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三句看似独立,实则浑然一体,堪称儒家思想之精髓概括。若能彻悟这三句话,整部《论语》的深意便豁然通透。 “学而时习之”中的“学”,其主体指的是“君子”。在儒家思想中,“君子学”是指那些君子有志成为“君”,进而成为“圣人”的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如何成为“君子”,而是指只有“君子”方有资格和能力去“学”——学习如何洞察世间真理,明确人生方向,最终领悟“圣人”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学”在这里并非闭门造车、盲目摸索,而是要有所依循、有所“效法”。这个“效法”的对象,自然是“圣人”。通过“对照”“圣人”之言行,我们得以不断提升自我,最终成为“圣人”。然而,这种“学”与“效”必须紧密结合现实,因为脱离了现实,“校对”便失去了意义,“学”也成了无本之木。而现实中的“学”,必然是群体性的、社会性的。因此,“学”的完整意义在于:君子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之道”,并在现实社会中不断“校对”。唯有如此,方能勉强称得上真正的“学”。 “习”字。在甲骨文中,是指鸟儿在晴朗之日试飞翱翔,充满生机与活力。君子之“习”,就是顺应天地的正气,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遨游。然而,后世对“习”的解释多局限于不断、反复地练习、温习、复习等层面。实际上,“学”而“习”之,就是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并在现实社会中不断“校对”,从而能够顺应天地的正气而自由遨游,成就“圣人之道”。 “学而时习之”中的“时”,指的是天时。君子依“天时”而学,不断校正自我,践行“圣人之道”。这种主动与天时相契合之举,正是君子成就“圣人之道”的体现。综上所述,“学而时习之”不仅是“君子学”,更是对儒家思想精髓的概括。它告诉我们:君子依“天时”而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并在现实社会中不断“校对”,从而得以乘天地之正气而遨游。这岂不令人心生欣喜,倍感愉悦乎? 白话译文:君子依“天时”而学,不断校正自我,践行“圣人之道”。这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心情愉悦的事情吗? 当你要学《论语》,你首要明白的是,你最终要通 过《论语》而成为“君”,成为“圣人”,如果没有这个志愿,那是没必要看什么《论语》的,
|
|
来自: yinweiming77 > 《跟着缠师学《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