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小妙招让你成为散文高手 作者:Ashida 好多人觉得散文不就是随便写吗?错也!你看那些读着舒服的文章,哪怕写棵树、喝杯茶,都是作者在心里揉来揉去好几遍的。就像包饺子,面得和匀了,馅得调香了,皮得擀薄了,最后捏褶子还得讲究美观。散文也一样,得琢磨怎么把日常鸡毛蒜皮写成让人想一口气读完的东西。好的散文都是“揉”出来的,或者就是“磨”出来的,是提炼加工出来的。就像揉面团,得反复摔打才劲道;像泡茶,得耐心等茶叶舒展才出味。 刚开始写别求“一鸣惊人”,先学会“瞪大眼睛看细节,静下心来写真话”。比如今天你写妈妈煮面,别只说“面很香”,试试描述她搅面时手腕的动作,围裙上的油点,还有面汤冒的热气如何模糊了她的眼镜。写完读一遍,觉得画面在眼前晃,就算成功了一半。最终送你句大实话:好散文不是“写”出来的,是“过日子过出来的”。你认真看过的云,摸过的树皮,听过的深夜雨声,都会变成笔尖的墨。所以别怕麻烦,多观察,多记录,多修改,就像老辈人说的:“慢工出细活,好饭不怕晚。” 愿你下次提起笔,能把楼下的老槐树,写成让读者想摸一摸树皮的文章;把清晨的一碗粥,写成让人流口水的温暖。 1.瞪大眼睛抓细节(别放过蚂蚁腿上的灰) 试试写你每天路过的早点摊。别只说“老板在做包子”,看看他揉面时虎口的老茧,闻闻葱花和面粉混在一起的热气,听听笼屉掀开时“噗”的一声蒸汽响。把这些细节串起来,比干巴巴说“包子很香”生动十倍。 注意事项:细节不是“流水账”,要挑那些能“勾人画面感”的,比如“银镯子磕篮沿”比“她戴了银镯子”更有故事感。 2.打比方要“接地气”(别让读者挠头) 写“时间过得快”,别用“时光如白驹过隙”这种老掉牙的比喻。想想你生活里的场景:比如妈妈的白发像掺在黑发里的盐,越挑越多;比如手机电量从100%跳到20%,像融化的冰棍,不知不觉就没了。 注意事项:比喻要让读者“一秒懂”,别用生僻事物。比如“她的眼睛像贝加尔湖的湖水”,不如“她的眼睛像刚洗过的葡萄,水汪汪的”。 3.情感要“藏在皱纹里”(别大喊大叫说“我好难过”) 写“思念亲人”,别直接说“我想你想得睡不着”。试试写:整理衣柜时,摸到妈妈那件旧毛衣的袖口,补丁针脚歪歪扭扭,是她当年在台灯下眯着眼缝的。现在毛衣还留着她的肥皂味,可打电话时总说“别挂念,我挺好”的人,再也接不通了。 注意事项:情感要通过具体动作、物品来“渗”出来,比如擦机油、摸毛衣,比空泛抒情更戳心。 4.结构像串糖葫芦(别让读者吃着吃着掉地上) 写“我的周末”,可以按“时间线”串:早晨蹲在阳台看蜗牛爬栏杆→中午帮邻居大爷修收音机→傍晚在公园听退休阿姨练合唱→晚上翻出旧相册发呆。每个场景用一句话过渡,比如“日头爬过楼顶时,收音机'刺啦’一声响,惊飞了窗台上的麻雀”。 注意事项:新手别玩“意识流”,老老实实用时间、空间、事件顺序来串,读者跟着走不费劲。 5.开头要“勾住读者衣领”(别让人家看一眼就想关页面) 写“第一次学骑车”,开头试试:“那辆二手自行车的铃铛是坏的,按下去只发出'咔嗒’一声,像颗牙松了却舍不得掉。我扶着车把的手全是汗,脚刚踩上踏板,就听见身后传来'小心点!’——是爸爸藏在树后的声音。” 注意事项:开头别忙着“报家门”,扔个画面、悬念或独特比喻进去,让读者想“这到底咋回事?” 6.结尾要“余味像嚼橄榄”(别把话说死) 写“毕业离别”,结尾试试:“教室黑板角还留着去年运动会写的加油口号,值日生总擦不干净。我抱着书包走下楼,听见身后有人喊我名字,回头时,风掀起走廊尽头的窗帘,露出半块没擦完的黑板,白粉笔痕在阳光里晃啊晃,像谁没说完的话。” 注意事项:结尾别“总结中心思想”,用个小细节或小感悟让读者自己琢磨,比如“薄荷糖纸”“没擦完的黑板”,比说“我怀念母校”更有后劲。 7.语言要“带点烟火气”(别端着架子说空话) 写“菜市场”,别用“热闹非凡、人声鼎沸”这种词。试试:“卖鱼的大姐手在水里划拉,鱼鳞沾着围裙像撒了把碎银。卖葱的老汉蹲在筐边,把黄叶子剥得'簌簌’响,忽然抬头冲我笑:'姑娘,要两把?送你根香菜!’” 注意事项:多用老百姓的口头语,比如“落汤鸡”“撒了把碎银”,比书面语亲切得多。 8.学会“让景物说话”(别只写“天很蓝,树很绿”) 写“心情烦躁”,别直接说“我很焦虑”。看看周围:“书桌上的绿萝叶子卷成了问号,浇水时发现盆底堵满了根须,像团乱麻。手机屏幕亮了又灭,消息弹窗跳出来又被我划掉,像心里有只蚂蚁在爬,却抓不住。” 注意事项:景物要和心情“挂钩”,比如烦躁时写“卷起来的绿萝叶”“乱麻似的根须”,比单纯写景更有情绪感。 9.人物要“长皱纹和伤疤”(别写完美无缺的人) 写“我的老师”,别只说“她很负责任”。试试:“王老师的保温杯永远泡着胖大海,杯底沉着没滤净的渣子。她板书时总爱踮脚,因为讲台有点高,露出袜子上补过的补丁。有回我交作业时,看见她办公桌上摆着女儿的照片,相框边角撞出了坑,像她每天踩着高跟鞋赶公交时,被车门夹过的痕迹。” 注意事项:给人物加点“小瑕疵”,比如缺牙、补丁袜子、撞坑的相框,比写“美丽温柔”更真实立体。 10.学会“剪赘肉”(别想到啥写啥) 写完一段后问自己:“这段和主题有关系吗?能让读者记住吗?”比如写“买水果”,重点不是“买了啥”,而是遇到的人、看到的细节,把无关的“流水账”删掉。 注意事项:散文是“精选的生活”,不是“生活录像”,要像园丁一样修剪多余的枝桠,让重点冒出来。 写作简例还有(11-36): 11.用“五感轰炸”(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 写“雨后的公园”,试试踩在湿草地上的触感,闻青草混着泥土的腥香,听树叶滴水的“吧嗒”声。 12.玩“时空穿越”(现在 回忆穿插) 写“老照片”,从现在的场景切入,突然跳到照片里的过去,用“相框玻璃反光里,我看见小时候的自己”这样的句子过渡。 13.让“物品当主角”(赋予物品故事) 写“妈妈的围裙”,讲讲围裙上的油斑、缝补痕迹,每个印记背后的故事。 14.学“欲扬先抑”(先贬后褒更动人) 写“唠叨的奶奶”,先写她总重复一句话,后来发现她把这句话写在台历上,因为怕自己记性不好,忘了要告诉我。 15.用“对比扎心”(苦与甜、旧与新对比) 写“家乡变化”,对比小时候的土路和现在的柏油路,不变的是路口的老槐树,以及树下卖冰棍的老奶奶。 16.偷“诗词的巧”(化用诗句但不照搬) 写“秋天”,化用“停车坐爱枫林晚”,但换成“蹲在路边看落叶,红的黄的铺了一地,像谁把调色盘打翻了,难怪古人要停下马车”。 17.造“金句钩子”(结尾留一句让人记住的话) 写“毕业”,结尾来句:“教室的吊扇还在转,我们却成了被风吹走的蒲公英,原来'永远’不是课桌上的刻字,是某天下课铃响时,突然想起的半首没唱完的歌。” 18.学“流水账里藏珍珠”(看似随意却有主线) 写“周末在家”,用一个物品(比如旧钢笔)串联起擦书桌、翻旧日记、给朋友发消息等场景,最后点出“钢笔尖有点堵了,像我们好久没说的话”。 19.让“动物当配角”(用动物衬人物情感) 写“孤独的老人”,可以写他每天喂的流浪猫,猫在他脚边绕圈,他却对着空椅子说:“多吃点,你奶奶做饭时,你总爱蹭她围裙。” 20.玩“夸张萌”(适度夸大细节显趣味) 写“小孩堆雪人”:“他把整个胡萝卜塞进雪人嘴里,说这是'超级大牙怪’,然后摘下手套给雪人戴,自己冻得直搓手,却说'雪人怕冷,我不怕’,鼻子红得像刚从雪里拔出来的小萝卜。” 21.用“重复造节奏”(关键句重复增强记忆) 写“妈妈的唠叨”,重复“多穿点”“按时吃饭”,最后发现你的衣柜里永远多件毛衣,冰箱里总有包好的速冻饺子。 22.学“留白”(不说透,让读者补刀) 写“错过的友情”:“她寄来的信还躺在抽屉里,邮戳是三年前。那天我忙着加班,想'明天再回’,后来地址变了,电话空了。信封上的邮戳有点晕,像滴过水珠,又像我每次想起她时,眼睛里的雾气。” 23.抓“瞬间的神”(定格0.1秒的画面) 写“陌生人的温暖”:“暴雨天在便利店躲雨,看见外卖小哥跑进来,头发滴着水,却先把怀里的餐盒抱到收银台后。他搓着手说'怕淋湿了’,这时收银小姐姐递给他块纸巾,两人都没说话,只有窗外的雨,把玻璃洗得发亮。” 24.用“方言增味”(适当加本地话显鲜活) 写“家乡话”:“每次听到楼下有人喊'磨剪子嘞——戗菜刀——’,就想起老家的巷口。那声音拖着长腔,像根细线,能把人从钢筋水泥里拽回青石板路,拽回蹲在门槛上啃桃的夏天。” 25.学“反着来”(用反差制造惊喜) 写“严厉的老师”:“他总板着脸在走廊巡逻,看见我们打闹就吹哨子。直到那天我忘带伞,在教室门口跺脚,他路过时把伞扔给我,自己冲进雨里,西装后背很快湿成深色,却还回头喊:'赶紧回家,别感冒!’那嗓门,比上课喊'安静’还响。” 26.玩“通感”(让感官跨界) 写“音乐会”:“小提琴声像丝绸滑过皮肤,钢琴键敲出的音符,在空气中凝成水珠,落在刚洗过的衬衫上,凉凉的,带着点松木清香。” 27.抓“季节的尾巴”(用季节元素串情感) 写“暗恋”:“春天他在操场打球,汗水浸透的衬衫是青草味;夏天他递来的冰棍,包装纸在我手里捏成皱巴巴的团;秋天他转学那天,桂花开得铺天盖地,像我没说出口的'再见’。” 28.学“慢动作”(把瞬间拉长了写) 写“钥匙掉进下水道”:“钥匙从指缝滑出时,我看见阳光在齿纹上跳了一下。它坠落的几秒里,能看见锈迹斑斑的管壁,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直到'扑通’一声,消失在暗绿色的水面,像颗掉进时间深渊的星星。” 29.用“对话藏心事”(不说“我难过”,让对话替你说) 写“分手后的重逢”: “好久不见。” “嗯,你头发剪短了。” “是啊,凉快。” “这是你女朋友?挺漂亮。” “同事……你呢,还养猫吗?” “上周它跑丢了,找了三天没找到。” “猫嘛,野惯了……” 风把地上的落叶吹到脚边,我们都没去踩,像怕踩碎什么。 30.学“以小见大”(从一颗米看到整个世界) 写“环保”:“看见楼下垃圾桶里有个被踩扁的塑料瓶,标签还粘着可乐渍。忽然想起父亲总把空瓶攒在阳台,说'卖了能换俩钱’。后来我才知道,他不是缺钱,是过不惯'随手扔’的日子,就像他总把铅笔用到握不住,用橡皮筋缠两圈接着写。” 31.玩“虚实混搭”(现实 想象穿插) 写“旧玩具”:“布熊的眼睛缝歪了,是我八岁时自己缝的。摸着它缺了块毛的耳朵,忽然觉得它可能在夜里活过来,偷偷和台灯聊天,抱怨我好久没抱它。台灯会说:'她忙着呢,不过你看,她把你放在枕头边,像小时候一样。’” 32.学“删繁就简”(用最少的字说最浓的情) 写“思乡”,试试用“手机里存着家乡的天气预报,今天降温,我给爸妈发消息:多穿点。他们回:知道,你也是。短短几个字,像小时候睡前的'盖好被子’,暖得很。” 33.用“时间标记”(用具体时间点勾回忆) 写“难忘的瞬间”:“电脑右下角显示2023年7月8日22:17,窗外下着暴雨。我盯着屏幕上的'录取通知’,忽然想起初三那年暴雨天,爸爸背我蹚水去考场,他的皮鞋进水后'咯吱咯吱’响,像现在我心跳的声音。” 34.学“幽默自嘲”(用玩笑话藏心酸) 写“中年危机”:“体检报告说'轻度脂肪肝’,我跟老婆说:'这说明我的肝提前进入中年,开始发福了。’她白我一眼:'少贫,明天开始跑步。’于是我翻出落灰的运动鞋,鞋舌上还沾着大学运动会的号码牌,那时我跑5000米拿过第三,现在跑500米得歇三回——不过没关系,至少号码牌还在,证明我年轻过,没骗自己。” 35.用“气味开关”(气味勾回忆最狠) 写“童年”:“街角的爆米花摊'嘭’的一声响,甜腻的焦香钻进鼻子。小时候我总捂着耳朵等这声,爷爷会把我护在怀里,说'不怕,是米在锅里跳舞’。现在闻到这味道,还能想起他外套的粗布纹路,和兜里永远有的水果糖——虽然他已经走了五年,但每次闻到爆米花,就像他又把我护在怀里,说'不怕’。” 36.最后一招:写“无用之美”(别总追求意义) 试试写“发呆的十分钟”:“趴在窗台看云,它从绵羊变成鲸鱼,又碎成棉花糖。楼下的自行车铃响过三遍,卖糖葫芦的大爷吆喝了两声,可云不管这些,只顾慢慢飘。这十分钟什么都没干,却觉得心里清清爽爽,像被云擦过的天空。” 注意事项:散文不是数学题,不一定要“得出什么道理”。有时候,记录“无意义”的瞬间,反而最有烟火气,最能让读者松口气,想:“啊,这就是生活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