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业生,准备好all in艺考行业了吗?

 广院孺子牛 2025-05-19 发布于浙江

三月收工之后,又是很长一段时间的沉寂。先是每年固定的annual travel,再是身体接连的一些小恙。等缓过来神时,已到现在这个光景。

今天想聊的话题和前两天看到的一段话有关。有网友在新闻app里提问:80后现状如何,生活、职场都顺利吗?

作为标准80后,其中有一个回答让我感慨良多。Ta写道:过去15到20年,如果是刚好从业于房地产、教培、IT等等顺应时代大潮的80后,现在有很大可能处于躺平或半躺平的状态。

我觉得这里用到的“躺平”和财富自由倒是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显然我就没能实现,~笑~),更像是在描述一种心态:时代弄潮儿曾经的激流勇进,与亲历行业收缩甚至是崩塌后的自己和解、重新定位、再出发。

过去十来年,我们见证了艺考培训的荣辱兴衰。既有爆发时的野蛮生长遍地开花,自然也有近些年艺考招生改革风潮下的大浪淘沙适者生存。那么,后来者究竟还有没有必要继续投身艺考教师这个职业,这个论题在毕业生数量高企的时下,凸显出了讨论的价值。

我很少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己。一方面,“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我认同并努力践行的人生格言;另外,作为有着极强市场化属性的职业,课堂效果好、学生认可、能出成绩、团队配合度高是在这行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能做到这些,其实教师的人生故事也好心路历程也罢,并没多少人关心。

于是,我似乎也习惯了在每年开学第一课的超迷你版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xxx,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本硕,教艺考十来年了,欢迎大家来到这个小课堂。

看似平淡的底色之下,是早年外企工作所被深刻烙印的“无反馈、不培训”——一场培训的成功,学员反馈与知识宣导同样重要,没有反馈的学习是必然失败的;是在英国留学期间,对小组化教学在跨文化议题中合作与竞争的全新理解;也是读博时,在移动传播颠覆世界的语境里,对Z世代“注意力黄金八分钟”的自我约束——八分钟,是未成年人课堂注意力的保持极限。

而这些,辅以学习经历,和十来年的课堂经验积累,汇总成为了我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那么,亲爱的大学毕业生读者们,在踌躇之余,你们是否能精准描摹这个行业的现状与未来?你们会怎样定义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呢?

我们能够清晰看到,精英化、网红化正在全新刻画艺考培训行业。与之叠加的,是人们预测的大学入学和毕业生人数仍有十年左右时间见顶,之后,是断崖式下降。这十年,将完整覆盖一个职场新人的三期职业规划(短:2-3年、中:3-5年、长:5-8年)。因此,入职面试时,你究竟会说“我与艺考共成长”会说“干一行爱一行”,还是以上皆否,这只是你谋生的手段?但不管答案几何,都请在真正迈出这步前,(结合你即将从事的职业即将进入的工作环境)对自己可以预见的未来有所规划。

最后一点篇幅留给AI。

这个事物正以超高速迭代发展。我们完全有信心在十年内,不,甚至是五年内,AI主播的新闻播读能力将能胜任绝大部分的常见稿件。传媒行业对非复合型新闻播音人才的需求会显著降低。堪称艺考风向标的中传播音专业三试改革,已然释放出了强烈信号:具备自由说话能力之人——善思者、善言者被前所未有地推到台前,“说话”的时代已经到来。

换个角度来看,这不恰恰就是传媒人在AI危机下重新铸就职业防火墙的自救之举,抢占先头,做电脑程序所不能为。只不过高校通过艺考把这份危机感更加前置了。

教书以来,我深知有不少学生是因朗诵和新闻播音与这个专业结缘,但临近毕业的此刻,也请大家再次回到现实,冷静评估艺考行业新变化下你的优劣势,把吃饱饭和图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水平线上,投下步入职场的重要第一票。

不过,即使将来某天突然觉得自己当初走错了or错过了也无妨,就像余华说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好好活着,就是生而为人最大的胜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