮弹炸伤的,枪战杀伤只有30%不到。当炮兵的伤亡比例超过枪战的伤亡比例,解放军现代化战争的经验时代开始了。 朝鲜战争带出了强大的中国炮兵,今天,中国炮兵的规模达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我们要十分感谢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正是这场战争,让中国获得了和世界第一美军直接作战的机会,正是和最为先进的美军作战,我们才学会了现代化的机械化战争。可以说,朝鲜战争三年中国军队的进步,超过了西方国家30年的水平! 朝鲜战争带出了中国军队第一批机械化部队。曾经的西北野战军第1军,武器装备比较差。而经过朝鲜战争前的重新整编,第1军每个步兵师都有一个炮兵团,一个坦克团,全军3个坦克团,一夜之间成为机械化野战军。 苏制122榴弹炮抗美援朝时的喀秋莎火箭炮兵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兵部队,在朝鲜战场上战绩辉煌,威震敌胆,可说是广为人知,但又充满神奇色彩,深知者寥寥。笔者近日在北京,专访了当年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兵第21师政委吕琳同志。拂去历史尘封,该师的辉煌战史得以再现。 军委命名董存瑞等4人为“全国战斗英雄”、军委命令步兵师改装火箭炮兵师,可谓“双喜临门” 。 炮兵第21师是我军入朝参战的惟一一个喀秋莎火箭炮兵师,其前身是四野第48军143师。这是一支英勇善战、作风顽强、英雄辈出的部队。建国初期电影《董存瑞》、《翠岗红旗》、《战火中的青春》三部战斗故事片的原型,均出自这个师。 1950年9月,军委召开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第143师董存瑞的战友、特等战斗英雄郅顺义,全军惟一的女战斗英雄、“新时代花木兰”郭俊卿,独胆英雄杨世南等3人,光荣地出席并被命名为“全国战斗英雄”;隆化战斗中舍身炸碉堡牺牲的班长董存瑞,也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一个师出4个“全国战斗英雄”,这在全军是少有的,是全师的莫大光荣。10月底,该师奉军委命令,立即北上,改编为火箭炮兵师,准备赴朝参战。接受这样一个重大任务,是更大的光荣。这两件大事对143师来说,真可谓是“双喜临门”。 喀秋莎火箭炮部队11月,刚刚结束在赣南粤北剿匪作战的第143师,由广东曲江车运北上,到达辽宁阜新集结,改编为火箭炮兵第21师,师长吴荣正、政委刘禄长、副政委吕琳、参谋长刘义荣、政治部副主任薄能贵。 火箭炮团是两营6连制,这个师原辖的第427、428、429团等3个步兵团,改编为5个炮兵团,即火箭炮兵第201、202、203、207、208团。 刚改装时,全师万余人,仅有几个干部懂得山、野炮技术,对火箭炮兵的技战术一无所知。为此,师里立即抽调387名军事干部到沈阳炮校进行40天的短期培训,以应改装急需。 炮兵21师装备的火炮是苏联造M-13火箭炮。炮兵连是4门制,每营12门,每团24门,全师120门。 1951年2月14日,全师以团为单位举行隆重的授炮典礼,接受刚从苏联运来的火炮。 M-13火箭炮是一种多轨式轮式自行火炮,弹径为132毫米,每辆炮车有一座8联装轨式火箭发射架,每条滑轨上下各装挂1枚火箭弹,每炮共装16枚,最大射程8500米,发射为电气点火,数秒钟内即可全部发射完毕。这种火箭炮弹径大、弹群密集、发射速度快、杀伤破坏力大、战场机动性能好。作战时,以团(或营)为单位齐放射击,一个团一次齐放发射384枚火箭弹。因其弹群覆盖面积很大,故M-13火箭炮部队主要被用于对大面积集群目标射击。 火箭炮群射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联卫国战争中,苏军M-13火箭炮兵配合地面部队作战,发挥了巨大威力,屡屡给德军予重创。为此,苏军战士用他们心目中的美丽姑娘的化身———“喀秋莎”来赞美、称呼M-13火箭炮。后来,“喀秋莎”也就成为人们对这种火箭炮的通称,它的正式名称反倒鲜为人知了。 军情紧急,只经28天改装训练、14天动员教育,我们便入朝参战了。 1951年2月初,第四次战役打响后,为适应作战需要,中央军委于2月7日决定实行轮番作战锻炼部队的方针,并决定加速完成国内火箭炮团等各炮种部队的扩充和训练。 2月中旬,军委炮司命炮兵第21师迅速完成改装训练,做好入朝参战准备,并提出了“短期的、重点的、速成的”训练方针。随即又给师里派来了由有丰富的火箭炮作战和训练经验的苏联将军、军官和军士组成的专家组,帮助指导各团的军事训练。 志愿军的火箭炮兵正常情况下,一个步兵团改装火箭炮团,从组成到形成战斗力,至少需要一年时间。那时部队指战员文化程度很低,大都是文盲、半文盲,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训练任务投入作战,难度非常大。 师党委认真讨论了军委炮司关于改装训练的方针和要求,确定了各团训练必须坚持“先技术、后战术”、“专业为主,一般为辅,操作为重点”、“急用先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并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制定了“由单个教练开始,经过班、排、连、营教练,尔后团综合教练,最后进行战术演习和实弹射击”的训练计划。 2月20日,各团在深入动员的基础上,开始了热火朝天的28天突击大练兵。 改装训练是在苏联专家指导帮助下进行的。师、团尊重专家的意见,但又不完全依赖专家。专家负责拟定训练计划、编写教材、指导教学,但训练的组织领导、训练计划的实施,则全部由师、团司令部负责。 炮兵部队山地射击3月19日,全师各团全部完成了改装训练任务,迅速掌握了火箭炮兵的基本技术、战术。军事训练刚结束,全师又立即开展14天的动员教育。 当时,部队中主要有两个思想问题,一是少数指战员认为美军飞机、坦克、大炮多,还有原子弹,产生怯战思想;二是部分辽宁籍战士想家、想回家“享受土改胜利果实”,有些人甚至开了“小差”。 针对这种思想现状,各团深入开展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仇视、鄙视、蔑视美帝”的动员教育;师党委还提出了“打响第一炮,为祖国人民争光”、“向董存瑞、郭俊卿学习,英勇杀敌,争立国际功”的口号和“边打边练,以战教战”的要求。动员教育极大地激发了干部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了敢打必胜的信心,纷纷上书师、团党委,表示要坚决抗美援朝,杀敌立功。炮兵203团董存瑞生前所在的6连,还上书毛主席、朱总司令,请求早日赴朝参战。 1951年4月初,炮兵第21师奉军委令,分批入朝参战。师长吴荣正、副参谋长王亚夫(后任参谋长)奉命组织师前进指挥所,立即率火箭炮第201团、203团第一批入朝;副政委吕琳(后任政委)、参谋长刘义荣等随后入朝。 抗美援朝期间,军委共组建两个喀秋莎火箭炮兵师,另一个师是留在国内的炮兵第22师。该师所属的喀秋莎火箭炮兵第205团、第209团,则于1952年后相继入朝,编入炮兵第21师战斗序列。同时编入的,还有军委炮司直属的6管火箭炮兵第210团和高射炮兵第19营。因此,炮兵第21师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作战实力为8个火箭炮团、1个高炮营。 炮兵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