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里的名言佳句

 shineboy1 2025-05-17
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美誉的《史记》,既是史学经典,也是文学经典,对后世产生了重要且持久的影响。其中的名言佳句,不论是太史公司马迁采择的当时习语,还是所载人物的语言,抑或历史评价,以其高度的凝练性和照彻古今的穿透性广为人知,到了我们“日用而不觉”的程度。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的《史记百句》,便是对这些嘉言妙语的一次系统梳理和精到讲解。作者条分缕析,将这些句子中蕴含的幽微,熨帖周到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图片
《史记》“三家注”书影
这些名言佳句,在漫长的历史中多有一个流变的过程,《史记百句》对此多有剔抉。比如今天我们熟知的“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悦)己者容”(卷八十六《刺客列传》),是著名刺客豫让对被刺杀对象赵襄子说的报仇原由。他要为曾被赵襄子“漆其头以为饮器”的“知己者”智伯报仇,尽管最终并未成功,但这句名言却流传了下来。相同的意思,不同的版本,见于《韩诗外传》,春秋时齐国大名鼎鼎的管仲,因“知己者”鲍叔得病而不吃不喝,正是这位鲍叔,曾推荐管仲给后来的齐桓公,帮助其成就霸业。别人问管仲何以如此,管仲回答:“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士为知己者死,马为知己者良。”有意思的是,从春秋初到春秋末,后半句从“马为知己者良”,变为了“女为说(悦)己者容”。关于这一点,陈正宏的分析是:“'士’和'马’放在一块儿说,反映的还是春秋前期贵族阶层的价值取向——私谊与私物兼重;'士’跟'女’并列对举,显现的就是春秋末的世俗社会里普遍重视人际关系的实况了。”语言演变的背后,是社会的变迁。
图片
豫让刺赵襄子(汉画像石)
更为曲折的是“众口铄金”“人言可畏”。“众口铄金”,《国语》中已可见。到了《战国策》的“魏策一”里,记张仪言曰“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而《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张仪这句话又扩充为“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我们今天也常把“积毁销骨”与“众口铄金”一起连用。迄今我们见到的此句的最早出典,基本上都是汉代文献,所以陈正宏合理推测道:“《史记》张仪所说名言中,'积毁销骨’四字,也许是司马迁根据情节和现实添加的,亦未可知。”因为同书《鲁仲连邹阳列传》,邹阳中谗言下狱而写给梁孝王的申诉信,其中就引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成语。这八字成语,宋代以前常用,宋代开始,人们才逐渐用“人言可畏”来表达同一意思,直到今天。陈正宏进而辨析道:
从张仪口中说出的“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跟我们熟悉的“人言可畏”,在意思上还有一点细微的差异:前者主要陈述“人言”的惯性力量,并不针对具体的个人而言,基本上还是中性的;后者转为指示“人言”的破坏性威力,一般专指针对某一个体的群体性发言,已经呈现其灰色的贬义。
作者还用今本《风俗通》已见不到,但被《史记》“三家注”之一的司马贞《史记索隐》记录下来的一则汉代故事,赋予“众口铄金”这个成语一个完整而且富于戏剧性的情节:
或说有美金于此,众人或共诋訿,言其不纯金。卖者欲其必售,因取锻烧以见其真。是为众口铄金也。
再如我们熟知的“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在战国时肯定广为流传,《韩非子》《吕氏春秋》和《史记·楚世家》里都有记录,不过并没有固定为“一鸣惊人”,《韩非子》是“ 鸣必惊人”,《吕氏春秋》是“鸣将骇人”,《史记·楚世家》里则是“鸣将惊人”。《滑稽列传》记载的,就是“喜剧演员”淳于髡给齐威王讲的隐语(谜语),以起讽谏之效,因为广为流传,所以齐威王肯定听过,这样就“既保证了自己不会因为君王无知而招杀身之祸,又以一种游戏的形式,降低了君臣间的对抗程度,最终不仅在当时达到了劝谏的目的,还为悠长的中国文化史定格了一个著名的成语”。
图片
司马迁像
图片
陕西韩城司马迁祠
但作者在书中想传递给我们的,远远不止于此。
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历史的主角。历史舞台登场的各色人物,往往就凭一两句话“脱颖而出”,被后世永远记住,这当然离不开历史编纂者敏锐的感受力与捕捉力。太史公写楚汉相争中落败的项羽,用了两句话就活脱脱摹勒出这位楚霸王。一句是“彼可取而代也”,一句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前一句是其见到秦始皇时的下意识反应,与同样见到秦始皇时刘邦的感慨“大丈夫当如此也”,以及陈涉揭竿而起时的呼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比,更显其躁急直率的个性。而后一句“衣绣夜行”中,其浮夸好面子的性格显露无遗。《史记百句》对这些塑造人物的点睛之句的择取并观,亦显示出作者对于历史及太史公体察的深度。
至于像“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棋是也”(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这样极富哲思和历史经验概括力的语句,更显示出一种对于古往今来历史长河中万事万物普遍规律的思考。而第一句,还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淳于髡说的,这是在对齐威王介绍喝酒的五种境界后,猛然棒喝的总结语,以期达到劝谏的目的,与隐语劝谏的路径一模一样。庄言若谐,非如此不能入耳,这大概也是一条历史经验吧。
世界如此不堪,人性如此卑污,但总有些人格典范熠熠生辉,让凡庸的我们心驰神往。《史记》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记载了一条汉初梁楚间的谚语:“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先后为项羽、刘邦效力,他的好名声就在于信守然诺,以至后来演化出“一诺千金”的成语。《史记》并未具体说明季布是如何信守然诺的,不过《吴太伯世家》中另一则吴公子季札挂剑的故事却更令我们心动: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图片
季札挂剑(汉画像石)
《赵世家》中记录了一则战国时的谚语:“ 死者复生,生者不愧。”其实是另一个向度的关于信守诺言的表述。这句话是赵惠文王的丞相肥义说的,当年惠文王的父亲赵武灵王把儿子托付给了肥义,他做了认真的承诺,现在惠文王跟他哥哥的矛盾激化,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有人劝肥义明哲保身,他就引了这句谚语,并且用生命守护承诺—— 凡有事召惠文王,他必先至,结果有一次,他去了再没回来。
《史记》中记录更多的,还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人性,因为这才是世界本来的底色。这其中,司马迁很少寄寓褒贬,显示了对于人性的充分了解和理解,在这方面,太史公完全是超越时代的。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是孔老夫子早有的感喟。喜好漂亮的容貌,本就是人性的一部分,所以“ 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便成了亘古不变的铁律。这个故事的女主角华阳夫人,在吕不韦的操控下,以之为铁律,做了精明的政治投资,最终结局还算不错,但我们回头来看:
女性被裹入人生博弈里的无奈,顿时毕现无疑。没别的,这位夫人参与博弈的本钱,太少,而且太单一,就一个“色”字。
《史记》倒数第二篇《货殖列传》中“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名言被人们反复称引,并演化成了成语“ 熙熙攘攘”,无他,就在于“ 刻画人性,数此语最为深刻”,“ 仿佛是司马迁身处高空,俯视红尘所摄的一卷长镜头。这段名言,又冷峻异常,把人生一切的温情面纱,彻底撩开”。司马迁只是客观陈述,尽管对于人必然逐利的本性还是有些无奈。他还说过“千金之子,不死于市”这样的话,即有钱人家的子弟犯法,往往因为有钱赎罪,而不会被处死。自己因为无钱赎罪而不得不接受腐刑这样屈辱的对待,却能如此冷静地陈述人世间的这种常态,实在是出于司马迁作为一名优秀史学家的素养。
可以看作《史记》总结的《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提出了有名的“发愤著书说”,说真正的好作品“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这可以说也是太史公的夫子自道。陈正宏就此归结说:“《史记》之所以不朽,正是因为,它书写的虽是往事,而寻求的真正读者,是异代知音。”陈正宏无疑就是这样的“异代知音”,为我们奉献了一系列有关《史记》的优秀著作,帮助他的读者也能成为太史公的异代知音。
图片
《史记百句(口袋本)》,陈正宏著,中华书局2025年2月第一版,49.00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