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大家之一…… 龚 贤(1619-1689) 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入清隐居不出,他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为金陵八家之首。工诗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体。书法为画名所掩,作品多兴致所至,用笔变化丰富,气势夺人。著有《香草堂集》。 龚贤是位既注重传统笔墨又注重师法造化的山水画家。其创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为基础,以宋初北方画派的笔墨为主体,参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吴镇及沈周等人的笔风墨韵,同时结合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受,形成了浑朴中见秀逸的积墨法,不同于清初以王时敏为首的“四王”所倡导的笔笔有古意的创作格法。作品多写金陵山水,长于用墨。 龚贤喜用老辣朴拙的笔触,沉着稳重,秃笔与尖笔兼用。秃笔,取之圆润苍劲,勾屋,皴擦,画树和点苔苍老有力。龚贤用笔在主张“欲秀而老”,秀而老就是准确、简练而流畅有变化。 ![]() 龚贤书画皆擅长,他在绘画中强调用墨,注意明暗层次,讲究虚实对比,景色富有深远、光照感。在书法中他也同样注重用墨的浓淡和布白的虚实。此幅作品墨色浓重,又时出飞白;笔法纵放,又时见粗细变化;结体浑厚,又正欹相依。字距紧密,行间宽裕,疏密、虚实得宜。其变化多端的笔法、结构源自米芾,而墨丰笔健、疏密相生的艺术追求又体现了自家的风貌。 ![]() 龚贤《行草书七律诗》 123.3×54.2cm 尺寸:123.3×54.2cm 作品材质:水墨纸本 正文: 十载交游一日同,求君当在古人中。怜才不使谮才至,避俗常留耳目空。酒熟招呼飞折简,诗成乞取问客童。相期岁晚仍携手,白发皤皤二老翁。赠尔世为中邻词翁。鹿城龚贤。 钤印:下钤“龚贤之印”、“半千”印2方。鉴藏印钤“承素堂书画记”、“邦怀珍藏”印2方。 作品来源:故宫博物院藏 ![]() 清代 龚 贤《七律诗轴》 ![]() ![]() 不使谮才至,避俗常留耳目空。酒 ![]() ![]() ![]() ![]() ![]() …… 编辑 ▏赵砚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