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阳气就像咱身体的发动机,一旦火苗灭了,人就跟没电似的。可偏偏很多人一听“补阳”俩字就皱眉头:怕上火、怕长痘、怕躁热,怕补得不对反伤身! 今天咱就来聊聊一个“最省事儿的补阳方”——不上火、不生邪、不费力,还能悄悄帮你把阳气补起来的秘密武器。 中医老话讲:“阳虚则寒,阳盛则热。”关键在个“中和”二字。补阳,不是往火里添柴,而是顺势而为,扶正祛邪,让身体自己生出阳气来。 ![]() 阳气到底是个啥?不给你整玄的,就说人话!咱们老百姓讲“精气神”,阳气就是那个“神”和“气”的底子。有阳气,人就精神、暖和、有力气,手脚不冰凉,早上醒得快,晚上睡得香;阳气不足,整个人就蔫吧了,像没打气的皮球。 中医讲“阳主外”,主推动。老中医常说一句话:“阳气一脱,命就不保。”是不是感觉这玩意儿挺重要? 可问题来了:为啥补阳这么难? 很多人一说补阳,就想起鹿茸、肉桂、附子这些“猛将型”补品,吃完确实燥热扑面而来,一不小心就上火,舌头烂、牙龈肿、睡不着。补阳也分路数,有“猛补型”,也有“温润型”。 ![]() 今天要说的,就是那种润物细无声,悄悄把阳气补上去的温补法子! 补阳不等于猛灌热火锅,我们得顺势而为!你看东北大汉冬天喝点白酒、吃点炖菜,那是因为气温低,人体阳气随之潜藏,得“引火归元”;而南方湿热地带的人,要是也这么吃,非但补不成,反而内热生痰,脸上长包包。 补阳这事儿,还真不能“一方水土一方补”,得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时而补。 比如: 北方人秋冬适合用温热药材如干姜、肉桂、附子; 南方人更宜用温中带润的药材如黄精、枸杞、山药; ![]() 年纪大的、有慢性病的、阳虚体质的人,更适合“慢补”“细补”。 补阳不是冲刺赛,是马拉松;不是点火,是养炉。 最省事的补阳法子,到底是啥?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它不是秘方,而是一个几乎人人用得起、日日可服、百搭百应的中药方子——黄精炖山药枸杞汤。 是不是听着就不像“猛药”,反而像家常小菜?对!咱们要的就是这种润中带补、温而不燥、食药同源的“平民补阳方”。 组成如下:黄精:中医称其“补中益气,养阴润肺”,却又有“助阳不燥”的妙处。古人称其“久服轻身不老”,现代研究发现它能调节免疫、抗氧化,是补气养阴的佳品。 ![]() 山药:健脾益肺、补肾固精,尤其适合脾虚肾虚之人。脾为后天之本,脾健则气生,气生则阳旺。 枸杞子:补肝肾、益精明目。现代研究也发现它含有丰富的多糖和抗氧化物质,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 这个方子,吃起来像喝汤,补起来像灌阳,润而不腻,补而不燥,特别适合中老年人、久坐少动者、体寒怕冷者。 为什么这个方子“补而不燥”?道理在哪?这得从中医的“阴阳互根”理论说起。阳气的生发,离不开阴液的滋养。粗暴地补阳,就像把锅烧干了还猛加火,最后只会烧穿锅底。 而黄精、山药、枸杞恰恰兼具“益阴”之功,它们不像附子那般猛,也不像人参那样贵,而是在润中生阳,温中求补。 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这三味药材都有助于增强线粒体功能、调节内分泌、辅助肝肾功能,是典型的“温而不燥”的补阳法宝。 我治过的“阳虚典型患者”,都离不开这方子!
我给他开了这个“黄精山药枸杞汤”,一周三次,炖鸡也行、煲汤更佳。吃了两个月,精神头足了,夜尿少了,人也开朗了不少。张大爷说:“这汤真是润得不声不响,阳气就上来了!” ![]() 这类例子还有不少,特别是那些“虚不受补”的人,吃这个方子刚刚好。 不同地区怎么吃这个方子?北方干冷:可加一点干姜、桂圆肉,增强温阳效果; 南方湿热:适当加点陈皮、茯苓,健脾祛湿; 高原寒冷地带:可以加点羊肉或者鸡肉一起炖,既补气又补血; 江南水乡:建议清炖,尽量少油,保持清润。 因地制宜、因人而调,才是中医活法! 为什么说这是“最省事儿”的补阳法?它材料易得,做法简单,就是炖汤、煮粥、泡水都行; 生活中最好的补药,其实就是顺应自然、因人而食、温润如玉。 老百姓也能懂的补阳逻辑:别急着烧火,先把炉子修好!很多人以为补阳就是往里“加料”,其实更重要的是“生阳之源”。中医讲“脾为生阳之本”,脾虚了,再多的补药也难吸收。 ![]() 黄精补中而不腻,山药健脾而不燥,枸杞养肝而不热,三者合一,像是在身体里修了个温暖的炉子,阳气自然升起。 小结几条“偷着补阳”的秘诀,记住了你也能当老中医!饭吃七分饱,阳气不乱跑; 早睡觉、懒泡澡,阳气守得牢; 晨起晒背半小时,阳气全身跑; 黄精山药枸杞汤,一周三次少不了。 这是老中医几十年经验的总结,不是书上抄来的,是一个个病人、一锅锅汤里熬出来的道理。 最后的叮嘱:阳气虽好,补得不当反伤身!千万不要听风就是雨,乱吃猛药。不妨就从这一碗“黄精炖山药枸杞汤”开始,慢慢调理,日久见功。这方子就像老朋友,温柔不张扬,却能默默陪你变得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