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在古代的儒学科举教育下,孔庙并不单纯是供奉孔子的庙,而成为地方教育之所,是地方文脉最重要的场所,所以,古代很多地方按孔庙建筑规范建设起来的建筑,也有很多种叫法,如学宫,簧宫,簧学庙,文庙等等(为叙写方便,本文用文庙指代)。 一般来说,在古代,以县,州,府这样行政等级的城市,在建设城池时,都会有一些必要,必须要建设的场所,可以说是建城的规范,如衙门,城隍庙,文庙,武庙,等等,而县以下的行政之地,则没有这些建筑的。 但现在查看广西现在规模还可以的文庙建筑中,有一座修仁文庙,位于桂林的荔浦市修仁镇,那现在一个镇级的行政地方,怎么会有一座文庙呢? 这就是故事了。 在古代,修仁并不是一个镇,而是一个县。修仁县的建制,始于唐长庆三年(823年),中间经历过几次撤县为镇的沉浮,最后于1951年,真正的撤县为镇,成为了荔浦的一个镇。 所以,在今天修仁镇有着文庙建筑,文庙故事流传,那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当然了,现在看到的修仁文庙,是2017年在当地各界的呼吁,支持与努下,历4年多建设,在原来的基础上,以现代建筑理念,重建起来的仿古建筑,但真正要说修仁文庙的人文历史,那也是很深厚的,查查历史沿革,可就得上溯好几百年了。 修仁文庙的历史,真正始于何时,这不好定论,只知道地方史籍里有句话:“修仁县学旧在县东关外,成化间筑”,所以,现在很多人认为,修仁文庙的历史就始于明成化间(1465年~1687年),没办法,再早的记载已经找不出来了。 先不说修仁文庙的历史真正始于何时,就说为何“成化间筑于城东关外”。 明代时,广西境内“瑶乱”不断,即史籍中记载的“大藤峡,古田,八寨”瑶乱,按现在的习惯,一般称之为明代广西瑶民起义。 在明景泰间(1449年~1457年),影响最大的是大藤峡的侯大苟起义(也称侯大狗),当时他的势力一度控制,占据了荔浦,修仁一带,到成化元年,大明朝廷以韩雍为都御史,合十六余万人分五路征伐大藤峡,在此地“破修仁,追立山”,俘虏瑶民义军一千二百余人,斩首七百余。 修仁县被大明官府收复,在重建地方的时候,也就在城东关外建起修仁文庙,以兴地方文脉,这就是修仁文庙历史“始于成化间”的说法由来了。 不过,此后二百年间,出于种种原因,修仁文庙经历了几次搬迁,先迁城内偏东,后又迁到城南门外,直到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又迁“城南郭外”,并正式建了一座大成殿。 不过,随后的清朝取代明朝的引发的兵火,修仁文庙被毁了,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修仁县署任知县高际运重新迁于城内复建修仁文庙,这也是清代广西境内比较早得到重建的文庙。 并且在康熙八年(1669年),十一年(1672年)得到了两任知县的重视,修仁文庙得到了按文庙规范的正式的扩建,并初具成形。但是,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二月,广西将军孙延龄叛清,引发了地方动荡,由此,清代第一代修仁文庙才修没几天,就毁于战火。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朝平定吴三桂,孙延龄之后,署任知县王用诹及署任训导莫显璋重建设文庙,此后,经后来数任知县的关怀下,文庙建设更趋完善,成为一座规制完善的县级文庙。 但到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时任知县汪元均却把文庙再度迁到南门外一个叫“达帽”的地方,汪元均为何要把已经规模成型的文庙往城外搬,历史中没有记载,但结合汪元均在修仁县留下的记载来看,他是一位十分“向学”的知县,他知识渊博,经常到义学书院给学子讲经读史,他在修仁六年,“士子多所成就”,他之所以要搬迁文庙,估计也是受到风水之学说,“达帽”之地,有进仕之官途的意思。 可没过二十年,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一位任职短暂的知县,黄大鹏,不知出于何因,再把文庙建于北门之外。 由此,修仁文庙再次发展,渐渐修成“美富甲于平乐府各邑”的一座县级文庙,县学。 据当地文史记载,在光绪八年(1882年),修仁县遭受到一次地震,很多建筑都倒塌了,后来当地再度重建文庙。直到近代,因为时代环境的特殊性,修仁文庙再度受破坏,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被其他单位占用,并改作他用。 据猜测,2017年重建施工时,在原址挖出的各种文庙建筑石构件,多是光绪年重建所用石料,在新施工时,人们也把一些石构件重新利用起来,安装回原位,使得这些石构件重现旧日模样。 如今,各地大力弘扬,挖掘本地人文历史,一座旧规制重建的文庙才得以得以在修仁县重现,成为荔浦市的一处人文景点,一处重要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场所之一。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