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的诗情画意语境下解读:清代画家邹喆

 顾绍骅 2025-05-17

中国画的诗情画意语境下解读:清代画家邹喆


【编者按】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即: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本质上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中国绘画富于“形而上”的意味。在“学而优则仕”(学有成就德行高,可为官,造福百姓)主导的社会,诗书画一体是画家必备的修养(他们个个能诗、能文、擅书、擅画,豪放不羁。)众所周知:“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定庵续集》,意思是说:要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灭亡,首要的方法是让它的历史消亡。美西方一直畏惧我国强大的历史文化,“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徐悲鸿在“西风东渐”的时期成为西方世界消灭中华文化的代理人!他用了“黑白灰五调子、造型准确”等西方绘画技法来取代,中华文化厚积薄发的“中国画的诗情画意”!通过这样的淫雨霏霏、绵绵不绝洗脑,造成今天的“中国画百年伤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断层!故而近、现代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鉴于《中国美术(作品)全集》等等辞书(工具书),不能反映“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的文化内涵、精神全貌;“缺文化、没有中国味”是停留在“以技求技——徐悲鸿以素描(写实性)为基础”的西方绘画审美。“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今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是中国画的民族性升华!我们必须在“古人的文化背景下”,解读古画!中国画启示人养心修身,知世悟道。正如我们修缮古建筑一样,“整旧如旧”,还原古物,切不能用当代语境,穿越时空,以免贻笑大方。


邹喆是明末清初画坛“金陵八家”、是明末清初的重要绘画流派。八家为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他们都住在南京,隐居不仕,以书画为生,有时聚在一起,以诗酒自娱,且以“师造物”为主张,多取材于南京、江淮一带的实景,因而形成画派。 自父客游江苏金陵(今南京)后,遂寄居该地。邹喆出身绘画世家,山水工稳而有古气,也作很少的山水小册,有简淡清逸之趣。兼长水墨花卉,勾勒傅染,有元代王渊风格。画大松奇秀,特别令人珍惜。与龚贤、樊圻、高岑、吴宏、叶欣、胡慥、谢荪为金陵八家。传世作品有:《松林僧话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山水》册页,为《金陵诸家册》之一,藏故宫博物院﹔《云岳水村图》轴,藏南京博物院

邹喆,生卒年不详,清代画家。字方鲁,江苏吴县人。自幼随父亲客游金陵。他的画宗其父,山水工稳而有古气,富简淡清逸的情趣。兼长水墨花卉,勾勒敷彩渲染有元人王渊的体格。“金陵八家”之一。

邹喆的山水画作以南京一带为粉本,他“师法造化,中得心源”,在描绘自然景物时,极具生活气息。他善于捕捉大自然中景色的变化,通过墨色的运用,将山川河流、松树石峰等元素巧妙地融入作品之中。他的作品意境凝重苍劲,展现出北地沉雄之气,给人以深邃宁静之感。特别是他擅长描绘大松,其形态奇秀,令人珍惜。他偶作山水小册,简淡清逸,展现出一种别样的趣味。邹喆的笔墨技法娴熟,他喜欢运用墨色来表现山水的韵味。他将浓墨与淡墨相结合,通过不同的墨重和笔法勾勒出山石的形状和质感,使作品更具立体感。同时,他还擅长运用渲染和敷彩技法,使画面更加生动细腻。在水墨花卉方面,他受到元人王若水的影响,勾勒出花卉的秀美,给人以清新雅致之感。邹喆的作品独具特色,他能够将自然景物的变化融入到作品中,使画面充满生机和情感。他注重山水的构图和布局,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他的作品以凝重苍劲见胜,富有沉雄之气。他使用墨色的深浅变化巧妙地表现了山水的远近和层次感,给人以广阔的空间想象。

邹喆作为清代画坛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山水画作展现了他高超的绘画技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意境幽静,富有生活气息,通过墨色的运用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深度。他的笔墨技法娴熟,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变化,并将其巧妙地融入作品之中。他的作品充满了北地沉雄之气,给人以深邃宁静之感。邹喆的艺术成就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收藏和赏析,对于我们理解清代艺术和山水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松林僧话图》清 邹喆 纸本设色,纵80厘米 横43.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在“金陵八家”之中,他的山水造诣较为突出,风格稳健古朴,富简淡清逸的情趣。画松尤奇。此幅 《松林僧话图》,画山脚下挺拔的松树掩映着柴扉茅屋,屋内 二僧对坐,门前清溪板桥,意境萧疏。用笔拙朴,坚实凝重,与当时崇尚的“四王”画相较,自有一种苍浑气象。此画描绘远离尘埃的僧人、高士在松林茅屋对话的情景。近景为乱石坡岸,坡岸亘连,高低参差,溪流清澈可见,乱石露出水面,坡岸两侧由一板桥接岸。中景画有松林成片,松树挺健苍郁,枝干挺拔直上,松叶横展。松林后侧紧靠大山脚下有一村落,周围用柴荆作篱笆。院内有房舍一间,茅屋西边是厢房,中间为明敞的厅堂。厅堂正中坐着一位身穿宽袍的僧人,正与对面的一位高士侃侃而谈,神志十分闲逸,悠然自得。远处即画的上方,层岩崇壑,山峦嶙峋,巨岩浑厚,山间峡谷间杂树丛生,瀑布飞流直下。

静谧禅境:邹喆《松林僧话图》赏析

邹喆作为清初 “金陵八家” 之一,其绘画作品风格独特,富有艺术魅力。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松林僧话图》,纸本设色,纵 80 厘米,横 43.2 厘米 ,这幅画作以细腻的笔触和精妙的构图,展现出一派清幽静谧的山林景致,蕴含着深远的禅意与文人情怀。

一、构图:巧妙布局,营造空间

画面采用了近景、中景与远景相结合的构图方式,层次分明,空间感十足。近景处,数棵松树挺拔而立,树干粗壮,以浓墨勾勒轮廓,线条刚劲有力,展现出松树的苍劲古朴。松针以细密的笔触点染,墨色浓淡相间,表现出松针的茂密与质感。松树下方,几块形态各异的山石错落分布,以皴擦之法表现出石头的纹理和立体感,墨色浓重,与松树相互映衬,增强了画面的厚重感。

中景部分,一条蜿蜒的小径在松林中延伸,引导观者的视线逐渐深入画面。小径旁,两位僧人相对而坐,似在交谈。僧人的形象刻画细致,身着朴素的僧袍,神态安详,专注于彼此的对话,营造出一种宁静、平和的氛围。僧人身后的松林郁郁葱葱,树木的排列疏密有致,通过墨色的变化表现出前后层次,使画面更加生动。远景中,山峦连绵起伏,笼罩在淡淡的云雾之中。山体用淡墨和浅赭色渲染,以柔和的线条勾勒轮廓,再用皴法表现出山的层次和立体感。远处的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和神秘感,使观者的视线能够随着画面延伸,感受到山水的无尽韵味。

二、色彩:淡雅和谐,烘托氛围

在色彩运用上,邹喆以淡雅清新的色调为主,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画面中的松树以绿色为主色调,通过不同深浅的绿色表现出松树的生机与活力。松针部分用深绿色点染,展现出茂密的质感;树干则用较浅的绿色和墨色相结合,表现出树皮的纹理和沧桑感。山石的颜色以灰色和褐色为主,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出石头的质感和立体感。近景的山石墨色较重,显得厚重坚实;远景的山石墨色较淡,与云雾融为一体,营造出朦胧的效果。僧人的僧袍以淡色为主,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协调,突出了僧人的朴素和宁静。背景的天空和云雾以淡蓝色和白色渲染,营造出一种空灵、清新的氛围。整体色彩搭配和谐统一,既简洁又富有表现力,与画面所传达的宁静、禅意情境相得益彰。

三、技法:精湛细腻,展现功力

从绘画技法来看,邹喆展现出了深厚的功底。他的用笔细腻而精湛,勾勒松树树干和山石轮廓时,线条流畅自然,富有变化,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形态和质感。描绘松针时,笔触细密,点染均匀,使松针的茂密感跃然纸上。

在墨色的运用上,邹喆通过浓淡、干湿、疏密的变化,表现出物体的明暗、虚实和远近关系。如在描绘松树时,先用淡墨打底,然后逐渐加重墨色,进行皴擦和点染,使松树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表现云雾时,运用淡墨和留白,营造出一种朦胧、空灵的效果,使画面更具诗意。此外,邹喆还善于运用留白的手法,在画面中适当留出空白,使画面更加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留白的部分不仅突出了主体,还为观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使观者能够在欣赏画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画家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四、意境:清幽禅意,心灵栖息

《松林僧话图》营造出了一种清幽、静谧、禅意盎然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画面中的松树、山石、小径、僧人等元素相互交融,构成了一个和谐宁静的自然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世俗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以及僧人间的心灵交流。邹喆通过对山林景色的精心描绘,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仿佛能感受到山间的清新空气,听到松涛的声音和僧人的交谈声,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和放松。这幅画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写照,展现了他对禅意的追求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使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与美好。

【观图显诗意】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林兰若秋风晚。一老犹鸣日暮钟,诸僧尚乞斋时饭。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飞锡去年啼邑子,献花何日许门徒。

邹喆的《松林僧话图》以其精妙的构图、淡雅的色彩、精湛的技法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邹喆卓越的绘画技艺,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独特的审美内涵和文化价值,为后人研究清初绘画艺术和文化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山水图轴》清 邹喆 绢本设色 201×50cm 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山峦叠嶂、杂木繁茂、云雾蒸腾的景致。山石用笔松疏平和,设色淡雅,得天真秀润之趣。树木以深浅墨、色点叶,层次分明,得丰润华滋之貌,不失为作者的山水画代表作之一。

  款署:“乙未春三月写,邹喆。”钤“邹喆印”白文印、“方鲁”朱文印。鉴藏印有“智超鉴定之印”朱文印。“乙未”是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

清逸山水间,古韵意无穷 —— 邹喆《山水图轴》赏析

邹喆,作为清初 “金陵八家” 之一,其作品《山水图轴》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尺寸为 201×50cm。这幅作品以其宏大的尺幅、精妙的构图、细腻的笔墨和悠远的意境,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引领观者踏入一个清幽、静谧的山水世界。

一、构图:层峦叠嶂,气势恢宏

《山水图轴》采用了高远式构图,巧妙地将山水元素层层展开,营造出一种深邃、壮阔的空间感。画面中,巍峨的主峰高耸入云,占据了画面的主要位置,成为视觉的中心。主峰的轮廓以刚劲有力的线条勾勒,转折处顿挫有致,凸显出山岩的坚硬质感。山体的皴法丰富多样,结合了披麻皴、斧劈皴等技法,层层叠叠,细腻地表现出山石的纹理和立体感。在主峰周围,次峰环绕,高低错落,形成众星拱月之势。次峰的形态各异,有的陡峭险峻,有的平缓连绵,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和线条的疏密排列,展现出不同的山势和质感。山峰之间,云雾缭绕,或浓或淡,若隐若现,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神秘感,使山体更具空灵之美。
近景处,山石嶙峋,形态奇特。以浓墨重笔勾勒山石轮廓,再用皴擦之法表现出石头的纹理和质感,显得苍劲古朴。山石间,几棵树木姿态各异,有的枝干虬曲,有的挺拔向上,树叶以不同层次的墨色点染,既有翠绿的生机,又有墨绿的厚重,展现出大自然的丰富变化。树木的疏密分布得当,与山石相互映衬,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和层次感。中景部分,一条蜿蜒的溪流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溪流从画面下方曲折延伸至远处,成为连接近景与中景的纽带。溪流两岸,树木葱茏,房屋错落有致。房屋的造型简洁,以淡墨勾勒轮廓,用少量色彩点缀,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色彩:淡雅清新,和谐统一

在色彩运用上,邹喆以淡雅清新的色调为主,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画面中的山体主要以淡墨和浅赭色为主,表现出山的沉稳和厚重。浅赭色的运用为山体增添了一丝温暖的色调,与墨色相互交融,使山体显得更加立体和真实。树木的颜色则更加丰富多样,绿色的树叶中点缀着黄色、橙色和红色,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林图。这些色彩的搭配自然和谐,既展现了山林的生机与活力,又不失整体画面的统一与协调。画家通过对色彩的细腻处理,使树木的质感和立体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树叶在微风中的轻轻摇曳。云雾部分以淡墨和白色渲染,营造出一种轻盈、缥缈的质感。白色的运用使云雾显得更加洁白纯净,与山体和树木的厚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而在房屋和溪流的描绘上,画家则运用了少量的色彩进行点缀,使这些元素在山水之间显得格外醒目,增添了画面的色彩层次。

三、笔墨:细腻精湛,韵味悠长

从笔墨技法来看,邹喆展现出了深厚的功底。他的用笔细腻而精湛,勾勒山石轮廓和树木枝干时,线条刚劲有力,转折自然,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形态和质感。在描绘树叶时,笔触丰富多变,或浓或淡,或聚或散,生动地表现出树叶的疏密和层次感。墨色的运用也十分精妙,通过浓淡、干湿、疏密的变化,表现出物体的明暗、虚实和远近关系。画家先以淡墨打底,然后逐渐加重墨色,层层积染,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表现云雾时,运用淡墨和留白,营造出一种朦胧、空灵的效果,使画面更具诗意。同时,邹喆还善于运用笔墨的轻重缓急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动态,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四、意境:清幽静谧,心之所向

《山水图轴》营造出了一种清幽、静谧、悠远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画面中的山水景色优美,云雾缭绕,树木葱茏,溪流潺潺,房屋静谧,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自然。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仿佛能感受到山间的宁静与祥和,听到鸟儿的鸣叫和溪流的流淌声,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和放松。邹喆通过对山水景色的精心描绘,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对山水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以及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画作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写照,展现了他追求清幽、闲适生活的精神境界,使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与美好。

【观图显诗意】凤翥龙蟠势作环,浮青不断太行山。九重殿阁葱茏里,一气风云吐纳间。熊虎自当驰道伏,蛟螭长棒御书闲。黄图此日论形胜,惭愧频叨侍从班。

邹喆的《山水图轴》以其精妙的构图、淡雅的色彩、精湛的笔墨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邹喆卓越的绘画技艺,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幅作品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为后人研究清初绘画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山船白岸图》清 邹喆    立轴  绢本  纵175匣米    横46厘米     沈阳博物馆藏

   此图为清代画家邹喆 作品,  以高远构图,上画峰峦耸立,山脊绵延;  画云林烟谷,两侧古松相照,其间屋舍深藏;下画林间人家,孤舟泊岸,流水无声。笔墨工稳,简淡超逸,清新明丽。云峦水村图纸本设色,结构工稳而古气十足,用笔爽利挺劲。画面描绘山峰高耸,山脚下是江边的沙渚,几间渔舍与杂树点缀其间;远处晨雾轻笼,对岸景色迷朦,树枝挺秀透露生机,江水澄碧。气氛清冷寒肃,却具有一份清朗澄净之美。

山水逸韵间,古韵入画来 —— 邹喆《山船白岸图》赏析

邹喆作为清初 “金陵八家” 的重要成员,其绘画风格独特,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融入了自身的创新与思考。现藏于沈阳博物馆的《山船白岸图》,绢本立轴,纵 175 厘米,横 46 厘米 ,这幅作品以其精妙的构图、细腻的笔墨和悠远的意境,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引领观者踏入一个清幽、静谧的山水世界。

一、构图:精巧布局,营造深邃空间

《山船白岸图》采用了高远与平远相结合的构图方式,巧妙地将山水元素有序排列,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富有层次感的空间感。画面中,远处的山峰巍峨耸立,占据了画面的上方部分,以简洁而有力的线条勾勒出山峦的轮廓,展现出山峰的雄伟与险峻。山体的皴法运用得当,结合了披麻皴与斧劈皴等技法,以长短不一、疏密相间的线条表现出山石的纹理和质感,使山峰显得苍劲古朴,富有立体感。

在山峰之间,云雾缭绕,或浓或淡,若隐若现。云雾的处理采用了留白与淡墨渲染相结合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空灵、缥缈的氛围,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神秘感,使山峰更具悠远之意。中景部分,一片开阔的水域占据了画面的中部,水面平静如镜,以淡墨轻染,通过线条的疏密变化表现出水面的波纹,传达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近景处,白岸清晰可见,岸边的山石形态各异,以浓墨勾勒轮廓,再用皴擦之法表现出石头的纹理和质感,显得坚实厚重。白岸之上,几棵树木姿态各异,有的枝干虬曲,有的挺拔向上,树叶以不同层次的墨色点染,既有翠绿的生机,又有墨绿的厚重,展现出大自然的丰富变化。树木的疏密分布得当,与山石相互映衬,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和层次感。岸边停泊着一艘小船,船上无人,却给人一种静谧、闲适的感觉,仿佛在等待着归人,增添了画面的诗意。

二、笔墨:细腻精湛,彰显艺术功力

从笔墨技法来看,邹喆展现出了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用笔细腻而灵动,勾勒山石轮廓和树木枝干时,线条流畅自然,富有变化,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形态和质感。在描绘树叶时,笔触丰富多样,或浓或淡,或聚或散,生动地表现出树叶的疏密和层次感。墨色的运用也十分精妙,通过浓淡、干湿、疏密的变化,表现出物体的明暗、虚实和远近关系。画家先以淡墨打底,表现出山体、树木和水面的大致轮廓和光影效果,然后逐渐加重墨色,进行皴擦和点染,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表现云雾时,运用淡墨和留白,营造出一种朦胧、空灵的效果,使画面更具诗意。同时,邹喆还善于运用笔墨的轻重缓急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动态,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三、色彩:淡雅和谐,烘托清幽氛围

在色彩运用上,邹喆以淡雅清新的色调为主,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画面中的山体主要以淡墨和浅赭色为主,表现出山的沉稳和厚重。浅赭色的运用为山体增添了一丝温暖的色调,与墨色相互交融,使山体显得更加立体和真实。

树木的颜色则以绿色为主,通过不同深浅的绿色表现出树木的生机与活力。树叶部分用深绿色点染,展现出茂密的质感;树干则用较浅的绿色和墨色相结合,表现出树皮的纹理和沧桑感。白岸以白色为主,与周围的墨色和绿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白岸的洁净和明亮。水面以淡墨轻染,呈现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整体色彩搭配和谐统一,既简洁又富有表现力,与画面所传达的清幽、静谧情境相得益彰,使观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四、意境:清幽静谧,蕴含文人情怀

《山船白岸图》营造出了一种清幽、静谧、悠远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山水之间,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祥和。画面中的山水景色优美,云雾缭绕,树木葱茏,白岸洁净,小船静泊,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自然。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仿佛能感受到山间的清新空气,听到鸟儿的鸣叫和微风的吹拂声,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和放松。邹喆通过对山水景色的精心描绘,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对山水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以及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画作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写照,展现了他追求清幽、闲适生活的精神境界,使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与美好,蕴含着浓厚的文人情怀。

【观图显诗意】兴云感阴气,疾足如见机。晴来意态行,有若功成归。葱茏含晚景,洁白凝秋晖。夜深度银汉,漠漠仙人衣。

邹喆的《山船白岸图》以其精妙的构图、精湛的笔墨、淡雅的色彩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邹喆卓越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后人研究清初绘画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乡郊秋雾图》清 邹喆 纸本设色 29.5x280cm 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清韵秋光入画来 —— 邹喆《乡郊秋雾图》赏析

邹喆,这位清初 “金陵八家” 之一的画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绘画技艺,为我们呈现了许多精彩的作品。现藏于克利夫兰美术馆的《乡郊秋雾图》,纸本设色,尺寸为 29.5x280cm ,这幅画作宛如一幅悠长的秋日田园画卷,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展现出乡郊秋景的宁静与美好,蕴含着浓厚的诗意与文化内涵。

《乡郊秋雾图》是一幅立体展示江南景色的长卷。画家以全景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刻画薄雾之下的山光水色,画面大开大合,云、水、山、树布置得宜,阡陌河湖穿插有致,全画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一、构图:绵延秋景,层次丰富

《乡郊秋雾图》采用了长卷式构图,巧妙地将乡郊的山水、田园、屋舍等元素有机融合,营造出一种深远而广阔的空间感。画面从左至右徐徐展开,近景处,几棵树木姿态各异,有的枝干虬曲,有的挺拔向上,树叶以不同层次的墨色点染,既有翠绿的生机,又有泛黄的秋意,展现出大自然的丰富变化。树木下方,几块形态各异的山石错落分布,以浓墨勾勒轮廓,再用皴擦之法表现出石头的纹理和质感,显得苍劲古朴。
中景部分,一条蜿蜒的小路在乡郊间延伸,小路两旁是一片片田园,田地里的农作物或成熟待收,或绿意盎然。田园之间,几座屋舍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屋舍的造型简洁,以淡墨勾勒轮廓,用少量色彩点缀,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远处的山峦在秋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山体以淡墨和浅赭色渲染,结合披麻皴、斧劈皴等技法,细腻地表现出山石的层次和立体感。远景中,云雾弥漫,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朦胧、空灵的氛围。云雾的运用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神秘感,还巧妙地分隔了不同的景物,使画面虚实相生,更具空间感。整个构图层次分明,疏密得当,展现出乡郊秋景的绵延之美。

二、色彩:淡雅清新,秋意盎然

在色彩运用上,邹喆以淡雅清新的色调为主,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秋意氛围。画面中的树木以绿色和黄色为主色调,通过不同深浅的色彩变化表现出树叶的秋意变化,绿色的树叶展现出树木的生机,黄色的树叶则传达出秋天的气息。田园部分以绿色和棕色为主,绿色表现出农作物的生长状态,棕色则体现出土地的质感。屋舍部分以淡色为主,白色的墙壁和灰色的屋顶相互映衬,与周围的自然景色形成对比,使屋舍在秋景中显得格外醒目。云雾部分以白色和淡墨渲染,营造出一种轻盈、缥缈的质感,使整个画面更加清新自然。整体色彩搭配和谐统一,既简洁又富有表现力,生动地展现了乡郊秋景的独特韵味。

三、笔墨:细腻精湛,韵味悠长

从绘画技法来看,邹喆展现出了深厚的笔墨功底。他的用笔细腻而精湛,勾勒树木枝干和山石轮廓时,线条流畅自然,富有变化,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形态和质感。描绘树叶时,笔触丰富多变,或浓或淡,或聚或散,生动地表现出树叶的疏密和层次感。墨色的运用也十分精妙,通过浓淡、干湿、疏密的变化,表现出物体的明暗、虚实和远近关系。在描绘山体时,先用淡墨打底,然后层层积染,使山体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表现云雾时,运用淡墨和留白,营造出一种朦胧、空灵的效果,使画面更具诗意。同时,邹喆还善于运用笔墨的轻重缓急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动态,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四、意境:宁静闲适,心灵归所

《乡郊秋雾图》营造出了一种宁静、闲适、悠远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乡郊的秋日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画面中的乡郊景色优美,秋雾弥漫,树木葱茏,田园静谧,屋舍安详,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自然。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仿佛能闻到秋日的气息,听到鸟儿的鸣叫和微风的吹拂声,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和放松。
邹喆通过对乡郊秋景的精心描绘,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对乡郊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以及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画作不仅是对乡郊秋景的描绘,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写照,展现了他追求宁静、闲适生活的精神境界,使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与美好。

【观图显诗意】垂丝今日幸同筵,朱紫居身是大年。赏景尚知心未退,吟诗犹觉力完全。闲庭饮酒当三月,在席挥毫象七贤。山茗煮时秋雾碧,玉杯斟处彩霞鲜。临阶花笑如歌妓,傍竹松声当管弦。虽未学穷生死诀,人间岂不是神仙。

邹喆的《乡郊秋雾图》以其精妙的构图、淡雅的色彩、精湛的笔墨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邹喆卓越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为后人研究清初绘画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石城霁雪图》清 邹喆 绢本设色,纵167.5厘米,横51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此图绘石城(南京)冬天雪后的实景,绘危岩、寒树和雪山,表现出空间层次。笔力劲健简练,以淡墨烘染地色,托出石城霁雪凝寒清旷的气氛。此图写石城(南京)冬天雪后的实景,布局大胆,以俯视角度,用等分斜线将画面划分为城镇、水泊、江村、雪山等景域,并用繁简、浓淡不同的笔法和墨色,描绘危岩、寒树和雪山,表现出空间层次。笔力劲健简练,以淡墨烘染地色,托出石城霁雪凝寒清旷的气氛。自识“石城霁雪。锡民邹喆写于节霜阁”。

玉砌银装中的金陵雪景 —— 邹喆《石城霁雪图》赏析

邹喆作为 “金陵八家” 之一,其笔下的山水常融入地域特色与文人意趣。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石城霁雪图》,绢本设色,纵 167.5 厘米,横 51 厘米,以 “石城”(南京别称)为背景,描绘雪后初霁的山川景致。画面以素净的笔墨、精妙的构图,展现出雪后天地的清寂与雄浑,堪称清初雪景山水画的典范。

一、构图:雪岭寒江的宏阔气象

画面采用高远与平远结合的全景式构图,层次分明地展现雪后山城的磅礴与静谧:

  1. 近景:寒江与岸石
    画面下方,江水蜿蜒而过,以淡墨轻染出冰面的清冽质感。岸边巨石嶙峋,以浓墨勾勒轮廓,再用留白表现积雪覆盖的斑驳痕迹,石面的粗糙与雪的柔滑形成鲜明对比。几棵枯树扎根石间,枝干以枯笔皴擦,枝头残留积雪,尽显冬日萧瑟。

  2. 中景:山城与丛林
    中景处,石城依山而建,城墙蜿蜒至画面深处,城楼隐约可见,以赭石色点缀门窗,在素白雪景中增添一丝暖意。城墙内外,树木密集,枝桠交错,皆以细笔勾勒,再用淡墨渲染出积雪压枝的重量感。林间隐现几处屋舍,屋顶积雪厚重,柴门半掩,似有人家活动的痕迹,赋予画面生活气息。

  3. 远景:雪山与云天
    远处主峰高耸入云,山体以 “斧劈皴” 结合淡墨渲染,表现出岩石的坚硬与雪层的厚实。山顶积雪皑皑,山腰处云雾缭绕,以大面积留白营造出 “雪雾不分” 的朦胧感,既延伸了空间纵深,又烘托出雪后初霁的澄明意境。

二、笔墨:冷逸清劲的冰雪技法

邹喆在技法上融合南北宗之长,形成独特的雪景表现手法:

  • 勾勒与皴擦:山石轮廓以刚劲线条勾勒,转折处顿挫有力(近于北派 “斧劈皴”),而山体阴面则用淡墨轻皴,再以白粉染雪,层次丰富。树木枝干以 “蟹爪枝” 技法描绘,线条瘦硬劲挺,尽显寒木萧疏之态。

  • 墨色与留白:全画以 **“墨分五色”** 表现雪景的层次变化:近景石岸用浓墨提神,中景树木以淡墨区分前后,远景山峰则以极淡墨色晕染,再通过大面积留白突出雪的洁白。这种 “以墨衬白” 的手法,使画面虽无纯白雪色,却处处有雪意。

  • 设色特点:在水墨基调上,略施淡赭染城楼、树干,石绿点染苔藓(暗示雪下生机),色彩冷中透暖,打破单色的单调,又不失冰雪世界的清寂。

三、意境:清寂中见苍润的文人情怀

《石城霁雪图》不仅是对自然雪景的描摹,更蕴含着文人对 “清、寂、雅” 境界的追求:

  • 荒寒之美:画面中无人物活动,唯有寒江、枯树、静城,营造出 “万籁俱寂” 的荒寒意境,暗合传统文人 “孤高自许” 的精神品格。

  • 时空凝固感:雪后的世界仿佛被按下 “暂停键”,城墙、树木、山石的轮廓清晰却静谧,传递出一种超越世俗喧嚣的永恒感,令人联想到王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的禅意。

  • 地域风情:作为南京画家,邹喆将 “石城”(今南京鬼脸城)的地貌特征融入画中 —— 临江而立的峭壁、蜿蜒的城墙,既是对真实景致的提炼,也赋予作品鲜明的地域标识,体现了 “金陵画派” 关注本土风光的创作倾向。

  • 【观图显诗意】花时曾省杜陵游,闻下书帷不举头。因过石城先访戴,欲朝金阙暂依刘。征帆夜转鸬鹚穴,骋骑春辞鹳雀楼。正把新诗望南浦,棹歌应是木兰舟。

四、艺术价值: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邹喆此作在继承宋代雪景画(如范宽《雪景寒林图》)雄浑气象的基础上,融入了文人画的雅致意趣:

  • 技法创新:以留白代雪、以淡墨染雾的手法,突破了宋代 “粉敷雪” 的传统,使画面更具文人画的含蓄与空灵。

  • 情感表达:通过 “冷” 与 “暖”、“动” 与 “静” 的对比(如枯枝与积雪、江水与山城),在荒寒中暗藏生机,体现了中国哲学 “物极必反” 的辩证思维。

结语:雪霁之后的精神对话

站在《石城霁雪图》前,观者看到的不仅是清初金陵的雪后风光,更是一位画家对 “静” 与 “动”、“有” 与 “无”、“瞬间” 与 “永恒” 的哲学思考。邹喆以雪为墨,以绢为纸,在留白与勾勒之间,为后世开辟了一条通往中国传统美学核心的路径 —— 那是一种在寒寂中孕育生机、在凝固中蕴含流动的东方智慧,亦是中国画 “诗情画意” 灵魂的终极注解。

《江楼远帆图 清 邹喆

题识:明遗民画家邹方鲁江楼远帆图,金陵八大名家之一,时与龚半千、樊会公、高蔚生、吴远度、叶荣木、胡石公、谢天令诸君子齐名。此帧罗雪堂君旧物也。艮背楼主柿堂周题于京都好梦山房。

江天浩渺间的诗意远眺 —— 邹喆《江楼远帆图》赏析

邹喆作为 “金陵八家” 的代表画家,其作品常以细腻的笔触勾勒江南山水的灵秀,又不失北方山水的雄浑气象。《江楼远帆图》虽未标注具体尺寸与藏处,但从其构图、笔墨及风格来看,延续了邹喆一贯的清劲格调,展现出江天辽阔、帆影绰约的诗意境界。以下从画面要素与艺术特色展开赏析:

一、构图:分层铺陈的空间叙事

画面采用 **“三段式” 构图 **,将江景分为近、中、远三重空间,层次分明而又相互呼应:

  1. 近景:江岸的精微刻画
    左下角以浓墨勾勒陡峭的江岸岩石,运用 “斧劈皴” 表现石质的坚硬,间以淡墨皴擦出积雪或苔痕,增强立体感。岩石间几棵乔木挺拔而立,树干以双钩法勾勒,枝叶用 “介字点”“胡椒点” 细密点染,墨色浓淡相间,展现出树木的葱郁与生机。树下隐现一条石阶小径,通向中景的江楼,形成视觉引导。

  2. 中景:江楼的主体建构
    画面中部,一座楼阁临江而立,飞檐翘角,结构精巧。楼阁以淡墨勾勒轮廓,朱红色渲染窗牖,与周围的青绿山水形成色彩对比,凸显其作为画面 “视觉中心” 的地位。楼内隐约可见人物凭栏远眺,姿态闲适,赋予画面人文气息。楼阁两侧,江水蜿蜒,水面以细笔勾勒波纹,偶见渔舟停泊,增添生活意趣。

  3. 远景:帆影与云山的朦胧之境
    远处江面开阔,数艘帆船扬帆远航,船身以简笔勾勒,帆影则用淡墨晕染,表现出 “远帆如叶” 的透视效果。更远处,山峦连绵,以 “披麻皴” 结合淡青渲染,山体若隐若现于云雾之中,通过大面积留白与淡墨烘托,营造出 “江天一色” 的悠远意境。

二、笔墨:刚柔相济的技法融合

邹喆的笔墨融合南北宗之长,在《江楼远帆图》中体现为:

  • 线条的刚劲与柔和:勾勒山石轮廓时,线条如刀斫斧劈,刚健有力(近北派山水技法);描绘江水、云雾时,线条则婉转流畅,如流水无痕(近南派文人画意)。这种刚柔对比,使画面既有骨力,又具韵致。

  • 墨色的层次变化:采用 “淡墨打底,浓墨提神” 的技法,近景岩石用浓墨皴擦,中景江楼用淡墨渲染,远景山峦以极淡墨色晕染,再以花青烘染天空,形成 “由实入虚” 的墨色递进,增强空间纵深感。

  • 点染的生动性:树叶、苔点以 “攒三聚五” 之法密集点染,看似杂乱却秩序井然,既表现出草木的繁茂,又通过墨色浓淡区分前后层次,体现出 “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的构图原则。

三、色彩:雅淡清逸的江南韵致

画面以青绿设色为主调,辅以浅赭、朱红,形成清新明快的视觉效果:

  • 山石赋色:以石绿为主,间以石青晕染暗部,山脚处用浅赭色过渡,表现出江南山石的葱郁与温润。

  • 江楼着色:屋顶以花青渲染,门窗用朱红色点缀,既符合建筑常理,又在青绿色调中注入暖色亮点,避免画面单调。

  • 水面处理:江水以淡花青轻染,靠近岸边处略加深色,表现出水的深浅变化,远处则与天色交融,营造出 “秋水共长天一色” 的意境。

四、意境:文人视野中的山水哲思

《江楼远帆图》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摹,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追求:

【观图显诗意】高寺上方无不见,天涯行客思迢迢。西江帆挂东风急,夏口城衔楚塞遥。沙渚渔归多湿网,桑林蚕后尽空条。感时叹物寻僧话,惟向禅心得寂寥。

  • “卧游” 的审美体验:画面通过江楼这一观景点,将观者视角代入画中,仿佛置身楼阁之上,远眺江帆出没、云山缥缈,实现了宗炳《画山水序》中 “澄怀味象,卧以游之” 的审美理想。

  • 动静相生的哲学意涵:近景的岩石、树木静谧稳固,中景的江楼、人物闲适安宁,远景的江帆、云雾动态飘逸,三者相互映衬,体现了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的辩证思维,暗合《周易》“复” 卦中 “复归本原,周流不息” 的哲学内涵。

  • 地域文化的隐性表达:作为金陵画家,邹喆笔下的 “江楼”“远帆” 可能暗指南京长江沿岸的景致(如燕子矶、清凉山一带),将地域风光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山水图式,既具写实性,又富理想化色彩。

五、与邹喆其他作品的风格呼应

对比邹喆的《石城霁雪图》《乡郊秋雾图》,《江楼远帆图》展现出其艺术的多面性:

  • 与《石城霁雪图》的异同:前者以 “冷逸” 见长,通过雪景营造荒寒意境;后者以 “清逸” 取胜,用青绿设色传递江南的明快生机,但两者均注重构图的层次感与笔墨的刚健性。

  • 对 “金陵八家” 共性的体现:与龚贤的 “黑龚”“白龚” 不同,邹喆更倾向于在清朗的基调中追求笔情墨趣,其作品常兼具宋画的严谨构图与元画的文人意韵,此作即为典型。

结语:江楼外的无限遐思

邹喆的《江楼远帆图》以精湛的技法构建了一个可居、可游、可思的山水世界。画中江楼是观照自然的窗口,远帆是驶向远方的意象,而笔墨间流淌的,是中国文人对 “诗意栖居” 的永恒追寻。这种将地域风景升华为精神图景的创作理念,正是中国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的生动诠释。

溪桥策杖图》 清 邹喆 图中一派高远气象,近景、中景、远景趋向于平均的分布,每一段都沿中轴线往左右两侧进行。远景左侧高峰耸立,右边留白处晴空万里,中景长松古寺都置于右侧,左面悠悠浮云,一任逍遥;近景则左岸杂木林立,虽有板桥跨过溪水接入右岸,带出石壁,但桥下的无边清澈,打开右侧空间,与左岸密林产生关照与对谈的姿态。

溪桥杖履间的诗意栖居 —— 邹喆《溪桥策杖图》的隐逸美学

邹喆作为 “金陵八家” 的代表画家,其作品常以精微笔触与雄浑气象并重,在江南灵秀与北方刚健之间寻找平衡。《溪桥策杖图》虽未明确标注尺寸与藏处,但从其艺术风格与金陵画派的共性可推断,此作延续了邹喆一贯的 “清刚雅正” 之风,通过溪桥、杖履、山水等意象,构建出一个可居可游的隐逸世界。以下从画面要素与美学特质展开赏析:

一、构图:虚实相生的空间哲学

画面采用 **“三段式” 构图 **,将山水分为近、中、远三重空间,通过疏密对比与留白处理,营造出深邃的视觉层次:

  1. 近景:溪桥的焦点叙事
    画面左下角以浓墨勾勒溪岸岩石,运用 “斧劈皴” 表现石质的坚硬,间以淡墨皴擦出苔痕或积雪,增强立体感。溪水以细笔勾勒波纹,中央一座板桥横跨两岸,成为画面的核心动线。桥上一人戴笠策杖,驻足俯视流水,人物虽小却姿态生动,其视线引导观者的注意力向中景延伸,形成 “以小见大” 的叙事张力。

  2. 中景:山林的隐逸意象
    中景以 “披麻皴” 结合淡墨渲染,描绘层叠的山峦与茂密的林木。树木形态各异:左侧枯树以 “鹿角枝” 向上伸展,枝头残留的积雪如白花点缀;右侧苍松虬曲,松针以 “剔笔法” 精细刻画,与岩石的刚硬形成对比。山林间隐现茅屋数间,柴门半掩,门缝间隐约透出暖光(以淡赭色暗示),暗示有人居住却不见人影,强化了 “空寂” 的意境。

  3. 远景:云山的缥缈之境
    远景以极淡墨色晕染山峦,云雾缭绕其间,通过大面积留白与淡墨烘托,营造出 “山色有无中” 的朦胧感。远处江面开阔,数艘帆船扬帆远航,船身以简笔勾勒,帆影则用淡墨轻扫,表现出 “远帆如叶” 的透视效果,使画面空间向无限延伸,暗合中国传统美学中 “意在画外” 的追求。

二、笔墨:南北技法的交融共生

邹喆的笔墨融合南北宗之长,在《溪桥策杖图》中体现为:

  • 线条的刚柔并济:勾勒山石轮廓时,线条如刀斫斧劈,刚健有力(近北派山水技法);描绘溪水、云雾时,线条则婉转流畅,如流水无痕(近南派文人画意)。这种刚柔对比,使画面既有骨力,又具韵致。

  • 墨色的层次变化:采用 “积墨法” 层层渲染,近景岩石用浓墨皴擦,中景树木以淡墨点染,远景山峦以极淡墨色晕染,再以花青烘染天空,形成 “由实入虚” 的墨色递进,增强空间纵深感。

  • 点染的生动性:树叶、苔点以 “攒三聚五” 之法密集点染,看似杂乱却秩序井然,既表现出草木的繁茂,又通过墨色浓淡区分前后层次,体现出 “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的构图原则。

三、色彩:雅淡清逸的江南韵致

画面以青绿设色为主调,辅以浅赭、朱红,形成清新明快的视觉效果:

  • 山石赋色:以石绿为主,间以石青晕染暗部,山脚处用浅赭色过渡,表现出江南山石的葱郁与温润。

  • 树木着色:松树以花青与墨色交替点染,松针用石绿提亮;枯树则以赭石勾勒枝干,枝头积雪以白粉轻敷,形成冷暖对比。

  • 人物与建筑:策杖者的斗笠与衣衫以淡墨渲染,仅在袖口处略施赭石;茅屋屋顶用淡墨皴擦,门窗以朱红点缀,既符合建筑常理,又在青绿色调中注入暖色亮点,避免画面单调。

四、意境:隐逸精神的多维表达

《溪桥策杖图》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摹,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追求:

【观图显诗意】策杖寻隐士,行行路渐赊。石梁横涧断,土室映山斜。孝然纵有舍,威辇遂无家。置酒烧枯叶,披书坐落花。新垂滋水钓,旧结茂陵罝。岁岁长如此,方知轻世华。

  • “策杖” 的象征意义:杖履作为文人隐逸的典型意象,在此画面中成为连接尘世与山林的纽带。策杖者驻足溪桥,既是对眼前山水的观照,亦是对内心精神家园的探寻,暗合陶渊明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的隐逸情怀。

  • 动静相生的哲学意涵:近景的溪水潺潺、中景的山林静谧、远景的帆影飘动,三者相互映衬,体现了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的辩证思维。这种时空的叠合,使画面既凝固了瞬间的美感,又暗示了永恒的变迁。

  • 地域文化的隐性表达:作为金陵画家,邹喆笔下的 “溪桥”“山林” 可能暗指南京周边的景致(如牛首山、燕子矶一带),将地域风光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山水图式,既具写实性,又富理想化色彩。

五、与邹喆其他作品的风格呼应

对比邹喆的《石城霁雪图》《江楼远帆图》,《溪桥策杖图》展现出其艺术的多面性:

  • 与《石城霁雪图》的异同:前者以 “冷逸” 见长,通过雪景营造荒寒意境;后者以 “清逸” 取胜,用青绿设色传递江南的明快生机,但两者均注重构图的层次感与笔墨的刚健性。

  • 对 “金陵八家” 共性的体现:与龚贤的 “黑龚”“白龚” 不同,邹喆更倾向于在清朗的基调中追求笔情墨趣,其作品常兼具宋画的严谨构图与元画的文人意韵,此作即为典型。

结语:溪桥外的永恒之境

邹喆的《溪桥策杖图》以精湛的技法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山水世界。画中溪桥是通往隐逸的路径,杖履是文人精神的外化,而笔墨间流淌的,是中国文人对 “天人合一” 境界的永恒追寻。这种将自然景观升华为精神图景的创作理念,正是中国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的生动诠释。站在这幅画前,观者不仅能感受到清初金陵山水的灵秀,更能触摸到一位画家在历史动荡中坚守的文人品格 —— 那是一种在溪桥杖履间、在山水烟霞中,对自由与超脱的终极向往。

《关山行旅图》 清初 邹喆 纸本水墨 180×43.5cm

题识:(字已损去)旅,月硕,邹喆写。

题跋: 清初金陵八家之作由明人上追北宋,尤善以短皴密笔 写江南实境,此图开卷便知为金陵大家风格,细审所勤部画层峦迭嶂,关山行旅,丘壑雄奇,山路隐显,泉石幽深,关隘云横,画法精审而气愈宏,皴点细密而境益远,人物呼应而情更切,的为八家中邹方鲁力作也。虽因年代湮远纸疲伤软,而邹款印犹存,其原题图名则为关山行旅无疑。乙酉盛夏避暑冰城因为题跋如右,薛永年。收藏印:抱朴、永年过眼、刃湖楼主人、薛永年印信

苍茫天地间的行旅悲歌 —— 邹喆《关山行旅图》赏析

清初 “金陵八家” 邹喆的《关山行旅图》,纸本水墨,180×43.5cm,以纵长的画幅展现了一幅苍凉雄浑的山水行旅图。画面中,邹喆以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刚健灵动的笔触,勾勒出关山险隘与旅人的艰辛,在水墨的氤氲中蕴含着对世道沧桑的深沉感慨,堪称其 “清刚雅正” 风格的典型代表。

一、构图:险绝中的秩序感

画面采用 **“高远式构图”**,通过垂直方向的空间压缩与水平方向的景物延伸,营造出 “高山仰止” 的压迫感与 “长路漫漫” 的孤寂感:

  1. 近景:荒寒的起点
    左下角以浓墨重笔勾勒陡峭的山石,运用 “斧劈皴” 表现石质的嶙峋坚硬,间以枯笔皴擦出苔痕,似历经风雨侵蚀。岩石间几棵枯树斜出,枝干作 “蟹爪枝” 状向下低垂,枝头无叶,唯有几片残叶以焦墨点染,尽显萧瑟之意。树下一条蜿蜒的小路向中景延伸,路面以淡墨轻扫,隐约可见旅人的足迹。

  2. 中景:行旅的核心叙事
    画面中部,一位旅人骑马前行,身后跟随挑夫,二人皆着粗布衣衫,身形伛偻,马匹低头缓步,仿佛不堪重负。道路右侧有一草亭,亭内空无一人,亭柱以简笔勾勒,亭顶茅草用散锋扫出,尽显破败。草亭后方,一条溪流从高处奔腾而下,以 “战笔” 勾勒水花,水声似可耳闻,与旅人沉默的身影形成动静对比。

  3. 远景:永恒的阻隔
    画面上方,主峰巍峨耸立,山体以 “乱柴皴” 结合淡墨渲染,顶部积雪(以留白表现)与乌云(浓墨烘染)交织,形成 “山雨欲来” 的压抑氛围。主峰两侧,次峰如屏障般延伸,山间云雾缭绕,以淡墨湿笔晕染,既分隔空间,又增添神秘莫测之感。整座山脉如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横亘于旅人前方,暗示着前路的艰难。

二、笔墨:水墨的张力美学

邹喆在此作中尽显水墨技法的精纯,通过 “墨分五色” 的变化,赋予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 浓墨的力量感:近景山石以浓墨勾勒轮廓,线条如铁画银钩,转折处顿挫有力,甚至出现 “飞白” 效果,强化岩石的粗糙质感;枯树枝干用浓墨双线勾勒,边缘毛涩,似有金石之气。

  • 淡墨的氤氲感:远景山峰以淡墨层层积染,先湿后干,先淡后浓,表现出山体的厚重与云雾的缥缈;溪流则用淡墨轻染水面,再以浓墨勾皴溪石,形成 “水浅石出” 的效果。

  • 干湿对比的节奏:近景枯树用干笔皴擦,枝条如枯枝断铁;中景草亭用湿笔渲染,茅草朦胧似被雨打;这种 “干渴” 与 “湿润” 的对比,暗合行旅中 “风尘” 与 “风雨” 的双重艰辛。

三、意境:行旅图式的精神突围

《关山行旅图》超越了一般山水行旅画的写实性,升华为对人生境遇的哲学隐喻:

【观图显诗意】“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诗人南下,本是回到故乡,然而他却感慨道:“吟鞭东指即天涯”。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他仕途蹭蹬而一事无成,此次离京无望重返,于是当听到马鞭抽响,便油然而生出天涯断肠之感。满怀愁绪的他,无心赏景,相反,京郊寥落的春光只会增加他的怅惘。可是他的视野里出现了落花--他在好几篇诗中吟咏过的“薄命花”、“断肠花”!当他触景会心的一刹那,想必有一丝幽怨、几分哀婉吧:那落花一旦委地,就不能重返故枝,只能零落成泥碾作尘,不象征着自己的遭遇和命运么?如果诗人沉浸于感叹年华已逝、青春不再,那么他就不是龚自珍了。出乎意料的是,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或者“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这首诗是写游子离愁的,诗中刻划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谢庄《月赋》曰:“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这首无名氏古诗中的主人公来说,同样是这种情绪。“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当他开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洁时,也许是兴奋的赞赏的。银色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辗转反侧,尚未入眠。是过于耀眼的月光打扰他的睡眠吗?不,是“忧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着,便索性“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起来。清代朱筠评曰:“神情在'徘徊’二字。”(《古诗十九首说》)的确,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痛苦的剧烈。诗写到这里,写出了“忧愁不能寐”的种种情状,但究竟为什么“忧愁”呢?“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这是全诗的关键语,画龙点睛,点明主题。这两句虽是直说缘由,但语有余意,耐人寻味。“客行”既有“乐”,为何又说“不如早旋归”呢?实际上他乡作客,何乐而言。正如《相如歌·饮马长城窟行》所说:“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与相为言。”然而异乡游子为什么欲归不归呢?这和他们所处的客观现实是密切联系着的。即如本诗的作者,大概是东汉时一个无名文人吧,在他那个时代,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退两难。这两句诗正刻划出他想归而不得归无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清代陈祚明说得好:“客行有何乐?故言乐者,言虽乐亦不如归,况不乐乎!”(《采菽堂古诗选》)朱筠也说:“把客中苦乐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虽云乐’亦是'客’,'不如早旋归’之为乐也”(《古诗十九说》)他们是道出了此中凄凉味的。)

  • 孤独的永恒主题:画面中仅有主仆二人,在空寂的山水间显得渺小而孤独。这种 “孤独” 既是物理空间的隔绝(前有高山,后无来者),也是精神层面的疏离 —— 旅人低头前行,挑夫亦沉默不语,人与人间、人与自然间皆存在难以跨越的隔阂,暗合清初遗民画家普遍的孤独心境。

  • 困境的视觉化表达:陡峭的山石、逼仄的山路、高悬的危峰,构成了一个充满压迫感的生存空间;旅人弓起的脊背、马匹沉重的步伐,与自然的雄浑形成鲜明反差,隐喻着个体在命运洪流中的挣扎。这种 “人困于景” 的构图,实则是对明末清初动荡世道的象征性表达。

  • 希望的隐秘流露:在整体的压抑氛围中,邹喆以两处细节注入生机:一是草亭旁几株小竹,以细笔劲挺写出,竹叶用 “介字点” 利落撇出,象征困境中的坚韧;二是溪流尽头隐约可见的村落(以淡墨点染房屋),为旅人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归宿,体现了 “困境中不失希望” 的东方哲学。

四、与邹喆其他作品的风格对照

相较于邹喆的青绿山水(如《江楼远帆图》),《关山行旅图》展现出其艺术的另一面:

  • 从 “清逸” 到 “沉郁”:此前作品多以青绿设色表现江南的灵秀明快,此作则纯用水墨,以黑白灰的色调营造苍茫意境,更接近龚贤 “黑龚” 的沉郁,但笔法更显刚健,少了龚贤的氤氲,多了几分冷峻。

  • 从 “静穆” 到 “动势”:《石城霁雪图》强调雪后的静穆,此作则通过溪流的奔涌、旅人的前行、云雾的流动,赋予画面强烈的动态感,体现出邹喆对 “动与静” 辩证关系的深入思考。

结语:水墨里的行路难

邹喆的《关山行旅图》不仅是一幅山水佳作,更是一曲用笔墨谱写的《行路难》。在这幅纵长的画幅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清初的山水风貌,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 那是遗民画家对家国巨变的隐痛记忆,是文人对个体命运的深沉叩问,亦是中国艺术对 “困境与超越” 这一永恒主题的独特诠释。当我们凝视画中旅人伛偻的背影,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过客,更是每一个在人生长路上跋涉的你我。

  《溪山林屋图》 清  邹喆 绢本设色  140×52cm

钤印:邹喆印、方鲁 款识:己酉重九邹喆画。 边跋:邹喆字方鲁,苏州人,邹典之子,生卒不详,约在明末清初时也。自幼随父游金陵,擅画工于山水,与樊圻、高岑等并称金陵八家。斯作款署己酉应为清康熙八年,图为高山林屋,高士对坐,清话期间,其境清幽,其笔坚挺,金陵墨韵望而知之真迹无疑也。戈父萧平识。钤印:萧平之印。题签:邹鲁溪山林屋图真迹。萧平暑。钤印:萧平

溪山深处的隐逸诗篇 —— 邹喆《溪山林屋图》赏析

邹喆作为清初 “金陵八家” 的代表画家,其笔下的山水常以细腻的构图、清劲的笔墨,勾勒出江南山水的灵秀与文人理想中的隐逸之境。这幅绢本设色的《溪山林屋图》(140×52cm),以溪山为骨,林屋为魂,在有限的画幅中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展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 “可居可游” 的审美理想。

一、构图:溪山环抱的理想居所

画面采用“环形构图”,以溪水为脉络,将山石、林木、屋舍串联成一个闭合的生态圈,体现出 “藏风聚气” 的风水理念:

  1. 近景:石隐溪声
    画面左下角,几块巨石临江而立,以 “斧劈皴” 结合浓墨渲染,石面肌理如刀砍斧凿,间以淡墨皴擦出苔藓,展现出岁月侵蚀的痕迹。巨石缝隙间,溪水潺潺流出,以细笔勾勒波纹,水口处用焦墨点染碎石,强化水流的动感。岸边几棵杂树参差生长,树干以双钩法勾勒,树叶用 “介字点”“垂头点” 密集点染,墨色浓淡相间,既有深秋的萧瑟,又含初冬的静谧。

  2. 中景:林屋隐现
    画面中部,溪水蜿蜒向深处延伸,两岸林木茂密,以 “披麻皴” 描绘坡地,再用花青与赭石交替渲染,表现出草木的丰茂与季节的转换。林间隐现几座茅屋,以淡墨勾勒轮廓,屋顶用赭石色轻染,门窗以朱红点厾,虽简笔却见温馨。屋前有小径通向溪边,路上无人,唯有竹篱半掩,暗示主人 “离尘不离世” 的生活状态。

  3. 远景:峰峦如屏
    画面上方,主峰巍峨耸立,山体以 “解索皴” 结合淡墨积染,顶部用石青轻罩,山脚处云雾缭绕(以留白表现),形成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的视觉效果。主峰两侧,次峰如羽翼舒展,以淡墨勾皴,与前景巨石形成呼应,共同构成 “左青龙,右白虎” 的守护格局,使画面中心的林屋成为被山水环抱的 “世外桃源”。

二、笔墨:清刚雅正的技法特质

邹喆的笔墨融合南北宗之长,在这幅作品中体现为 “北派的骨力” 与 “南派的韵致” 的完美结合:

  • 线条的刚柔互济:勾勒山石轮廓时,线条方折劲挺,如北派 “斧劈皴” 般刚健(近宋代李唐笔意);描绘溪水、云雾时,线条圆转流畅,似南派文人画的 “吴带当风”。这种刚柔对比,使画面既有金石之坚,又具流水之柔。

  • 墨色的层次递进:采用 “淡墨起底,浓墨提神” 的技法,近景巨石用浓墨皴擦,中景林木用淡墨点染,远景山峰以极淡墨色晕染,再以花青烘染天空,形成 “由近及远,由实入虚” 的墨色梯度。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增强了空间纵深感,还通过墨色的冷暖变化(近景偏暖,远景偏冷),暗示了光照的方向与季节的特征。

  • 点染的节奏美感:树叶、苔点以 “攒三聚五” 之法分布,看似随意却暗藏数理 —— 密集处如重奏,疏朗处如休止符,形成视觉上的韵律感。这种 “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的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对 “秩序与变化” 的辩证思考。

三、设色:雅致清逸的江南秋韵

画面以“浅绛山水”为基调,辅以花青、石绿,营造出江南秋日的温润与澄明:

  • 山石赋色:先用赭石色渲染山石阳面,再以花青加墨皴擦阴面,冷暖色调的碰撞凸显了山石的体积感。山脚处的坡地则用赭石与石绿混合点染,暗示衰草与苔藓的交织,体现出 “秋意未深,冬韵初萌” 的季节特征。

  • 林木着色:阔叶树以赭石点染叶片,表现秋日的萧瑟;松树则用花青与石绿交替点染松针,间以焦墨勾出松鳞,使常绿与落叶树种形成对比,丰富了画面的层次。

  • 屋舍点缀:茅屋屋顶用赭石色平涂,门窗以朱红点厾,在青绿色调中形成视觉焦点,既符合 “居舍暖色调” 的生活常理,又暗合文人画 “以简胜繁” 的审美取向。

四、意境:林屋背后的文化隐喻

《溪山林屋图》并非单纯的风景写生,而是邹喆对文人精神家园的理想化建构,蕴含三重文化隐喻:

【观图显诗意】喧静各有路,偶随心所安。纵然在朝市,终不忘林峦。四皓将拂衣,二疏能挂冠。窗前隐逸传,每日三时看。靳尚那可论,屈原亦可叹。至今黄泉下,名及青云端。松牖见初月,花间礼古坛。何处论心怀,世上空漫漫。

  1. 隐逸符号的视觉化
    林屋作为核心意象,是陶渊明 “桃花源”、王维 “辋川别业” 的图像转译。画中屋舍虽简陋,却被山水环抱,暗示主人远离官场纷争,在自然中寻求精神自足。这种 “隐于野” 的选择,折射出清初文人对现实政治的疏离与对个体自由的追求。

  2.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溪水从山石间流出,穿过林木,流向远方,暗合 “逝者如斯夫” 的时间隐喻;而山林屋舍的静止,则象征 “万物静观皆自得” 的空间永恒。动与静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 “道法自然” 的核心理念。

  3. 金陵画派的地域特质
    画面中临江的巨石、蜿蜒的溪流,可能取材于南京近郊的江河地貌(如秦淮河上游),而 “林屋” 的形制亦接近江南民居。邹喆将地域特征提炼为艺术符号,既保留了 “师法造化” 的写实性,又赋予其 “中得心源” 的理想色彩,体现了 “金陵八家”“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的创作理念。

五、与邹喆其他作品的风格互证

对比邹喆的《石城霁雪图》《关山行旅图》,《溪山林屋图》展现出其艺术的另一种维度:

  • 从 “荒寒” 到 “温润”:《石城霁雪图》以雪景营造冷逸意境,此作则用浅绛设色传递秋日的温暖,体现了邹喆对不同季节、不同心境的精准把握。

  • 从 “叙事” 到 “抒情”:《关山行旅图》通过旅人形象构建情节性叙事,此作则以 “无人物” 的纯粹山水抒情,更接近元人倪瓒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的文人画追求,但笔法更显严谨,保留了宋画的写实基因。

结语:绢素上的精神原乡

邹喆的《溪山林屋图》如同一首无声的诗,在溪山的环抱中、在林屋的掩映里,诉说着中国文人对 “诗意栖居” 的永恒向往。画中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激烈的情感,唯有一片宁静的山水、几间简朴的屋舍,却让观者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 那是对自然的敬畏,对本真的回归,更是对心灵家园的终极追寻。这种以画为 “境”、以笔为 “舟” 的创作理念,正是中国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的最高境界。

苍茫烟水间的金陵远眺 —— 邹喆《钟山远眺图轴》赏析

邹喆作为清初 “金陵八家” 的代表画家,其作品常以南京(古称金陵)的山水为母题,将地域风光升华为具有文人意趣的艺术图景。《钟山远眺图轴》虽未标注具体尺寸与藏处,但从其构图、笔墨及 “钟山” 这一地域符号来看,应是邹喆对南京钟山(紫金山)风貌的诗意提炼。画面以深远的视角、清劲的笔墨,勾勒出钟山的雄浑与烟水的灵秀,蕴含着对故土的眷恋与历史的沉思。

一、构图:天高地迥的视觉张力

画面采用“深远式构图”,通过 “近 — 中 — 远” 三重空间的递进,营造出 “目极千里” 的远眺效果:

  1. 近景:江岸的坚实根基
    画幅下方,江岸巨石嶙峋,以 “斧劈皴” 结合浓墨渲染,石面肌理粗犷,棱角分明,间以淡墨皴擦出苔痕,展现出江水经年冲刷的痕迹。岩石间几棵古树参天,树干以双钩法勾勒,树皮用 “鳞皴” 表现斑驳质感,树叶以 “介字点” 密集点染,墨色浓淡相间,既有深秋的萧瑟,又显苍劲之姿。树下一条蜿蜒的小径通向江边,路面以淡墨轻扫,似有行人足迹,却未见人影,增添了空寂之感。

  2. 中景:烟水的朦胧过渡
    画面中部,江水辽阔,以淡墨轻染水面,间以细笔勾勒波纹,表现出 “风静浪平” 的意境。江面上,几艘帆船缓缓而行,船身以简笔勾勒,帆影用淡墨晕染,呈现出 “远帆如叶” 的透视效果。江对岸,洲渚隐约可见,以 “披麻皴” 描绘缓坡,再用花青加赭石渲染,表现出草木的丰茂与水土的湿润。洲渚边缘,几间渔舍错落,屋顶以淡墨皴擦,门窗用朱红点厾,在青绿色调中形成视觉焦点。

  3. 远景:钟山的雄浑主峰
    画面上方,钟山主峰巍峨耸立,山体以 “乱柴皴” 结合淡墨积染,顶部用石青轻罩,山脚处云雾缭绕(以留白表现),形成 “云气生山腰” 的经典构图。主峰两侧,次峰如列阵武士,左右延伸,山体轮廓线蜿蜒起伏,与近景江岸的刚硬线条形成呼应,共同构建出 “地脉相连” 的视觉逻辑。天空以花青烘染,越往上颜色越淡,直至与山尖的留白融合,营造出 “天高云淡” 的秋日氛围。

二、笔墨:刚柔相济的技法特质

邹喆在此作中展现了 “金陵画派” 典型的笔墨风格 —— 融合南北宗之长,既具北派山水的刚健,又含南派文人画的雅致:

  • 线条的金石之气:勾勒山石轮廓时,线条方折劲挺,起笔收笔顿挫分明,似有魏碑书法的刚健之美;描绘树干时,线条苍劲如铁,枝桠转折处多用 “鹤膝”“螳螂肚” 等笔法,尽显古树的虬曲之态。

  • 墨色的氤氲之韵:江水、云雾采用湿笔淡墨渲染,先以清水打底,再趁湿点染花青,形成自然晕染的效果,与近景的干笔皴擦形成 “枯润对比”;钟山山体则用 “积墨法” 层层叠加,先淡后浓,先湿后干,表现出岩石的厚重与植被的茂密。

  • 点染的节奏控制:树叶、苔点以 “三一法” 分布(三点一组,一浓两淡),既避免单调,又形成视觉节奏;江面上的帆船、渔舍以 “简笔” 勾勒,与近景的 “繁笔” 形成疏密对比,体现出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的构图原则。

三、意境:远眺背后的文化叙事

《钟山远眺图轴》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一幅蕴含多重文化密码的历史画卷:

【观图显诗意】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白马小儿谁家子,泰清之岁来关囚。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

  1. 地域符号的精神投射
    钟山作为南京的标志性山脉,既是自然地理的制高点,也是历史文化的象征 —— 三国东吴、明孝陵、中山陵均坐落于此。邹喆将钟山置于画面远景中心,使其成为视觉与精神的双重 “主峰”,既展现了对故土的热爱,也暗含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仿佛在烟水苍茫中追问 “六朝旧事随流水” 的沧桑。

  2. 文人视野的时空叠合
    画面中的 “远眺” 视角,既是物理空间的延伸,也是心理时间的穿越。近景的古树可能象征千年历史,中景的江帆代表当下的生活,远景的钟山则指向永恒的自然。这种 “古 — 今 — 永恒” 的时空叠合,体现了中国文人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的宇宙观。

  3. 清初遗民的隐痛表达
    作为清初画家,邹喆经历了朝代更迭的动荡,其笔下的 “空寂山水” 常隐含遗民情怀。此作中,江岸无人、江舟自横、钟山静默,共同营造出 “天地悠悠” 的孤独意境,折射出遗民画家对现实的疏离与对精神家园的坚守。

四、与邹喆其他作品的风格呼应

对比邹喆的《石城霁雪图》《溪山林屋图》,《钟山远眺图轴》展现出其艺术的延续与拓展:

  • 延续性:与《石城霁雪图》同样注重 “以景写心”,通过地域山水表达精神追求;与《溪山林屋图》共享 “环形构图” 与 “浅绛设色”,体现对江南山水的细腻观察。

  • 创新性:此作更强调 “远观” 的视觉体验,弱化近景细节,强化空间纵深感,接近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 “深远法” 的理论阐述,展现了邹喆对传统技法的深入理解与灵活运用。

结语:一幅画中的金陵记忆

邹喆的《钟山远眺图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清初金陵的山水形胜与文人心态。画中没有激昂的笔触,没有浓烈的色彩,却在平淡中见奇崛,于静默中藏深情 —— 那是对故土山水的礼赞,是对历史烟云的凭吊,更是对中国传统 “天人合一” 哲学的视觉诠释。当观者的目光沿着江帆指向远景的钟山,仿佛也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之旅,在苍茫烟水间,触摸到中国山水画最本质的灵魂:那是一种对永恒的追寻,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生命与自然的终极叩问。


顾绍骅于二零二五年五月十七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