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何许人也? 这几天因为研读兰陵——研读兰陵绕不开荀子——而研读荀子,又绕不其祖上,因为各地都在争着做荀子的后代。 认祖归宗,其实是深藏在中华人民血脉里边的中华文化的基因,早在周天子年代就以夫为刚父为天等礼法制度,而将父系血脉的联系无限的扩大和固化,原本是为了增强一个家族、民族,国家的凝聚力、竞争力,后代要发愤图强以期光宗耀祖,而当下的认祖归宗则有某些蹭祖上流量的嫌疑! 关于荀况的出生地,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荀况是赵国人,这没有什么争议的。但是,战国末期,赵国的疆域纵横两千里,荀子的出生地到底在何处,却是直到今天仍然众说纷纭的话题。以致于荀子成为历史名人中极少见的只有“国籍”,没有“故籍”、“户籍”。 《元和姓纂》载“晋有荀林父生庚裔荀况”,而关于春秋时期荀氏的记载见于(桓王)十三年(公元前678年)“晋曲沃灭荀,以其地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左传》僖公九年《传》正有“荀息”亦称“荀叔”之文,所以原氏黯即为荀息,被封荀国故地以地为姓。 荀氏的传承为荀息生逝敖,逝敖生荀林父,荀林父曾为晋国中行将,故后裔别为中行氏,林父生荀庚,庚生荀偃,偃生荀吴,吴生荀寅。荀寅在与赵鞅的斗争失败后,中行氏族人为了避祸,又纷纷改回荀氏,这就是赵国荀氏的由来。 关于荀子的出生地,目前有三种说法: 山西新绛说: 新绛县,今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西周时期,武王封文王第十七子为郇侯辖今新绛地,后改郇为荀,为侯国。春秋时期,荀国为晋所灭,此地属晋。 公元前668年,晋献公迁都故绛(今新绛县北襄汾县晋城)。 公元前585年,晋景公迁都新田(今新绛县横桥乡一带)史称新绛。 今县城南3千米,曾建有虒祁宫,为晋国王室宫苑。今为东升庄。县西北泽掌镇有晋绛霄楼(灵公台)。史称“晋灵公不君,以弹丸击人。即此”。 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地属魏,称汾城,隶属河东郡。 荀子祖籍古荀国 ,现今新绛县北之席村,原称荀城,即古荀国之都城。 但因秦、赵、魏之间的战争,国境线犬牙交错,时有变化。绛州一带曾属赵国。临近的稷山县廉城,相传即赵国大将廉颇屯兵之地。故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荀子与孟子合写列传时,称荀子为赵国人。新绛城内龙兴寺发现《荀子故里》石匾额一块。当地至今流传着关于荀子的传说。 山西安泽说:安泽,隶属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省境西南部,临汾地区东北、太岳山东南麓。因其居霍山太岳山之阳,故又称之“岳阳”。 夏商之时,安泽属于冀州之域。周成王'桐叶封弟',叔虞建唐,后来,叔虞的儿子燮父把国都迁到晋水的岸边,改唐为晋(初期统辖范围主要在今山西省南部汾河、浍河流域)。 西周、春秋时,安泽属于晋国的管辖范围。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并且获得周天子的承认,各自独立建国。战国时,安泽先属韩国、后属赵国统辖。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最后灭掉关东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秦王朝,废封建,行郡县;安泽属于上党郡。 西汉时,在今安泽境内置氏县,这是安泽境内首次置县;北部地区归属毂远县(治沁源),都隶属于上党郡。 东汉时,改氏县为猗氏县;北部仍属毂远县(新莽时曾改'毂远'为'毂近',东汉又恢复旧名),依旧归属上党郡管辖。三国时,今安泽仍归猗氏县和毂远县管辖,隶属于魏国的上党郡。 学者研究确认了随着历史的演变到战国末期,唯安泽县先称伊氏后称猗氏,属韩国上党郡管辖。《潞州志》、《山西历史地名录》均有铁定的记载。《史记》云:“秦政上党,韩不能救,其守冯亭以上党降赵”。因此荀子故里,只可能是弃韩归赵后的位于山西南部的安泽。 在今安泽县修建有荀子文化园,园内荀子雕像底座8米,象征全县8万人民之深情,像高19.67米,寓县域面积1967平方公里之广义,托起荀子这位令故里人永世引以为骄的时代超人。据当地园林专家提供的信息说,如此高大的花岗岩雕像当数全国之最。 河北邯郸说:这种意见认为以上的两种意见都不可信。《史记》把荀子称“赵人”,而没有称“赵国人”。赵国在战国时期的疆域很大,包括河北、山西大部,还有内蒙、山东的一部分。司马迁是一位十分严谨的史学家,他既然不称荀子为“赵国人”,只称荀子为“赵人”,按照约定俗成的解释,“赵人”只可以解释为邯郸人。因为邯郸是赵国的首都,只有邯郸才可以称“赵”,其它的地方是不能够称“赵”。 荀子生地问题《史记》说的很明确,“荀卿,赵人也。”《史记》记载了很多将相和名人的出生地。有两种记载方法,一种是直接说他是哪国人,这某国之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某国的首都,比如说“孟轲,驺人也。”“驺”是驺国的国都,孟子是山东邹县人。等等。另一种是谈到这个国家的某某地。举例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史记》记载荀子说是“赵人”,“赵人”就是邯郸人。司马迁写《史记》时,原来意义上的赵国已不复存在,刘邦封自己与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赵王,其封地就是邯郸。此时山西的安泽仍然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山西的安泽,本来属于韩国,后归赵国。司马迁是严谨的史学家,在《孟轲、荀卿列传》中称荀子为赵人就是说他是邯郸人,他不可能再去考察安泽、中牟到底属于哪个国家。 荀子故里,应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并在很大程度上应是首都邯郸。荀子的祖上可能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卿族荀氏,但荀氏封地于战国时期并不属赵,因而指今山西南部的临猗、新绛或安泽几个地方为荀子生地都是没有根据的。 如今在邯郸建有荀子纪念馆,也是为了向今人证明:荀子,乃邯郸人也! 荀子出生在哪里有争议,荀子一生的活动大都在山东的稷下(今临淄)与兰陵(今兰陵镇),并且终老兰陵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刘向《孙卿书录》曰:“兰陵多善为学盖以孙卿也,长老至今称之曰兰陵人喜字为卿盖以法孙卿也。”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曰:“……春秋以后,角战英雄,六经泥蟠,百家飙骇。方是时也,韩魏力政,燕赵任权;五蠹六虱,严于秦令,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齐开庄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孟轲宾馆,荀卿宰邑,故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邹子以谈天飞誉,驺奭以雕龙驰响,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观其艳说,则笼罩雅颂,故知炜烨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也。爰至有汉,运接燔书,高祖尚武,戏儒简学。虽礼律草创,诗书未遑,然大风鸿鹄之歌,亦天纵之英作也……” 刘勰将兰陵和稷下相提并论,可见兰陵在思想文化上的重要性在其心中的地位。据有关史料,兰陵可谓是战国时代稷下之后的中国第二个学术中心。秦国虽然强大,但人民“严于秦令”,是不会有思想创造的,此与《荀子·强国》里荀子答秦相应侯范雎“入秦何见”之问时所说一致:“……虽然,则有其諰矣。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 齐政坏乱和齐力衰败后,当时中国的学术中心以荀子为纽带转移到了兰陵一带,即由今山东中部山地外围的东北处的稷下转移到了西南处的兰陵,兰陵地区遂成了最接近战国诸雄但又最少战乱的要地或要道。 西汉时兰陵多学多才,正与战国末期及秦朝时兰陵是思想文化中心或要地相关,西汉初年的政治、文化人才多从兰陵或兰陵附近所出,有史可查中国古代名人年表的专书,可以找出汉代三人,晋代一人,前五代二十八人,隋唐十三人,其中三十九个人姓萧,占百分之八十七。 兰陵的思想文化地位正如《文心雕龙·时序》首章所谓“时运交移, 质文代变”所致。 兰陵的存在,因屈原而起,盛在荀子,对当下的大部分人而言,兰陵则是因李白而名——兰陵美酒郁金香! 荀子,没有错过兰陵,但兰陵,似乎错失了荀子! 牛恒刚:2022年10月27日于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