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湿热“三大克星”:温胆汤、三仁汤、连朴饮,临床怎么选?

 东山威夷 2025-05-19

五月中旬以来,潮热天气增多,湿热症状增加。湿热是让很多人痛恨又无可奈何的问题,浑身不舒服,对生活带来较大困扰。

湿热从病位区分,主要有4种:肝胆湿热、脾胃湿热、大肠湿热、膀胱湿热

4种湿热里,哪一种居于主要和关键地位?答案是“脾胃湿热”。

脾是后天之本,居于中焦调度,与胃互表,主运化升清,湿热袭脾胃,致功能失调,或脾胃内生湿热,水谷反成湿滞,久则湿热胶结,湿热蕴结脾胃,脾失健运,胃失纳降,进而引起全身湿热的病理变化。湿+热内蕴脾胃,临床辨证有“四征、四难、四像、四病”等主要认识。

四征——脾胃湿热常见和独有的:

1、午后身体发热,胸闷像有口气吐不出,又困乏又懒动。

2、头重如裹,特别爱出汗,汗液像油一样发黏。

3、脸上容易长痘长斑,口臭难闻,舌头莫名僵直麻木。

4、口渴不思饮,体内湿重,即使热气熏蒸也不想喝水。

四难——脾胃湿热辨病调理困境:

1、升降失司,脾清阳不升,胃浊阴不降,气血生化和水谷运转无源、无序,壅滞生病。

2、中焦困阻,湿留气滞,湿阻、食积、气滞、痰结、火郁等扎堆出现,中焦实滞。

3、湿困热壅,脾病多湿,胃病多热,气机失降,湿热夹杂,增加了辨证难度。

4、病势缠绵,湿与热胶结之后,湿气热气黏在一起,很难清理,增加了调理成本。

四象——脾胃湿热临床辨证常见的征候:

1、舌红苔黄,舌头红,舌面有横纹,且有一层黄腻的舌苔。

2、嘴巴苦,起床后感觉嘴里发苦,黏乎乎的感觉,刷牙也没好转。

3、大便黏腻,上厕所大便黏马桶,总是冲不干净。

4、胃口下降,吃一点就觉得饱了,有恶心想吐的感受。

四病——脾胃湿热夹杂传导引起的常见病症:

1、湿阻中焦,影响运化,吃不进去,吃下去也不好消化,进食后食物向上反。

2、里急后重,影响大肠,使肠道传化糟粕能力不足,拉肚子和肛门坠胀并存。

3、湿浊渗下,湿性重浊向下,裹住热注入下焦,引起瘙痒、白带过多等问题。

4、水湿停聚,全身陆续出现多处水肿,这是湿热到处跑的杰作,久会成大病。

围绕脾胃湿热这个主要矛盾,中医针对“四征、四难、四象、四病”,用不同治法,比如对付湿、热两邪,一定是先化解湿浊,热邪没有附着,后面就好办了,形成化湿、燥湿、渗湿、胜湿等除湿之法。

所以,出现了化湿多种治法:芳香化湿有藿香、白蔻仁等;苦寒燥湿有黄连、黄芩等;利水渗湿有茯苓、泽泻等;走窜胜湿有防风、羌活等。

但治湿热用单个药材是远远不够的,要打“组合拳”,尤其是中焦脾胃湿热,要除湿、散热,要健脾、醒脾,更要顾护胃气。

中医应对脾胃湿热的药方有很多,有平胃散——直捣黄龙、五苓散——逐水除湿热、六一散——清暑热利湿、葛根芩连汤——解表清热、四妙丸——健脾清热利湿,等等。

有三个药方是有名的脾胃湿热“克星”,如同3把“钥匙”,捅开化湿逐邪的锁孔,打开导热外散的大门,它们是温胆汤、三仁汤、连朴饮。

这3把治脾胃湿热的“钥匙”,各有什么特色?异同点是什么?临床该如何选用?

脾胃湿热“三大克星”:温胆汤、三仁汤、连朴饮,临床怎么选?

一、温胆汤

该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后来化裁收录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中医“临床十大名方”之一,最初是治胆寒引起虚烦不得眠,但被后世开发出大量用途,临床使用范围很广。

温胆汤由8味药组成

君药是半夏、竹茹,组成化痰湿药对,还可醒脾和胃,除烦止呕。

臣药是枳实、陈皮,理气、健脾、下气、消痞,调畅气机。

佐药是茯苓、升降,渗湿利水,温中健脾,还可制竹茹之寒,增半夏和胃之力。

使药是大枣、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和中。

温胆汤除脾胃湿热,是先除湿后化热,组方化湿不助热,畅通中焦,共分三步:一是燥湿和渗湿同用,化痰浊和水湿,抓主要矛盾,且可拔除痰根;二是水湿得控,清热降逆,用寒凉的竹茹,清脏腑郁热,枳实引导竹茹走窜;三是调畅气机,疏肝气通胆气,利胆间接促脾胃运化。

二、三仁汤

该方出自《温病条辨》,是温病著名方剂,由于开创了三焦分消的治法治则,对后世治疗湿热提供了重要思路,是湿热经典名方,治湿热必定绕不开此方。

三仁汤由8味药组成

君药是杏仁、白蔻仁、薏苡仁,既体现了“三仁”的组合特色,又体现清肺(杏仁)、健脾(白蔻仁)、渗下(薏苡仁)的特点。

臣药是半夏、厚朴,燥湿化痰、行气除痞的著名药对,助三仁祛湿,湿除热消。

脾胃湿热“三大克星”:温胆汤、三仁汤、连朴饮,临床怎么选?

佐药是滑石、通草、竹叶,清热利湿渗下,湿浊从小便排出,热象缓解。

使药是竹叶(兼),轻清调和,引药入三焦。

三仁汤的“三焦分消”清除湿热,上焦靠杏仁主打,开肺金调水道,中焦用白蔻仁、半夏、厚朴,芳香化湿、健脾燥湿,加快恢复脾胃运化,下焦用薏苡仁、通草、滑石清热利湿。三路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尤其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邪弥漫,气机壅滞之时,对湿重于热的证型见效更快。

三、连朴饮

该方出自《霍乱论》,在治湿热方剂里名气一般,但功能十分强大,全方7味药组成

君药是黄连、厚朴,燥湿、化湿、清热、行气。

脾胃湿热“三大克星”:温胆汤、三仁汤、连朴饮,临床怎么选?

臣药是石菖蒲、半夏,芳香化浊、醒脾和胃。

佐药是豆豉、栀子,泻热、除痞。

使药是芦根,防苦寒燥湿伤阴。

连朴饮对标的是中焦脾胃,以清热药为主,用辛开苦降之法,理气化浊,同时生津护胃,适用于湿热中阻、脾胃升降失司、郁热化火。

温胆汤、三仁汤、连朴饮,同为脾胃湿热方剂,它们有何异同?

相同点:均可针对主要湿热病位——脾胃,以清热利湿为主要治法,都含有大量燥湿、利湿、理气药,如半夏、茯苓、芦根、陈皮等,而且阴虚津亏和脾胃虚寒的情形不适用。

不同点主要有5个

1、方剂特色:温胆汤是“通才”,不同的加减化裁治不同病症,三仁汤是“奇才”,创立了全新治法,连朴饮是“专才”,靶点就是脾胃中焦,需要辨证准确才见效。

2、偏重不同:温胆汤更适用于脾胃湿热并重之时,三仁汤是湿重于热,连朴饮是热重于湿。

3、兼证不同:三仁汤三焦分消,湿热证都有作用,温胆汤侧重化痰,连朴饮可止呕降逆。

4、祛湿热途径不同:温胆汤化痰和胃、热气自降,三仁汤宣畅气机,散热邪,连朴饮边祛湿边散热。

5、方剂来源不同:温胆汤是内科杂病良方,三仁汤是温病名方,连朴饮更多体现的是伤寒的思路。

总之,治脾胃湿热,温胆汤、三仁汤、连朴饮有不同的应用路径、主治思路,都是建立在准确辨证基础上,要遵医嘱服用,不可乱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