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诗情画意语境下解读:清代画家邹喆【编者按】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即: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本质上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中国绘画富于“形而上”的意味。在“学而优则仕”(学有成就德行高,可为官,造福百姓)主导的社会,诗书画一体是画家必备的修养(他们个个能诗、能文、擅书、擅画,豪放不羁。)众所周知:“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定庵续集》,意思是说:要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灭亡,首要的方法是让它的历史消亡。美西方一直畏惧我国强大的历史文化,“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徐悲鸿在“西风东渐”的时期成为西方世界消灭中华文化的代理人!他用了“黑白灰五调子、造型准确”等西方绘画技法来取代,中华文化厚积薄发的“中国画的诗情画意”!通过这样的淫雨霏霏、绵绵不绝洗脑,造成今天的“中国画百年伤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断层!故而近、现代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鉴于《中国美术(作品)全集》等等辞书(工具书),不能反映“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的文化内涵、精神全貌;“缺文化、没有中国味”是停留在“以技求技——徐悲鸿以素描(写实性)为基础”的西方绘画审美。“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今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是中国画的民族性升华!我们必须在“古人的文化背景下”,解读古画!中国画启示人养心修身,知世悟道。正如我们修缮古建筑一样,“整旧如旧”,还原古物,切不能用当代语境,穿越时空,以免贻笑大方。 邹喆是明末清初画坛“金陵八家”、是明末清初的重要绘画流派。八家为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和谢荪。他们都住在南京,隐居不仕,以书画为生,有时聚在一起,以诗酒自娱,且以“师造物”为主张,多取材于南京、江淮一带的实景,因而形成画派。 自父客游江苏金陵(今南京)后,遂寄居该地。邹喆出身绘画世家,山水工稳而有古气,也作很少的山水小册,有简淡清逸之趣。兼长水墨花卉,勾勒傅染,有元代王渊风格。画大松奇秀,特别令人珍惜。与龚贤、樊圻、高岑、吴宏、叶欣、胡慥、谢荪为金陵八家。传世作品有:《松林僧话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山水》册页,为《金陵诸家册》之一,藏故宫博物院﹔《云岳水村图》轴,藏南京博物院。 邹喆,生卒年不详,清代画家。字方鲁,江苏吴县人。自幼随父亲客游金陵。他的画宗其父,山水工稳而有古气,富简淡清逸的情趣。兼长水墨花卉,勾勒敷彩渲染有元人王渊的体格。“金陵八家”之一。 邹喆的山水画作以南京一带为粉本,他“师法造化,中得心源”,在描绘自然景物时,极具生活气息。他善于捕捉大自然中景色的变化,通过墨色的运用,将山川河流、松树石峰等元素巧妙地融入作品之中。他的作品意境凝重苍劲,展现出北地沉雄之气,给人以深邃宁静之感。特别是他擅长描绘大松,其形态奇秀,令人珍惜。他偶作山水小册,简淡清逸,展现出一种别样的趣味。邹喆的笔墨技法娴熟,他喜欢运用墨色来表现山水的韵味。他将浓墨与淡墨相结合,通过不同的墨重和笔法勾勒出山石的形状和质感,使作品更具立体感。同时,他还擅长运用渲染和敷彩技法,使画面更加生动细腻。在水墨花卉方面,他受到元人王若水的影响,勾勒出花卉的秀美,给人以清新雅致之感。邹喆的作品独具特色,他能够将自然景物的变化融入到作品中,使画面充满生机和情感。他注重山水的构图和布局,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他的作品以凝重苍劲见胜,富有沉雄之气。他使用墨色的深浅变化巧妙地表现了山水的远近和层次感,给人以广阔的空间想象。 邹喆作为清代画坛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山水画作展现了他高超的绘画技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意境幽静,富有生活气息,通过墨色的运用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深度。他的笔墨技法娴熟,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变化,并将其巧妙地融入作品之中。他的作品充满了北地沉雄之气,给人以深邃宁静之感。邹喆的艺术成就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收藏和赏析,对于我们理解清代艺术和山水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松林僧话图》清 邹喆 纸本设色,纵80厘米 横43.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在“金陵八家”之中,他的山水造诣较为突出,风格稳健古朴,富简淡清逸的情趣。画松尤奇。此幅 《松林僧话图》,画山脚下挺拔的松树掩映着柴扉茅屋,屋内 二僧对坐,门前清溪板桥,意境萧疏。用笔拙朴,坚实凝重,与当时崇尚的“四王”画相较,自有一种苍浑气象。此画描绘远离尘埃的僧人、高士在松林茅屋对话的情景。近景为乱石坡岸,坡岸亘连,高低参差,溪流清澈可见,乱石露出水面,坡岸两侧由一板桥接岸。中景画有松林成片,松树挺健苍郁,枝干挺拔直上,松叶横展。松林后侧紧靠大山脚下有一村落,周围用柴荆作篱笆。院内有房舍一间,茅屋西边是厢房,中间为明敞的厅堂。厅堂正中坐着一位身穿宽袍的僧人,正与对面的一位高士侃侃而谈,神志十分闲逸,悠然自得。远处即画的上方,层岩崇壑,山峦嶙峋,巨岩浑厚,山间峡谷间杂树丛生,瀑布飞流直下。 静谧禅境:邹喆《松林僧话图》赏析邹喆作为清初 “金陵八家” 之一,其绘画作品风格独特,富有艺术魅力。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松林僧话图》,纸本设色,纵 80 厘米,横 43.2 厘米 ,这幅画作以细腻的笔触和精妙的构图,展现出一派清幽静谧的山林景致,蕴含着深远的禅意与文人情怀。 一、构图:巧妙布局,营造空间画面采用了近景、中景与远景相结合的构图方式,层次分明,空间感十足。近景处,数棵松树挺拔而立,树干粗壮,以浓墨勾勒轮廓,线条刚劲有力,展现出松树的苍劲古朴。松针以细密的笔触点染,墨色浓淡相间,表现出松针的茂密与质感。松树下方,几块形态各异的山石错落分布,以皴擦之法表现出石头的纹理和立体感,墨色浓重,与松树相互映衬,增强了画面的厚重感。 中景部分,一条蜿蜒的小径在松林中延伸,引导观者的视线逐渐深入画面。小径旁,两位僧人相对而坐,似在交谈。僧人的形象刻画细致,身着朴素的僧袍,神态安详,专注于彼此的对话,营造出一种宁静、平和的氛围。僧人身后的松林郁郁葱葱,树木的排列疏密有致,通过墨色的变化表现出前后层次,使画面更加生动。远景中,山峦连绵起伏,笼罩在淡淡的云雾之中。山体用淡墨和浅赭色渲染,以柔和的线条勾勒轮廓,再用皴法表现出山的层次和立体感。远处的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和神秘感,使观者的视线能够随着画面延伸,感受到山水的无尽韵味。 二、色彩:淡雅和谐,烘托氛围在色彩运用上,邹喆以淡雅清新的色调为主,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画面中的松树以绿色为主色调,通过不同深浅的绿色表现出松树的生机与活力。松针部分用深绿色点染,展现出茂密的质感;树干则用较浅的绿色和墨色相结合,表现出树皮的纹理和沧桑感。山石的颜色以灰色和褐色为主,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出石头的质感和立体感。近景的山石墨色较重,显得厚重坚实;远景的山石墨色较淡,与云雾融为一体,营造出朦胧的效果。僧人的僧袍以淡色为主,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协调,突出了僧人的朴素和宁静。背景的天空和云雾以淡蓝色和白色渲染,营造出一种空灵、清新的氛围。整体色彩搭配和谐统一,既简洁又富有表现力,与画面所传达的宁静、禅意情境相得益彰。 三、技法:精湛细腻,展现功力从绘画技法来看,邹喆展现出了深厚的功底。他的用笔细腻而精湛,勾勒松树树干和山石轮廓时,线条流畅自然,富有变化,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形态和质感。描绘松针时,笔触细密,点染均匀,使松针的茂密感跃然纸上。 在墨色的运用上,邹喆通过浓淡、干湿、疏密的变化,表现出物体的明暗、虚实和远近关系。如在描绘松树时,先用淡墨打底,然后逐渐加重墨色,进行皴擦和点染,使松树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表现云雾时,运用淡墨和留白,营造出一种朦胧、空灵的效果,使画面更具诗意。此外,邹喆还善于运用留白的手法,在画面中适当留出空白,使画面更加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留白的部分不仅突出了主体,还为观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使观者能够在欣赏画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画家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四、意境:清幽禅意,心灵栖息《松林僧话图》营造出了一种清幽、静谧、禅意盎然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画面中的松树、山石、小径、僧人等元素相互交融,构成了一个和谐宁静的自然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世俗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以及僧人间的心灵交流。邹喆通过对山林景色的精心描绘,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仿佛能感受到山间的清新空气,听到松涛的声音和僧人的交谈声,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和放松。这幅画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写照,展现了他对禅意的追求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使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与美好。 【观图显诗意】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林兰若秋风晚。一老犹鸣日暮钟,诸僧尚乞斋时饭。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飞锡去年啼邑子,献花何日许门徒。 邹喆的《松林僧话图》以其精妙的构图、淡雅的色彩、精湛的技法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邹喆卓越的绘画技艺,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独特的审美内涵和文化价值,为后人研究清初绘画艺术和文化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山水图轴》清 邹喆 绢本设色 201×50cm 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山峦叠嶂、杂木繁茂、云雾蒸腾的景致。山石用笔松疏平和,设色淡雅,得天真秀润之趣。树木以深浅墨、色点叶,层次分明,得丰润华滋之貌,不失为作者的山水画代表作之一。 款署:“乙未春三月写,邹喆。”钤“邹喆印”白文印、“方鲁”朱文印。鉴藏印有“智超鉴定之印”朱文印。“乙未”是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 清逸山水间,古韵意无穷 —— 邹喆《山水图轴》赏析邹喆,作为清初 “金陵八家” 之一,其作品《山水图轴》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尺寸为 201×50cm。这幅作品以其宏大的尺幅、精妙的构图、细腻的笔墨和悠远的意境,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引领观者踏入一个清幽、静谧的山水世界。 一、构图:层峦叠嶂,气势恢宏《山水图轴》采用了高远式构图,巧妙地将山水元素层层展开,营造出一种深邃、壮阔的空间感。画面中,巍峨的主峰高耸入云,占据了画面的主要位置,成为视觉的中心。主峰的轮廓以刚劲有力的线条勾勒,转折处顿挫有致,凸显出山岩的坚硬质感。山体的皴法丰富多样,结合了披麻皴、斧劈皴等技法,层层叠叠,细腻地表现出山石的纹理和立体感。在主峰周围,次峰环绕,高低错落,形成众星拱月之势。次峰的形态各异,有的陡峭险峻,有的平缓连绵,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和线条的疏密排列,展现出不同的山势和质感。山峰之间,云雾缭绕,或浓或淡,若隐若现,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神秘感,使山体更具空灵之美。 近景处,山石嶙峋,形态奇特。以浓墨重笔勾勒山石轮廓,再用皴擦之法表现出石头的纹理和质感,显得苍劲古朴。山石间,几棵树木姿态各异,有的枝干虬曲,有的挺拔向上,树叶以不同层次的墨色点染,既有翠绿的生机,又有墨绿的厚重,展现出大自然的丰富变化。树木的疏密分布得当,与山石相互映衬,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和层次感。中景部分,一条蜿蜒的溪流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溪流从画面下方曲折延伸至远处,成为连接近景与中景的纽带。溪流两岸,树木葱茏,房屋错落有致。房屋的造型简洁,以淡墨勾勒轮廓,用少量色彩点缀,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色彩:淡雅清新,和谐统一在色彩运用上,邹喆以淡雅清新的色调为主,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画面中的山体主要以淡墨和浅赭色为主,表现出山的沉稳和厚重。浅赭色的运用为山体增添了一丝温暖的色调,与墨色相互交融,使山体显得更加立体和真实。树木的颜色则更加丰富多样,绿色的树叶中点缀着黄色、橙色和红色,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林图。这些色彩的搭配自然和谐,既展现了山林的生机与活力,又不失整体画面的统一与协调。画家通过对色彩的细腻处理,使树木的质感和立体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树叶在微风中的轻轻摇曳。云雾部分以淡墨和白色渲染,营造出一种轻盈、缥缈的质感。白色的运用使云雾显得更加洁白纯净,与山体和树木的厚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而在房屋和溪流的描绘上,画家则运用了少量的色彩进行点缀,使这些元素在山水之间显得格外醒目,增添了画面的色彩层次。 三、笔墨:细腻精湛,韵味悠长从笔墨技法来看,邹喆展现出了深厚的功底。他的用笔细腻而精湛,勾勒山石轮廓和树木枝干时,线条刚劲有力,转折自然,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形态和质感。在描绘树叶时,笔触丰富多变,或浓或淡,或聚或散,生动地表现出树叶的疏密和层次感。墨色的运用也十分精妙,通过浓淡、干湿、疏密的变化,表现出物体的明暗、虚实和远近关系。画家先以淡墨打底,然后逐渐加重墨色,层层积染,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表现云雾时,运用淡墨和留白,营造出一种朦胧、空灵的效果,使画面更具诗意。同时,邹喆还善于运用笔墨的轻重缓急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动态,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四、意境:清幽静谧,心之所向《山水图轴》营造出了一种清幽、静谧、悠远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画面中的山水景色优美,云雾缭绕,树木葱茏,溪流潺潺,房屋静谧,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自然。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仿佛能感受到山间的宁静与祥和,听到鸟儿的鸣叫和溪流的流淌声,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和放松。邹喆通过对山水景色的精心描绘,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对山水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以及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画作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写照,展现了他追求清幽、闲适生活的精神境界,使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与美好。 【观图显诗意】凤翥龙蟠势作环,浮青不断太行山。九重殿阁葱茏里,一气风云吐纳间。熊虎自当驰道伏,蛟螭长棒御书闲。黄图此日论形胜,惭愧频叨侍从班。 邹喆的《山水图轴》以其精妙的构图、淡雅的色彩、精湛的笔墨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邹喆卓越的绘画技艺,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幅作品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为后人研究清初绘画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山船白岸图》清 邹喆 立轴 绢本 纵175匣米 横46厘米 沈阳博物馆藏 此图为清代画家邹喆 作品, 以高远构图,上画峰峦耸立,山脊绵延; 画云林烟谷,两侧古松相照,其间屋舍深藏;下画林间人家,孤舟泊岸,流水无声。笔墨工稳,简淡超逸,清新明丽。云峦水村图纸本设色,结构工稳而古气十足,用笔爽利挺劲。画面描绘山峰高耸,山脚下是江边的沙渚,几间渔舍与杂树点缀其间;远处晨雾轻笼,对岸景色迷朦,树枝挺秀透露生机,江水澄碧。气氛清冷寒肃,却具有一份清朗澄净之美。 山水逸韵间,古韵入画来 —— 邹喆《山船白岸图》赏析邹喆作为清初 “金陵八家” 的重要成员,其绘画风格独特,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融入了自身的创新与思考。现藏于沈阳博物馆的《山船白岸图》,绢本立轴,纵 175 厘米,横 46 厘米 ,这幅作品以其精妙的构图、细腻的笔墨和悠远的意境,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引领观者踏入一个清幽、静谧的山水世界。 一、构图:精巧布局,营造深邃空间《山船白岸图》采用了高远与平远相结合的构图方式,巧妙地将山水元素有序排列,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富有层次感的空间感。画面中,远处的山峰巍峨耸立,占据了画面的上方部分,以简洁而有力的线条勾勒出山峦的轮廓,展现出山峰的雄伟与险峻。山体的皴法运用得当,结合了披麻皴与斧劈皴等技法,以长短不一、疏密相间的线条表现出山石的纹理和质感,使山峰显得苍劲古朴,富有立体感。 在山峰之间,云雾缭绕,或浓或淡,若隐若现。云雾的处理采用了留白与淡墨渲染相结合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空灵、缥缈的氛围,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神秘感,使山峰更具悠远之意。中景部分,一片开阔的水域占据了画面的中部,水面平静如镜,以淡墨轻染,通过线条的疏密变化表现出水面的波纹,传达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近景处,白岸清晰可见,岸边的山石形态各异,以浓墨勾勒轮廓,再用皴擦之法表现出石头的纹理和质感,显得坚实厚重。白岸之上,几棵树木姿态各异,有的枝干虬曲,有的挺拔向上,树叶以不同层次的墨色点染,既有翠绿的生机,又有墨绿的厚重,展现出大自然的丰富变化。树木的疏密分布得当,与山石相互映衬,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和层次感。岸边停泊着一艘小船,船上无人,却给人一种静谧、闲适的感觉,仿佛在等待着归人,增添了画面的诗意。 二、笔墨:细腻精湛,彰显艺术功力从笔墨技法来看,邹喆展现出了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用笔细腻而灵动,勾勒山石轮廓和树木枝干时,线条流畅自然,富有变化,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形态和质感。在描绘树叶时,笔触丰富多样,或浓或淡,或聚或散,生动地表现出树叶的疏密和层次感。墨色的运用也十分精妙,通过浓淡、干湿、疏密的变化,表现出物体的明暗、虚实和远近关系。画家先以淡墨打底,表现出山体、树木和水面的大致轮廓和光影效果,然后逐渐加重墨色,进行皴擦和点染,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表现云雾时,运用淡墨和留白,营造出一种朦胧、空灵的效果,使画面更具诗意。同时,邹喆还善于运用笔墨的轻重缓急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动态,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三、色彩:淡雅和谐,烘托清幽氛围在色彩运用上,邹喆以淡雅清新的色调为主,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画面中的山体主要以淡墨和浅赭色为主,表现出山的沉稳和厚重。浅赭色的运用为山体增添了一丝温暖的色调,与墨色相互交融,使山体显得更加立体和真实。 树木的颜色则以绿色为主,通过不同深浅的绿色表现出树木的生机与活力。树叶部分用深绿色点染,展现出茂密的质感;树干则用较浅的绿色和墨色相结合,表现出树皮的纹理和沧桑感。白岸以白色为主,与周围的墨色和绿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白岸的洁净和明亮。水面以淡墨轻染,呈现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整体色彩搭配和谐统一,既简洁又富有表现力,与画面所传达的清幽、静谧情境相得益彰,使观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四、意境:清幽静谧,蕴含文人情怀《山船白岸图》营造出了一种清幽、静谧、悠远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山水之间,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祥和。画面中的山水景色优美,云雾缭绕,树木葱茏,白岸洁净,小船静泊,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自然。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仿佛能感受到山间的清新空气,听到鸟儿的鸣叫和微风的吹拂声,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和放松。邹喆通过对山水景色的精心描绘,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对山水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以及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画作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写照,展现了他追求清幽、闲适生活的精神境界,使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与美好,蕴含着浓厚的文人情怀。 【观图显诗意】兴云感阴气,疾足如见机。晴来意态行,有若功成归。葱茏含晚景,洁白凝秋晖。夜深度银汉,漠漠仙人衣。 邹喆的《山船白岸图》以其精妙的构图、精湛的笔墨、淡雅的色彩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邹喆卓越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后人研究清初绘画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乡郊秋雾图》清 邹喆 纸本设色 29.5x280cm 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清韵秋光入画来 —— 邹喆《乡郊秋雾图》赏析邹喆,这位清初 “金陵八家” 之一的画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绘画技艺,为我们呈现了许多精彩的作品。现藏于克利夫兰美术馆的《乡郊秋雾图》,纸本设色,尺寸为 29.5x280cm ,这幅画作宛如一幅悠长的秋日田园画卷,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展现出乡郊秋景的宁静与美好,蕴含着浓厚的诗意与文化内涵。 《乡郊秋雾图》是一幅立体展示江南景色的长卷。画家以全景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刻画薄雾之下的山光水色,画面大开大合,云、水、山、树布置得宜,阡陌河湖穿插有致,全画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一、构图:绵延秋景,层次丰富《乡郊秋雾图》采用了长卷式构图,巧妙地将乡郊的山水、田园、屋舍等元素有机融合,营造出一种深远而广阔的空间感。画面从左至右徐徐展开,近景处,几棵树木姿态各异,有的枝干虬曲,有的挺拔向上,树叶以不同层次的墨色点染,既有翠绿的生机,又有泛黄的秋意,展现出大自然的丰富变化。树木下方,几块形态各异的山石错落分布,以浓墨勾勒轮廓,再用皴擦之法表现出石头的纹理和质感,显得苍劲古朴。 中景部分,一条蜿蜒的小路在乡郊间延伸,小路两旁是一片片田园,田地里的农作物或成熟待收,或绿意盎然。田园之间,几座屋舍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屋舍的造型简洁,以淡墨勾勒轮廓,用少量色彩点缀,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远处的山峦在秋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山体以淡墨和浅赭色渲染,结合披麻皴、斧劈皴等技法,细腻地表现出山石的层次和立体感。远景中,云雾弥漫,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朦胧、空灵的氛围。云雾的运用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神秘感,还巧妙地分隔了不同的景物,使画面虚实相生,更具空间感。整个构图层次分明,疏密得当,展现出乡郊秋景的绵延之美。 二、色彩:淡雅清新,秋意盎然在色彩运用上,邹喆以淡雅清新的色调为主,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秋意氛围。画面中的树木以绿色和黄色为主色调,通过不同深浅的色彩变化表现出树叶的秋意变化,绿色的树叶展现出树木的生机,黄色的树叶则传达出秋天的气息。田园部分以绿色和棕色为主,绿色表现出农作物的生长状态,棕色则体现出土地的质感。屋舍部分以淡色为主,白色的墙壁和灰色的屋顶相互映衬,与周围的自然景色形成对比,使屋舍在秋景中显得格外醒目。云雾部分以白色和淡墨渲染,营造出一种轻盈、缥缈的质感,使整个画面更加清新自然。整体色彩搭配和谐统一,既简洁又富有表现力,生动地展现了乡郊秋景的独特韵味。 三、笔墨:细腻精湛,韵味悠长从绘画技法来看,邹喆展现出了深厚的笔墨功底。他的用笔细腻而精湛,勾勒树木枝干和山石轮廓时,线条流畅自然,富有变化,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形态和质感。描绘树叶时,笔触丰富多变,或浓或淡,或聚或散,生动地表现出树叶的疏密和层次感。墨色的运用也十分精妙,通过浓淡、干湿、疏密的变化,表现出物体的明暗、虚实和远近关系。在描绘山体时,先用淡墨打底,然后层层积染,使山体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表现云雾时,运用淡墨和留白,营造出一种朦胧、空灵的效果,使画面更具诗意。同时,邹喆还善于运用笔墨的轻重缓急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动态,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四、意境:宁静闲适,心灵归所《乡郊秋雾图》营造出了一种宁静、闲适、悠远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乡郊的秋日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画面中的乡郊景色优美,秋雾弥漫,树木葱茏,田园静谧,屋舍安详,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自然。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仿佛能闻到秋日的气息,听到鸟儿的鸣叫和微风的吹拂声,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和放松。 邹喆通过对乡郊秋景的精心描绘,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对乡郊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以及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画作不仅是对乡郊秋景的描绘,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写照,展现了他追求宁静、闲适生活的精神境界,使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与美好。 【观图显诗意】垂丝今日幸同筵,朱紫居身是大年。赏景尚知心未退,吟诗犹觉力完全。闲庭饮酒当三月,在席挥毫象七贤。山茗煮时秋雾碧,玉杯斟处彩霞鲜。临阶花笑如歌妓,傍竹松声当管弦。虽未学穷生死诀,人间岂不是神仙。 邹喆的《乡郊秋雾图》以其精妙的构图、淡雅的色彩、精湛的笔墨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邹喆卓越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为后人研究清初绘画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石城霁雪图》清 邹喆 绢本设色,纵167.5厘米,横51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此图绘石城(南京)冬天雪后的实景,绘危岩、寒树和雪山,表现出空间层次。笔力劲健简练,以淡墨烘染地色,托出石城霁雪凝寒清旷的气氛。此图写石城(南京)冬天雪后的实景,布局大胆,以俯视角度,用等分斜线将画面划分为城镇、水泊、江村、雪山等景域,并用繁简、浓淡不同的笔法和墨色,描绘危岩、寒树和雪山,表现出空间层次。笔力劲健简练,以淡墨烘染地色,托出石城霁雪凝寒清旷的气氛。自识“石城霁雪。锡民邹喆写于节霜阁”。 玉砌银装中的金陵雪景 —— 邹喆《石城霁雪图》赏析邹喆作为 “金陵八家” 之一,其笔下的山水常融入地域特色与文人意趣。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石城霁雪图》,绢本设色,纵 167.5 厘米,横 51 厘米,以 “石城”(南京别称)为背景,描绘雪后初霁的山川景致。画面以素净的笔墨、精妙的构图,展现出雪后天地的清寂与雄浑,堪称清初雪景山水画的典范。 一、构图:雪岭寒江的宏阔气象画面采用高远与平远结合的全景式构图,层次分明地展现雪后山城的磅礴与静谧:
二、笔墨:冷逸清劲的冰雪技法邹喆在技法上融合南北宗之长,形成独特的雪景表现手法:
三、意境:清寂中见苍润的文人情怀《石城霁雪图》不仅是对自然雪景的描摹,更蕴含着文人对 “清、寂、雅” 境界的追求:
四、艺术价值:传统与创新的融合邹喆此作在继承宋代雪景画(如范宽《雪景寒林图》)雄浑气象的基础上,融入了文人画的雅致意趣:
结语:雪霁之后的精神对话站在《石城霁雪图》前,观者看到的不仅是清初金陵的雪后风光,更是一位画家对 “静” 与 “动”、“有” 与 “无”、“瞬间” 与 “永恒” 的哲学思考。邹喆以雪为墨,以绢为纸,在留白与勾勒之间,为后世开辟了一条通往中国传统美学核心的路径 —— 那是一种在寒寂中孕育生机、在凝固中蕴含流动的东方智慧,亦是中国画 “诗情画意” 灵魂的终极注解。 《江楼远帆图》 清 邹喆 题识:明遗民画家邹方鲁江楼远帆图,金陵八大名家之一,时与龚半千、樊会公、高蔚生、吴远度、叶荣木、胡石公、谢天令诸君子齐名。此帧罗雪堂君旧物也。艮背楼主柿堂周题于京都好梦山房。 江天浩渺间的诗意远眺 —— 邹喆《江楼远帆图》赏析邹喆作为 “金陵八家” 的代表画家,其作品常以细腻的笔触勾勒江南山水的灵秀,又不失北方山水的雄浑气象。《江楼远帆图》虽未标注具体尺寸与藏处,但从其构图、笔墨及风格来看,延续了邹喆一贯的清劲格调,展现出江天辽阔、帆影绰约的诗意境界。以下从画面要素与艺术特色展开赏析: 一、构图:分层铺陈的空间叙事画面采用 **“三段式” 构图 **,将江景分为近、中、远三重空间,层次分明而又相互呼应:
二、笔墨:刚柔相济的技法融合邹喆的笔墨融合南北宗之长,在《江楼远帆图》中体现为:
三、色彩:雅淡清逸的江南韵致画面以青绿设色为主调,辅以浅赭、朱红,形成清新明快的视觉效果:
四、意境:文人视野中的山水哲思《江楼远帆图》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摹,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追求: 【观图显诗意】高寺上方无不见,天涯行客思迢迢。西江帆挂东风急,夏口城衔楚塞遥。沙渚渔归多湿网,桑林蚕后尽空条。感时叹物寻僧话,惟向禅心得寂寥。
五、与邹喆其他作品的风格呼应对比邹喆的《石城霁雪图》《乡郊秋雾图》,《江楼远帆图》展现出其艺术的多面性:
结语:江楼外的无限遐思邹喆的《江楼远帆图》以精湛的技法构建了一个可居、可游、可思的山水世界。画中江楼是观照自然的窗口,远帆是驶向远方的意象,而笔墨间流淌的,是中国文人对 “诗意栖居” 的永恒追寻。这种将地域风景升华为精神图景的创作理念,正是中国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的生动诠释。 《溪桥策杖图》 清 邹喆 图中一派高远气象,近景、中景、远景趋向于平均的分布,每一段都沿中轴线往左右两侧进行。远景左侧高峰耸立,右边留白处晴空万里,中景长松古寺都置于右侧,左面悠悠浮云,一任逍遥;近景则左岸杂木林立,虽有板桥跨过溪水接入右岸,带出石壁,但桥下的无边清澈,打开右侧空间,与左岸密林产生关照与对谈的姿态。 溪桥杖履间的诗意栖居 —— 邹喆《溪桥策杖图》的隐逸美学邹喆作为 “金陵八家” 的代表画家,其作品常以精微笔触与雄浑气象并重,在江南灵秀与北方刚健之间寻找平衡。《溪桥策杖图》虽未明确标注尺寸与藏处,但从其艺术风格与金陵画派的共性可推断,此作延续了邹喆一贯的 “清刚雅正” 之风,通过溪桥、杖履、山水等意象,构建出一个可居可游的隐逸世界。以下从画面要素与美学特质展开赏析: 一、构图:虚实相生的空间哲学画面采用 **“三段式” 构图 **,将山水分为近、中、远三重空间,通过疏密对比与留白处理,营造出深邃的视觉层次:
二、笔墨:南北技法的交融共生邹喆的笔墨融合南北宗之长,在《溪桥策杖图》中体现为:
三、色彩:雅淡清逸的江南韵致画面以青绿设色为主调,辅以浅赭、朱红,形成清新明快的视觉效果:
四、意境:隐逸精神的多维表达《溪桥策杖图》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摹,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追求: 【观图显诗意】策杖寻隐士,行行路渐赊。石梁横涧断,土室映山斜。孝然纵有舍,威辇遂无家。置酒烧枯叶,披书坐落花。新垂滋水钓,旧结茂陵罝。岁岁长如此,方知轻世华。
五、与邹喆其他作品的风格呼应对比邹喆的《石城霁雪图》《江楼远帆图》,《溪桥策杖图》展现出其艺术的多面性:
结语:溪桥外的永恒之境邹喆的《溪桥策杖图》以精湛的技法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山水世界。画中溪桥是通往隐逸的路径,杖履是文人精神的外化,而笔墨间流淌的,是中国文人对 “天人合一” 境界的永恒追寻。这种将自然景观升华为精神图景的创作理念,正是中国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的生动诠释。站在这幅画前,观者不仅能感受到清初金陵山水的灵秀,更能触摸到一位画家在历史动荡中坚守的文人品格 —— 那是一种在溪桥杖履间、在山水烟霞中,对自由与超脱的终极向往。 《关山行旅图》 清初 邹喆 纸本水墨 180×43.5cm 题识:(字已损去)旅,月硕,邹喆写。 题跋: 清初金陵八家之作由明人上追北宋,尤善以短皴密笔 写江南实境,此图开卷便知为金陵大家风格,细审所勤部画层峦迭嶂,关山行旅,丘壑雄奇,山路隐显,泉石幽深,关隘云横,画法精审而气愈宏,皴点细密而境益远,人物呼应而情更切,的为八家中邹方鲁力作也。虽因年代湮远纸疲伤软,而邹款印犹存,其原题图名则为关山行旅无疑。乙酉盛夏避暑冰城因为题跋如右,薛永年。收藏印:抱朴、永年过眼、刃湖楼主人、薛永年印信 苍茫天地间的行旅悲歌 —— 邹喆《关山行旅图》赏析清初 “金陵八家” 邹喆的《关山行旅图》,纸本水墨,180×43.5cm,以纵长的画幅展现了一幅苍凉雄浑的山水行旅图。画面中,邹喆以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刚健灵动的笔触,勾勒出关山险隘与旅人的艰辛,在水墨的氤氲中蕴含着对世道沧桑的深沉感慨,堪称其 “清刚雅正” 风格的典型代表。 一、构图:险绝中的秩序感画面采用 **“高远式构图”**,通过垂直方向的空间压缩与水平方向的景物延伸,营造出 “高山仰止” 的压迫感与 “长路漫漫” 的孤寂感:
二、笔墨:水墨的张力美学邹喆在此作中尽显水墨技法的精纯,通过 “墨分五色” 的变化,赋予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意境:行旅图式的精神突围《关山行旅图》超越了一般山水行旅画的写实性,升华为对人生境遇的哲学隐喻: 【观图显诗意】“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以“浩荡”二字,极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深广。“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诗人南下,本是回到故乡,然而他却感慨道:“吟鞭东指即天涯”。离京标志着龚自珍政治生涯的终结,他仕途蹭蹬而一事无成,此次离京无望重返,于是当听到马鞭抽响,便油然而生出天涯断肠之感。满怀愁绪的他,无心赏景,相反,京郊寥落的春光只会增加他的怅惘。可是他的视野里出现了落花--他在好几篇诗中吟咏过的“薄命花”、“断肠花”!当他触景会心的一刹那,想必有一丝幽怨、几分哀婉吧:那落花一旦委地,就不能重返故枝,只能零落成泥碾作尘,不象征着自己的遭遇和命运么?如果诗人沉浸于感叹年华已逝、青春不再,那么他就不是龚自珍了。出乎意料的是,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或者“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这首诗是写游子离愁的,诗中刻划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谢庄《月赋》曰:“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这首无名氏古诗中的主人公来说,同样是这种情绪。“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当他开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洁时,也许是兴奋的赞赏的。银色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辗转反侧,尚未入眠。是过于耀眼的月光打扰他的睡眠吗?不,是“忧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着,便索性“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起来。清代朱筠评曰:“神情在'徘徊’二字。”(《古诗十九首说》)的确,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痛苦的剧烈。诗写到这里,写出了“忧愁不能寐”的种种情状,但究竟为什么“忧愁”呢?“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这是全诗的关键语,画龙点睛,点明主题。这两句虽是直说缘由,但语有余意,耐人寻味。“客行”既有“乐”,为何又说“不如早旋归”呢?实际上他乡作客,何乐而言。正如《相如歌·饮马长城窟行》所说:“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与相为言。”然而异乡游子为什么欲归不归呢?这和他们所处的客观现实是密切联系着的。即如本诗的作者,大概是东汉时一个无名文人吧,在他那个时代,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退两难。这两句诗正刻划出他想归而不得归无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清代陈祚明说得好:“客行有何乐?故言乐者,言虽乐亦不如归,况不乐乎!”(《采菽堂古诗选》)朱筠也说:“把客中苦乐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虽云乐’亦是'客’,'不如早旋归’之为乐也”(《古诗十九说》)他们是道出了此中凄凉味的。)
四、与邹喆其他作品的风格对照相较于邹喆的青绿山水(如《江楼远帆图》),《关山行旅图》展现出其艺术的另一面:
结语:水墨里的行路难邹喆的《关山行旅图》不仅是一幅山水佳作,更是一曲用笔墨谱写的《行路难》。在这幅纵长的画幅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清初的山水风貌,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 那是遗民画家对家国巨变的隐痛记忆,是文人对个体命运的深沉叩问,亦是中国艺术对 “困境与超越” 这一永恒主题的独特诠释。当我们凝视画中旅人伛偻的背影,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过客,更是每一个在人生长路上跋涉的你我。 《溪山林屋图》 清 邹喆 绢本设色 140×52cm 钤印:邹喆印、方鲁 款识:己酉重九邹喆画。 边跋:邹喆字方鲁,苏州人,邹典之子,生卒不详,约在明末清初时也。自幼随父游金陵,擅画工于山水,与樊圻、高岑等并称金陵八家。斯作款署己酉应为清康熙八年,图为高山林屋,高士对坐,清话期间,其境清幽,其笔坚挺,金陵墨韵望而知之真迹无疑也。戈父萧平识。钤印:萧平之印。题签:邹鲁溪山林屋图真迹。萧平暑。钤印:萧平 溪山深处的隐逸诗篇 —— 邹喆《溪山林屋图》赏析邹喆作为清初 “金陵八家” 的代表画家,其笔下的山水常以细腻的构图、清劲的笔墨,勾勒出江南山水的灵秀与文人理想中的隐逸之境。这幅绢本设色的《溪山林屋图》(140×52cm),以溪山为骨,林屋为魂,在有限的画幅中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展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 “可居可游” 的审美理想。 一、构图:溪山环抱的理想居所画面采用“环形构图”,以溪水为脉络,将山石、林木、屋舍串联成一个闭合的生态圈,体现出 “藏风聚气” 的风水理念:
二、笔墨:清刚雅正的技法特质邹喆的笔墨融合南北宗之长,在这幅作品中体现为 “北派的骨力” 与 “南派的韵致” 的完美结合:
三、设色:雅致清逸的江南秋韵画面以“浅绛山水”为基调,辅以花青、石绿,营造出江南秋日的温润与澄明:
四、意境:林屋背后的文化隐喻《溪山林屋图》并非单纯的风景写生,而是邹喆对文人精神家园的理想化建构,蕴含三重文化隐喻: 【观图显诗意】喧静各有路,偶随心所安。纵然在朝市,终不忘林峦。四皓将拂衣,二疏能挂冠。窗前隐逸传,每日三时看。靳尚那可论,屈原亦可叹。至今黄泉下,名及青云端。松牖见初月,花间礼古坛。何处论心怀,世上空漫漫。
五、与邹喆其他作品的风格互证对比邹喆的《石城霁雪图》《关山行旅图》,《溪山林屋图》展现出其艺术的另一种维度:
结语:绢素上的精神原乡邹喆的《溪山林屋图》如同一首无声的诗,在溪山的环抱中、在林屋的掩映里,诉说着中国文人对 “诗意栖居” 的永恒向往。画中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激烈的情感,唯有一片宁静的山水、几间简朴的屋舍,却让观者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 那是对自然的敬畏,对本真的回归,更是对心灵家园的终极追寻。这种以画为 “境”、以笔为 “舟” 的创作理念,正是中国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的最高境界。 苍茫烟水间的金陵远眺 —— 邹喆《钟山远眺图轴》赏析邹喆作为清初 “金陵八家” 的代表画家,其作品常以南京(古称金陵)的山水为母题,将地域风光升华为具有文人意趣的艺术图景。《钟山远眺图轴》虽未标注具体尺寸与藏处,但从其构图、笔墨及 “钟山” 这一地域符号来看,应是邹喆对南京钟山(紫金山)风貌的诗意提炼。画面以深远的视角、清劲的笔墨,勾勒出钟山的雄浑与烟水的灵秀,蕴含着对故土的眷恋与历史的沉思。 一、构图:天高地迥的视觉张力画面采用“深远式构图”,通过 “近 — 中 — 远” 三重空间的递进,营造出 “目极千里” 的远眺效果:
二、笔墨:刚柔相济的技法特质邹喆在此作中展现了 “金陵画派” 典型的笔墨风格 —— 融合南北宗之长,既具北派山水的刚健,又含南派文人画的雅致:
三、意境:远眺背后的文化叙事《钟山远眺图轴》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一幅蕴含多重文化密码的历史画卷: 【观图显诗意】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白马小儿谁家子,泰清之岁来关囚。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
四、与邹喆其他作品的风格呼应对比邹喆的《石城霁雪图》《溪山林屋图》,《钟山远眺图轴》展现出其艺术的延续与拓展:
结语:一幅画中的金陵记忆邹喆的《钟山远眺图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清初金陵的山水形胜与文人心态。画中没有激昂的笔触,没有浓烈的色彩,却在平淡中见奇崛,于静默中藏深情 —— 那是对故土山水的礼赞,是对历史烟云的凭吊,更是对中国传统 “天人合一” 哲学的视觉诠释。当观者的目光沿着江帆指向远景的钟山,仿佛也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之旅,在苍茫烟水间,触摸到中国山水画最本质的灵魂:那是一种对永恒的追寻,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生命与自然的终极叩问。 顾绍骅于二零二五年五月十七日 |
|
来自: 顾绍骅 > 《顾绍骅的艺术思想与作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