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如河:浅滩处沉淀,奔流时生长

 爱芭虎 2025-05-17 发布于四川

今天吃了晚饭,去散步时,我又走到了公园里那条熟悉的小河边。前几日暴雨倾盆,河水涨得几乎漫过石阶,浑浊的水流裹挟着断枝残叶奔涌向前;而今天,水位却退了大半,露出河底凌乱的碎石和淤泥。我蹲下来,看着浅滩处几只小鱼惊慌地游窜,突然觉得这条河像极了我们的生活——有时风浪汹涌,有时又浅得藏不住心事。

年初时,我经历了工作上的低谷。项目被砍、团队解散,我像被搁浅在河滩的鱼,连呼吸都带着焦灼。那段时间,我常盯着天花板发呆,觉得生活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河底的碎石硌得人生疼,但正是这种“疼”,让我看清了沉积在心底的焦虑:对未来的恐慌、对自我价值的怀疑,甚至对人际关系的疏离。

朋友老陈听说后,带我去他乡下的老宅散心。院子里有口老井,他教我打水:“绳子放得太急,桶会撞到井壁;收得太猛,水又洒个精光。你得学会顺着那股劲儿。”这话让我想起《浮云世事》里那对失业的夫妻——他们卖车卖家具,却依然能在餐桌上摆一束野花,用米酒配夕阳。原来生活的底牌从来不是顺遂,而是如何在颠簸中稳住心神。

水位低时,河水变得格外清澈。我学着老陈的“打水哲学”,开始整理乱麻般的生活:删掉手机里消耗情绪的社交软件,重新拿起落了灰的毛笔;甚至尝试像《夜芒》中的夫妻一样,在停电的夜晚捡柴生火,煮一锅最简单的青菜粥。那些曾被“奔流”掩盖的细节,忽然变得鲜活——晨跑时环卫工扫地的沙沙声,菜市场阿婆硬塞进袋子的两根小葱,雨后泥土混合青草的气息……

一位环保工作者在文章里写道:“AI能算出雨林消失的数据,却算不出露珠从叶片滚落的轨迹。”我们总在追逐“满槽河水”的丰盈,却忘了浅滩处的沉淀,恰恰是修复生命裂缝的黏合剂。

入夏后,小河再次涨满了水。那些曾被晒得发白的石头,如今又隐没在碧波之下。我突然明白:生活的浪潮从不会因个人的悲喜停滞。就像宜宾白沙镇的聚奎书院,百年前接纳过避难的文人,百年后依然守着琅琅书声;就像宁波菜场的女作家陈慧,一边卖杂货一边写书,让烟火与文字共同滋养灵魂。

一位行走55个民族的手艺人说:“真正的智慧不在云端,而在泥土与风霜之间。”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永远汹涌的激情,而是像河水般绵长的韧性——浅时沉淀,深时奔流,在起落中长出扎向地底的根。

写完文章合上电脑时,窗外又下起了雨。我想起小河退水时,曾有一只白鹭单脚立在浅滩,低头梳理羽毛。它不急着飞走,也不惧即将到来的涨潮。生活何尝不是如此?浅滩教会我们低头看清来路,奔流时才有勇气仰望星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