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将入相

 谷山居士 2025-05-19

01

成语解释及出处

出将入相:拼音是chū jiàng rù xiàng,将:大将。相:宰相。意思是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宰相。指文武兼备的重臣。也指文武双全。出自 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Image

王珪 | 图片来源于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4-25/doc-imyrqyat3782099.shtml

02


原文节选及翻译

原文王珪,太原祁县人也。武德中,为隐太子中允,甚为建成所礼。后以连其阴谋事,流于嶲(xī)州。建成诛后,太宗即位,召拜谏议大夫。每推诚尽节,多所献纳。珪尝上封事切谏,太宗谓曰:“卿所论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故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复闻过能改,何虑社稷之不安乎?”太宗又尝谓珪曰:“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顾待益厚。

翻译王珪是太原祁县人。武德年间,他担任太子中允,太子李建成对他十分礼遇。后来由于李氏兄弟间争夺王位的矛盾,他被流放到云南。李建成被诛杀后,唐太宗即位,王珪被唐太宗召回,拜官为谏议大夫。王珪为臣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他所进献的言论,多被唐太宗采纳。王珪曾经上书批评唐太宗的过失,唐太宗说:“你所谈论的,都一一切中我的过失。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个国君不想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从而永享安定太平。然而,他们的愿望都没有实现,就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或是他们听到了自己的过错却不能改正的缘故。现在我有过错,你能直言不讳,我也能知错就改,又何须担心国家不能长治久安呢?”唐太宗还曾经对王珪说:“你如果一直做谏官,我必定永远没有过错。”因而更加重用厚待他。

原文贞观元年,迁黄门侍郎,参预政事,兼太子右庶子。二年,进拜侍中。时房玄龄、魏徵、李靖、温彦博、戴胄与珪同知国政,尝因侍宴,太宗谓珪曰:“卿识鉴精通,尤善谈论,自玄龄等,咸宜品藻。又可自量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太宗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为尽己所怀,谓之确论。

翻译贞观元年,王珪官至黄门侍郎,参与国家政务,并兼任了太子右庶子。第二年,王珪又被提升为侍中,与房玄龄、魏徵、李靖、温彦博、戴胄一起处理国家政事。一次,他们六人与唐太宗一起进宴,唐太宗问王珪:“你识别能力很强,尤其擅长谈论和评价别人。从玄龄开始,你一个个给我评价一下,也可以自己估量你们中谁最贤德能干?”王珪回答说:“为国兢兢业业,干事果断精明,我比不上房玄龄。以指偏纠失为任,犯颜直谏,为皇上比不上尧、舜圣明而感到羞耻,我比不上魏徵。文武全才,既能带兵又能治国,文韬武略俱佳,我比不上李靖。奏章严密清楚,言行有理有据,规规矩矩,没有疏失,我比不上温彦博。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有条有理,万无一失,我比不上戴胄。可是对于弘扬正气,打击邪恶,疾恶如仇,比起各位,我还是有独到之处的啊!”唐太宗认为他说得很对,其他在座大臣也各抒己见,都认为他评价得恰如其分,十分准确。

03


成语应用

五代十国·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〇:“长男名石,出将入相,子孙两世及第,至今无间。”

现当代·萧乾·《美国散记》·二:“在大家屏息静气时,突然台上左右“出将入相”处,身穿各种军装(代表美国海陆空三军)的人员一男一女地鱼贯而入,排成一字形。”

当代·王小鹰·《丹青引》:“自忖在这圈内也算得上是出将入相的人物了,方才的种种懊丧怨恨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头碰着枕已是鼾声如雷。”

现代·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李林甫为了预防文臣的出将入相,影响他的地位,他怂恿玄宗以非汉族的武人为将。”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