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底层逻辑》第二章-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有礼111 2025-05-17
第一章,作者介绍了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第一章-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告诉我们什么?
第二章,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告诉我们什么?
图片
一、事实、观点、立场和信仰
举例,“今天很热”,是不是事实?
不是,“今天 30 摄氏度”才是事实。
热是你的观点。
事实,是独立于人的判断的客观存在。
你觉得 30 摄氏度热,是因为你冷。
你觉得 30 摄氏度冷,是因为你热。
你的知识结构、你掌握的信息,以及你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你的观点
有人问你热不热,你觉得挺热的。
但如果你在物业公司工作,你一旦承认热,别人就会要求你给大厦开空调。
于是,你一边冒着汗,一边说:“我不热,我就是不热”
所以立场,是被位置和利益影响的观点。
你信基督教,我信佛学,他信科学。
信仰,没有立场,都觉得自己信的是“对”的东西。
图片
二、如何防止“注射式洗脑”
“为什么+观点”这个句式,就是一只“注射器”。
举例,为什么胖的人相对比较懒?
为什么爱因斯坦晚年改信上帝了?
你会想:是啊,为什么呢?是因为胖子动起来太耗能量吗?
  是因为爱因斯坦看到了科学的致命缺陷吗?
你不会质疑:谁说胖子就比较懒的?
谁说爱因斯坦信上帝的?
大多数人听到后,都会好奇地问:是啊,为什么呢?
不管你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但这个观点已经被注射到你得脑海中了。
所以,你想把什么想法注射到别人脑中,把它放在“为什么”这三个字后面,就可以了。
狡猾的人,用这个句式注射别人。
愚蠢的人,却用这个句式注射自己。
图片
三、如何赢得一场辩论
辩论的目的,不是说服对方,而是说服观众。
甚至不是改变观众的观点,而是改变观众的态度。
态度改变了,他们会自己改变观点。
辩论的关键双方几乎从不会真正地正面辩论,他们只是在不断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辩论的核心竞争力,是基于逻辑的急智。
举例,你说:我昨天吃了一顿大餐,所以今天心情好。
对方:李四,听说你昨天也吃了大餐,怎么这么愁眉苦脸?
李四:我的餐可能不够大吧,张三,你那餐有多大?
这时,你可能就愣住,不知道怎么接了。
图片
四、普通和优秀的差距,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
一个人优秀不优秀,要看他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普通人只能看到事物的现象,而优秀的人总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那如何才能像优秀的人一样解决问题呢?
可以采用:假设-验证-结论-调整 的方法。
举例,二战期间,盟军的轰炸机损失很大,为了解决给哪个部位,增加钢甲以避免被击落的问题,我们按照上面的方法模拟一下:
 假设:应该给机翼增加钢甲。
 验证:去看被击落的飞机是不是机翼上弹痕多。
 结论:被击落的飞机头部和尾部中弹多,机翼不多。
 调整:增加飞机头部和尾部的钢甲。
使用这套方法,注意:就事论事,不要被立场左右。
图片
五、如何快速洞察本质
举例:餐厅饭不好吃,是直接换供应商吗?
不是,有可能换了之后还不好吃。
于是,看到事情本质的人,引入了另一个供应商。
员工的满意度大大提升。
这就是洞察力,他们的思维模式是引入竞争机制,让竞争代替人工督促,去监督供应商提供更好的服务。
最核心的洞察方法——透过表象看系统。
系统就是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
构成系统的五种模块:变量、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滞后效应。
变量是“要素”;其他四种是“连接关系”。
变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你的体重,忽高忽低。
因果链,是变量之间增强或减弱的连接关系。
比如,工作时间越长,疲劳程度就会越高。
增强回路,是两条增强或者减弱的因果链,首尾相连,形成的一条回路。
比如,你越有知识,积累新知识的能力就越强。
积累新知识的能力越强,你就越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就更能理解新知识。
调节回路,“因”增强“果”,“果”减弱“因”的回路。
比如,创业初期人少,不用制度来进行管理。假如公司一直是增强回路,规模达到了几百人,那么得用层级、流程、KPI等,来提高管理效率。这个“管理复杂度”就是调节回路。
所以,如果说增强回路的存在,是让这个世界走向极端。
那么,调节回路的存在,就是让这个世界回归平衡。
滞后效应,因果不是瞬间连接的,回路也不是瞬间闭合的,它们之间都有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就是滞后效应。
比如,你开车堵在路上时,听广播说旁边有一条路很通畅,于是赶快开过去。可是等你到了那条路,发现其实也很堵。是因为在从你听到广播到抵达那条路的这段时间里,交通状况发生了改变。
图片
六、流程、制度与系统
流程,是基于时间线做完一件事的整个过程。
流程是线性的、连贯的、客观的。
凡事皆有流程,只是效率有高低之分。
制度,是做一件事的行为准则,它可以是权力机构发布的规定,也可以是一种契约。
系统,就是若干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某些功能的整体。
普通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顶级优秀的人改变模型。
改变制度是改变结果,改变流程是改变原因,改变系统则是改变模型。
如果说改变流程、改变制度是管理,那么改变系统、改变模型就是治理。
图片
七、逻辑思维与逻辑闭环
一个人如果有基本的逻辑思维,就会有刨根问底的好奇心,遇到事情不满足于表面的解释,而是不断地往下追溯,找到根本原因。
那么,如何才能挖掘自己的逻辑思维呢?
1、证有不证无。
   证明一件事情“有”,举个例子就行。
2、以偏不概全。
   在网上不要随便说:我有个朋友,每天碎片化学习,没发财,所以碎片化学习没用。
3、证有靠举例。
   你认为“有”,就要举出例子。举不出例子,就是假说。
   不要用一个假说,强行说服另外一个人必须认可你的观点。
4、概全靠推理。
   所谓概全,就是得出一般性结论,只能靠证明,靠推理。
图片
逻辑闭环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没有逻辑。
   你说 A,他说 B,两者之间的思维永远没有交集。
第二层次: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有逻辑。
   有符合逻辑推理的一些观点,但观点时常左右徘徊,自相矛盾。
第三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但闭环的层次比较低。
   一个人一旦在低层次形成了逻辑闭环,可能就无法前进了。
   因为所有的问题在他的逻辑闭环中,都是可以解释的。
第四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且能在高层次形成逻辑闭环,逻辑闭环十分通透,直达本质。
   但该层次的人,对新鲜事物总是抱有怀疑、排斥的心理,旧时代的结构一旦发生变化,他的闭环可能就会出现漏铜。
第五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且能在高层次形成逻辑闭环,并始终保持不断打碎自己的开放心态。
   在这一层次的人的思维闭环永远开放,永远没有死环。
图片
八、复利思维
网上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经典公式: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能进步 1%,一年之后,他的能力会提升 38 倍。
隐含的公式:(1+1%)³⁶⁵≈ 37.78   ,有很大的误解。
公式最大的心理谬误,来自对“期数”的不合理预估。
不合理是指,每天比前一天进步 1%,这件事情是极不合理的。
比较合理的算法是用“年”作单位。
要达到 365 次方,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
复利效应在短期内是绝对无法体现的。
获得财富自由,第一重要的事,是培养赚钱的能力。
图片
九、概率思维
建议读我之前写的《思考,快与慢》系列,更能解释此篇幅。
《思考,快与慢》-第四部分读后感
十、数学思维
学数学不是为了解数学题,而是训练自己要有数学思维。
介绍五种数学思维:
1、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源于概率论:
假如一件事情成功的概率是 20%,那我重复做这件事 5 次,就一定能成功吗?
(注:我们把 95% 的概率定义为成功)
很多人会这样想,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做一次失败的概率为:1-20%=80%=0.8
重复做 n 次,都不成功的概率是:80%ⁿ=1-95%=5%=0.05
(重复做 n 次至少有 1 次成功的概率是95%,就相当于重复做 n 次、每一次都不成功的概率是 5%)
n=log₀.₈⁰·⁰⁵≈13.42
所以,重复做 14 次,你成功的概率能达到 95%。
那想达到 100% 的成功概率呢?
对不起,这个世界上没有 100%的成功概率,所有人想要做成事,都需要运气。
所以我们经常说:正确的事情,重复做。
图片
2、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
源于微积分的原理:
一个物体静止不动,你推它一把,会瞬间产生一个加速度。
但有了加速度,并不会瞬间产生速度。
当速度累积一段时间后,才会产生速度。
而有了速度,并不会瞬间产生位移。
当速度累积一段时间后,才会有位移。
也就是加速度累积,变成速度;速度累积,变成位移。这就是积分。
那对应到我们日常有什么用呢?
比如,你今天晚上努力学习了,但是一晚上的努力,并不会直接变成你的能力。你的努力,得累积一段时间,才会变成你的能力。
而你有了能力,并不会马上做出成绩。你的能力,得累积一段时间,才会变成你的成绩。
而你有了一次成绩,并不会马上得到领导的赏识。你的成绩,得累积一段时间,才会使你得到领导的赏识。
你如果懂了微积分的思维方式,能够用动态的眼光来看问题,你就会慢慢体会到,努力需要很长时间才会得到认可,那么你就会拥有一个平衡的心态。
一件事情的结果,并不是瞬间产生的,而是长期以来的积累效应造成的。
图片
3、公理体系
源于几何学:
欧式几何的公理体系(平面的点线面)和罗巴切夫斯基的公理体系(曲面的点线面)。
一家公司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其实就相当于这家公司的公理。
公理,是具有自明性并且被公认的命题。
公理没有对错,不需要被证明,公理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共识,是一种基准原则。
图片
4、数字的方向性
源于代数:
有自然数、整数、分数、无理数、π……
数这个东西,除了大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方向。叫作:向量。
这就像在公司里做事,两个人都很有能力,合作的时候,如果他们的能力都能往一个方向使,形成合力,那么这是最好的结果。如果相反,那不如把这件事完全交给其中一个人做。
图片
5、全局最优和达成共赢
源于博弈论:
涉及别人的决策逻辑,我们把它叫博弈论。
比如,下围棋就是典型的博弈。
每走一步棋,我的所得就是你的所失,我的所失就是你得所得。这是博弈论中典型的零和博弈。
在零和博弈中,你要一直保持清醒:你要的是全局的最优解,而不是局部的最优解。
图片
十一、系统思维
凡事要顺势而为,用“个位”的管理对抗“千位”的时代,如同螳臂当车。
商业模式: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你一定要相信,有时候不是你不努力,而是这件事本身就错了。
所有的战略,都是站在未来看今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