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范成中医范成2025年05月18日 16:41四川 ![]() ![]() ![]() ![]() ![]() ![]() ![]() ![]() 舌本强(舌根僵硬)、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嗳气)。 舌本强(舌根僵硬):脾经连舌本,寒湿困脾则舌僵。 食则呕,胃脘痛:脾不运化,胃气上逆。 腹胀善噫(嗳气):气滞中焦,浊气上泛。 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排便排气后缓解):气机暂通。 是动则病,就是我们脾经短时间出现问题会出现什么问题,就是如上所说的那些。 体倦乏力、黄疸、股膝内侧肿厥、足大趾不用。 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脾虚气血生化不足,四肢失养。 溏瘕泄(腹泻或便秘):脾失健运,水谷不化。 黄疸,股膝内肿厥:湿浊下注,气血瘀阻。 是主所生病,就是脾经长期的不通,就会出现什么慢性问题,主要还是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长期的脾失健运就会出现如上所说的问题。 是动则病一般疏通经络就可以了,改善挺快的,扎上很快效如桴鼓,直接原络配穴就好了,脾经的原穴加上阳明经的络穴。 但是是主所生病的这些,就需要慢慢调整,脾经的原穴加上腧募配穴。 还需要把脉看看气血是出的来还是出不来。 筋经肌肉与功能 肌肉: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股薄肌、缝匠肌、腹内斜肌、肋间肌 功能:足内翻、膝关节屈曲及腹部的旋转 我们看筋经包含哪些肌肉,主要就是把这些肌肉给拉伸,强化,那这样你的脾的功能就会完善。 功能这块主要是为了诊断,如果一个人的足内翻,那他的脾功能肯定不好,膝关节屈曲不行,那也是脾功能有问题,腹部旋转功能出问题,那脾功能也不好。。 所以只要看到这些症状,那脾功能都不好,都会出现是主所生病的那些症状。 原穴:太白(足内侧缘,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胃痛,胃炎,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胃痉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饥不欲食,食而不化,消化不良,肠炎,腹胀,腹痛,肠鸣,呕吐,泄泻,痢疾,便秘,痔疾,脚气,体重节痛,水肿,肠痈,身重,骨节酸痛,胸胁胀满,热病无汗,手足厥冷,脚气红肿,膝胫酸痛,转筋,神经性呕吐,肠疝痛,肠出血,呃逆,痔漏,纳呆,胸胁胀痛,痿证,痔疮,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等。 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消化不良,腹胀,便秘,肠炎,痔疮; 运动系统疾病: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 太白穴为足太阴脾经原穴,原穴就是能治本经上的一切病,但根据脾经的特性,对于胃上的病,是因为脾经先生病导致的胃上病,基本上都是属于虚性病,急性的胃炎,胃痛效果一般不是那么好,首先要想到的就是下合穴、背俞穴、胃经的穴位。 或者选择脾经络穴。 络穴:公孙(第1跖骨基底部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胃痛,胃痉挛,胃脘痛,急性胃肠炎,慢性胃肠炎,胃溃疡,消化不良,呕吐,呃逆,噎膈,臌胀,饮食不化,肠鸣,肠痉挛,腹胀,腹痛,痢疾,泄泻,心烦失眠,水肿,发狂妄言,嗜卧,脚气,黄疸,眩晕,妇人血晕,胎衣不下,癫痫,疟疾,胁痛,疝气,脱肛,神经性呕吐,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肠风下血,胸闷,心痛,失眠,心烦,发狂,痛经,月经不调,带下,足痛,足肿,霍乱,肝炎,腹水,胃癌,子宫内膜炎,心肌炎,足跟痛等。 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痢疾,肝炎,腹水,胃癌,肠痉挛; 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 其它:心肌炎,胸膜炎,癫痫,足跟痛。 公孙穴是八脉交会穴,交冲脉。 也是脾经络穴。 所以公孙穴不仅治疗本经的病,还可以治疗阳明经的病,再加上八脉交会穴的特点,可以治疗妇科问题。一般来说也是针对虚证、寒证,对于实证热证还是需要从阳明经来治。 背俞穴: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呕吐,噎膈,胃痛,胸胁胀痛,黄疸水肿,不欲饮食,食不生肌,痃癖积聚,泄泻痢疾,痰疟寒热,四肢不收,虚劳,尿血,遗精,白浊,吐血,便血,喘息,腰背痛,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带下,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腹胀,水肿,背痛,纳呆,食不化。 现代又多用脾俞穴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肝脾大、贫血、慢性出血性疾病、肝炎、肠炎、神经衰弱、自细胞减少症、子宫下垂、荨麻疹、糖尿病等。 1.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胃炎,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 2.其它: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肾下垂,月经不调,糖尿病,肾炎,小儿夜盲,荨麻疹等。 募穴:章门(第11肋游离端下缘) 章门穴为脏会穴,统治五脏疾病,主治脾胃、肝肾等疾患: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胸胁满痛,背强腰痛,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黄疸,脾痈,腹痛,腹胀,泄泻,胁痛,痞块,小儿疳积,肠疝痛,胸胁痛,烦热气短,胸闷肢倦,腰脊酸痛,腰脊痛。 现代又多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肠疝痛、膀胱炎、肾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炎泄泻,肝炎黄疸,肝脾肿大,小儿疳积。 其他疾病:高血压,胸胁痛,腹膜炎,烦热气短,胸闷肢倦,腰脊酸痛。 腧募配穴,我们一定要明白腧募配穴的意义。 背俞穴起于督脉,是督脉的体现,也是阳化气的体现,当功能失调时,脾的节律失控,就会产生一系列功能问题。 募穴是气血出入的通道,当脾的气血受到影响,那就会出现人体免疫真空地段,也是阴成形的地方,所以扎募穴就是放松内脏筋膜,使脏腑的气血出入不受限制,也就不会出现阴成形的可怕局面。 所以学习经络,我们就要考虑经络功能,太阴为开,是我们形成物质的基础,所以我们那些体弱的,就要从脾经着手去治疗,还要了解每个穴位的功能,治疗才会有头绪,不然就是抓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