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府,明清时期曾存在于陕西关中地区的府级行政规划区域。明朝洪武二年 (1369年),敕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明西安府辖区东界河南,西邻凤翔府,北接延安府,西北通庆阳府,南达汉中府,辖今关中大部及陕南一部。清雍正后,西安府东界同州府及商州直隶州,西连凤翔府、汉中府、邠州直隶州、乾州直隶州,南邻兴安府,北与鄜州直隶州接壤。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奉元路为西安府;七年五月(1374年)改商州为商县,商县和洛南县改属华州。明景泰三年(1452年)析咸宁县置镇安县。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析商县地置商南县和山阳县;十三年三月(1477年)复升商县为商州,同时设立三水县属邠州。明弘治三年(1490年)三原县直属西安府。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礼泉县、渭南县直属西安府。明万历三十一年(1583年)置长武县,属邠州;三十九年(1611年)富平县直属西安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升耀州、邠州、乾州、同州、华州、商州为直隶州;十三年(1735年)改耀州为散州。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划镇安县东北部、咸宁县秦岭以南及蓝田县部分山地,增设孝义厅;同时划镇安县西北部、长安县秦岭以南及周至、石泉、洋县部分区域增设五郎厅。清嘉庆五年(1800年),五郎厅更名宁陕厅。1913年废府,各县属关中道。 西安古称长安,位于中国内陆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平原,是中华民族和古老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长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之名称始于明代。元至元九年(1272),元世祖封三子忙哥剌(la,音“腊”)为安西王,镇守此地,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元皇庆元年(1312),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府城简称西安,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西安府,辖15县1散州2散厅:长安县、咸宁县、临潼县、蓝田县、渭南县、高陵县、三原县、富平县、同官县、咸阳县、泾阳县、醴泉县、兴平县、盩屋县、鄂县、耀州、孝义厅、宁陕厅,其中长安、咸宁二县为附郭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