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梨的故事 文/金汇昆 “老师,我不该在您的课上吃东西,在此深感抱歉。口说无凭,希望此梨可以在盛夏、鸣蝉之际为您解渴。”前天树同学给我留言道,早晨上班,看到这句话和这句话上面的梨,我感到很惊喜。 虽然现在不是盛夏、鸣蝉之际,但我依然感到欣慰。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吃东西了。因为他就坐在后门旁,或许在我没注意的时候他偷偷吃一个小面包、一块方糖。也许除了他之外,没有人知道。但是他这句话等于让我知道了。于保密而言,他的这一举动是失败的。但从诚信的角度看,我从他的话中看到了可贵的品质。 从那次起,我总是在文中喊他树小子。我把他认定为语文很好的同学,尽管他的分数并不高。一个人做人正直、做事正派,我认为完全可以说他就是语文很好。至于分数,只要他尽力了就很好了。 分数不重要吗?当然重要。我没有不重视分数。但当你看到了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时,你还会偏执地执着于分数吗?有人会说不可以兼顾吗?当然兼顾。兼顾是目标,但更重要的是做法,我们怎么做才可以达到兼顾的目标呢。我认为只有一个道路,那就是无比重视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时代发展很快,用转瞬即逝说来不为过,在有限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不重视、不体现那些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照样会消散,它们不会停留,不会等待着我们。 ![]() 为了利益最大化,每个人都会做出趋利避害的选择,我也不例外。 树小子在《于平淡寻诗意,立诗意面平淡》一文中写道:“诗意直面平淡,才能赋于其意义。且看刘和珍女士直面反动派的凶狠嘴脸,哪怕危机四伏依然直面平淡;且看鲁迅,弃医从文,让自己的诗意直面中国的平淡,让自己的诗意唤醒麻木的中国人的诗意;且看毛泽东,用自己的诗意感染国人,几十年的艰苦抗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为中国觅到了诗意,让中国从死气沉沉的平淡中,走到如今万花争丽的诗意。由此观之,中国诗意的探寻者是无数为国捐躯的'诗人’,他们是哪怕是识字不多的老乡——'黄新’,还有不会做诗的志愿军战士。他们都是'诗人’,他们的诗意在心里,不在诗里。他们在平淡中寻觅到最好的诗意,他们是真正的'诗人。中国近代史路程是一部血泪史,也是一部'寻诗史’,平淡处觅惊雷,立诗意面平淡。” 这是一篇出圈的作文,正因为它,我把树小子评定为语文很好的学生。 榷山 乙巳麦月(05.17) 于湖城湖畔 【作者简介】 金汇昆,笔名江一,1988年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青年作家,诗人,现为河北衡水中学教师,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有《渡缘》《桃花坞雨》《艺术里的童颜》《美的唤醒》《情境之门》等。教育与写作理念:师德是知与行的合一,信仰中文,写作育人,让生命的启蒙不断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