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古镇位于浦东新区东北部,三面临水:西濒黄浦江,北为吴淞口,东北为长江口。2010年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有“万里长江口,千年高桥镇”之美誉。但说高桥古镇曾经是海岛,别说上海市区的人不知道,就连土生土长的高桥老人也大多没听说过。 高桥为啥先后成为七县各界 高桥镇在黄浦江东面,属于浦东地区,其历史应该和浦东其他地方一样。高桥地区的建置沿革从北宋开始直到清代晚期的千年之中,竟然与浦东其他地方截然不同,但与黄浦江西边的宝山和嘉定完全相同。 查阅20世纪80年代编纂的《高桥乡志》《高南乡志》《高东志》,才发现秘密就隐藏在高桥“界浜”(现在改名为高桥港)之中。“界浜”名称至少明代已出现在古籍中,顾名思义是两县分界之浜。1985年编纂《高东志·沿革》载:“根据旧志记载,本地区早在宋代裁起,以原老界浜为界,已属两县分治:界浜以南地区(现陈家墩、沈家弄大队)属嘉兴府华亭县;界浜以北地区……,属苏州府昆山县。”进一步查阅“历史沿革表”可知:其北岸北宋属于昆山县,南宋属于嘉定县,清代属于宝山县;其南岸唐宋属于华亭县,元代属于上海县,清代先后属于南汇县和川沙县(抚民厅)。 界浜东西横贯整个浦东北部,西通黄浦江,东达海塘。如今的高桥界浜宽仅二三十米,与浦东其他的河流没有什么区别。那么小小“界浜”何德何能能历时千年先后成为七个县的行政分界线呢? 都是海岛惹的祸 宋-元时期的上海地区地图 《上海旧政权建置志》有一张“宋-元时期的上海地区”地图,与1993年版《上海县志》及1997年版《上海市地图集》类同。一图抵百言,仔细琢磨此地图内容非常丰富,解读如下: 一、地图上现在的黄浦江还没形成,其前身“黄浦”和“上海浦”只是一条细线,表示当时河道并不开阔,而且是吴淞江南岸的支流。 二、吴淞江从西往东横贯整个上海市,从今青浦区古青龙镇开始分为东西两段:西段古称“松江”,地图上画的是一条细线,河道比较窄,其性质是“江”,水是淡的;东段河道开阔,古称“沪渎”,其性质是“海湾”,水是咸的。唐代皮日休诗曰:“全吴临巨溟,百里到沪渎。海物竞骈罗,水怪争渗漉。”说从苏州(全吴)出发,经过百里就进入沪渎海湾,看见水里都是叫不出名字的“海物”和“水怪”,说明是海水。 三、在吴淞江口与长江交汇处有个“高桥岛”,说明古代高桥是个海岛,类似现在的崇明岛、长兴岛。其地形、地貌与今完全不同,所以我们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研究高桥历史,方能得出正确结论。 四、开阔的吴淞江从“高桥岛”南面流过,在高桥东南的“南跄口”入海。据嘉庆《上海县志》卷一记载:“吴松江,唐时阔二十里,宋时阔九里,后渐减至五里、三里、一里。”吴淞江宽度由大逐渐变小,说明“高桥岛”正在向南逐步靠近浦东陆地;同时也说明,浦东段宽阔的吴淞江正在向高桥界浜过渡。 五、当代官修《上海通志》413页有:“唐天宝十载(751)置华亭县,……县境略当今上海市吴淞江故道(虬江-高桥港一线)以南地区,……北面以吴淞江(虬江-高桥港一线)与昆山县为界。”此话意思很明确:唐代时以吴淞江为界,南面属于华亭县,北面属于昆山县;吴淞江故道就是浦西的虬江加上浦东的高桥港(界浜),说明高桥界浜就是吴淞江故道。 六、原来唐宋时以吴淞江为界划分南北两县。从地图可见,“高桥岛”在吴淞江主航道北面,所以唐代时属于昆山县;南宋嘉定十年(1217)将昆山县东部划出成立嘉定县,高桥随之隶属嘉定县;清雍正年间又将嘉定县东部划出设置宝山县,高桥随之隶属宝山县。 七、从地图还可见,吴淞江南面,包括青浦区、上海老城厢以及浦东的高行镇、高东镇等,唐代时属于华亭县;二十九年(1292)后属于上海县;清代先后属于南汇县和川沙县(抚民厅)。 以上就是高桥古镇与浦东其他地区建置沿革千年不同的原因:原来都是海岛“惹的祸”。 官修《上海地名志》北宋前上海地区地图,其反映的内容和上图一样:唐宋时高桥是个海岛,远离浦东南面陆地;开阔的吴淞江从高桥岛南面流过;唐宋直至明清都以吴淞江为界划分行政区域,高桥因在吴淞江北面,所以千年以来行政区划一直归江北管辖。 其实界浜两岸,不仅县不同,且乡也不同:北岸宋代为临江乡,南岸宋代为高昌乡。直到1927年上海设立特别市,高桥地区第一次跨越界浜跻身“上海”,成为“上海特别市高桥区”。 高桥界浜就是吴淞江故道 对照《上海旧政权建置志》“明代时期的上海地区”地图可见:第一,原来吴淞江主航道在高桥岛南面向东入海,现在改成从高桥西北面吴淞口入海。第二,原来“高桥岛”南面离浦东陆地很远,现在已经连成一片。第三,原来“高桥岛”南面的吴淞江故道很阔,现在成了窄窄的一条细线(界浜)。从两个地图的变化比较也可看出:高桥界浜的前身是吴淞江故道。第四,“高桥岛”因在江北,所以隶属于嘉定县。吴淞江南面的高行镇唐宋时属于华亭县,元代属于上海县,清代时又先后属于南汇县和川沙县。对照一下现在出版的《高桥镇志》和《高行镇志》“建置沿革”立见分晓。 关于高桥界浜曾经是吴淞江故道,除了以上地图以及行政分界可以证明外,还有其他资料可证明。如高桥地区最早的地方志是清代《江东志》,里面多次提到了吴淞江。如明代著名军事家孙元化之子孙和鼎(高桥镇人)文高桥:“而余乡南北一带不异江湖,盖南则吴淞江。”说高桥南面是吴淞江,显然就是指现在的界浜。另有与纪晓岚一起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的陆锡熊(曹路镇人)文:“所居曰高桥里,当吴淞江入海道。”当代专家,如曾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的满志敏教授撰文说:“这条分割宝山和川沙两县的界河(界浜),前身就是吴淞江。”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资深研究员薛理勇撰文说:“这条界浜当然就是上海县与宝山县的界河,……而它就是吴淞江在浦东的故道。”这些古代当地名人和当代上海史专家的观点,与我完全一致:界浜就是吴淞江故道。 2012年我在《浦东文史》发表《高桥界浜就是吴淞江故道》,说界浜是几个县的分界之浜,想不到引起许多争论。有些人说在高桥生活了七八十年,从来没听说过此事,批评我不学无术、伪造历史。我百般解释,甚至将史料制成幻灯片讲解,无奈其先入为主根本不信。 高桥不乏有识之士,如20世纪30年代就已跻身诗词名家的沈轶刘《高桥竹枝词》曰:“双井碑残迹未陈,古高桥址至今存。…… 六邑迁流史可探,纷纷割隶似春蚕。”后两句是说,高桥界浜两岸六个县的变迁历史有迹可探,县境分割像春蚕食叶越来越小。人生即使百岁,但对历史长河而言则是一瞬,沧海变桑田我们未必亲历,没听说过的未必不是历史。对很多人来说,历史往往就是那些没听说过的事。 高桥古镇鸟瞰(摄于201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