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滩精灵 · 第15篇 | 每一只鸟,都是海风送来的故事 | 本期主角:潜水捕渔的黑羽猎手——鸬鹚

 微风过堂全球行 2025-05-19 发布于澳大利亚

水滴石穿
非一日之功


来自世界各地的鸟类纷纷飞临海岸、海湾和河口,不过它们可不是为了度假或晒太阳。与人类不同,海鸟来到这里,是为了生存。对它们来说,海岸线不仅是短暂停留的歇脚地,更是筑巢育雏、觅食补给的关键栖息地。

其中一些鸟类只是季节性地造访海边,像过客一样追随潮汐与气候的脚步;而另一些则长期驻扎,把海边当成了。你会看到身形娇小的滨鹬在浪花边快速奔跑,也会看到体型健壮的海鸥在空中盘旋巡逻——每一只都在这片充满生命的区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海岸地带生态丰富,是许多生命交汇共存的场所。有水、有风、有阳光,就有生机勃勃的鸟影掠过天际。所以下次当你一边躺在沙滩上,一边喝着饮料放松时,别忘了环顾四周——你可能会发现这些超酷、独特的沙滩鸟嘉宾,它们正悄悄地与你共享这一片阳光与海风。


1|“黑身长喙”的水上猎手
鸬鹚,是一种在水边几乎无人不识的鸟儿。它们身体中等偏大,黑羽有光泽,嘴巴细长弯曲,末端呈钩状,像是专为捕鱼设计的“鱼钩”。再加上一双结实的蹼足与强健的翅膀,使它们不仅善于飞行,更是潜水高手。每次看到鸬鹚从水中一跃而起,嘴里叼着一尾活蹦乱跳的鱼,都会让人惊叹它们的捕猎本领。

2|羽毛“不防水”,潜水更灵活
有趣的是,与许多水鸟不同,鸬鹚的羽毛并不完全防水。这听上去像是缺点,实际上却是它们在水中迅速潜行的关键——羽毛吸水后减少浮力,让它们更容易潜入水下游动。每次捕鱼后,鸬鹚往往会张开翅膀站在岩石或树枝上“晾羽毛”,这成了它们最具代表性的姿态。

3|四十种亲戚,遍布全球
鸬鹚家族庞大,全球共有约40个已知物种,几乎遍布所有大洲与海岸。从新西兰的Spotted Shag 斑鸬鹚,到非洲、亚洲、美洲的各类鸬鹚,它们适应了从海边礁石到淡水湖泊、红树林甚至城市港湾等各种水域生态环境。每一个品种都有其独特之处,比如有的面部皮肤色彩鲜艳,有的羽毛带有斑点,有的叫声低沉沙哑,仿佛海浪中的低语。

4|“水下追击手”如何捕食?
鸬鹚的捕食方式堪称高难度的“水下追击战”。它们靠敏锐的视觉在水中锁定目标后,全身迅速前冲,有时甚至能潜水30秒以上。它们会利用蹼足划水推进,也会巧妙地改变身体角度,以最快速度追逐小鱼。被叼住的鱼会被翻转方向,头朝下吞入,防止鱼刺卡喉。这种精准与效率,正是它们得以广泛繁衍的重要原因。

5|“集体渔夫”:合作也是策略
在某些地区,鸬鹚还展现了令人称奇的合作行为——成群结队潜水捕鱼,或与人类共同渔猎。例如在中国的桂林地区,渔民利用绳子轻绑鸬鹚的脖子,使其捕鱼后无法吞下猎物,再取出鱼作为收获,这种“鸬鹚捕鱼”的传统已有千年历史。这种人鸟合作的智慧传承,不仅体现了鸬鹚的可训练性,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曾经的默契。

6|从海岸到内陆,它们都能安家
鸬鹚对栖息环境适应力极强。它们可以栖居于海边礁岩、咸水泻湖,也能在内陆湖泊、河流、水库生活。有的鸬鹚喜欢栖息在高高的枯树枝头,有的则筑巢于芦苇丛、灌木中。它们往往集群生活,尤其在繁殖期,会形成密密麻麻的“鸬鹚村”。这些繁殖群中常有几百甚至上千只鸬鹚,叫声、羽毛拍打声交织成热闹的“鸟市”。

7|育雏过程充满温情
鸬鹚的育雏过程充满合作与耐心。它们一般产下3-5枚蛋,孵化期约3-4周,由亲鸟轮流孵蛋并保护巢穴。雏鸟孵化后张着大嘴索食,亲鸟会将消化过的鱼反哺给它们。小鸬鹚初生时绒羽稀疏,需要亲鸟持续为它们保暖、喂食,等到羽毛渐丰,便开始练习飞翔与潜水。一家子鸬鹚在湖边嬉戏、飞扑、学鱼,是生态中温馨的画面。

8|城市与鸬鹚:新旧共存
随着城市扩展,一些鸬鹚也逐渐适应了人类环境。在澳洲、日本等国家,它们时常出现在码头、公园湖泊甚至市中心的人工水道中,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城市水鸟”。不过,这种“新邻居”也引发争议:部分渔业人士认为它们与人类“抢鱼”,影响养殖业;但鸟类学者则强调,它们是环境健康的重要指示器,应加强保护与平衡。

9|形象常遭误解,实则生态守护者
鸬鹚在一些文化中曾被误解为“邪鸟”,因其黑羽与锐利的眼神让人望而生畏。但实际上,它们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控制鱼类数量、清理弱小病鱼,维护水体健康。在不少国家,它们已被列为保护鸟类。人们逐渐意识到,尊重鸬鹚的生存空间,也是在为整个生态系统留下余地。

10|水光中滑翔的精灵
当你站在海岸或湖畔,看见一只鸬鹚低空掠过水面,身姿修长、羽翼有力,像一支黑色的箭矢滑向远方,那一刻,不禁会为自然的巧妙与美丽所动容。鸬鹚不是最鲜艳的鸟,却是最踏实的渔夫;它们不是最动听的歌者,却是水域间最勤劳的身影。或许,它们带来的,不只是渔猎的本能,还有与水共生的哲学。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