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按】张琪老先生对糖尿病辨治四法,拟有六方。摘录如下: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为典型症状,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从脏腑辨证以肺、脾、肾为病位,从阴阳属性观察以阴虚燥热、气阴耗伤为多见,亦有属于阳虚、湿热、血瘀者。笔者根据多年来治疗本病的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不揣浅陋,介绍如下。 (1)气阴同治,首当顾肺。消渴病虽有上、中、下之分,但求治于中医者,大多数经过一段病程,用过中西药物治疗,典型之三多症状多不具备。根据临床观察有口渴引饮者,也有无口渴者,但多见短气乏力、倦怠、口干、舌干红剥少苔、五心烦热、头昏、小便短黄、脉虛数等候。辨证属于气阴两虚,燥热伤肺。因肺主气,为水之上源,燥热耗伤肺金必然气阴亏耗,当以清热润肺,益气养阴治疗,余拟有益气滋阴汤方治疗颇效。 如燥热症状不甚明显,只见短气乏力,疲倦懒言,口干渴不甚,舌尖红,苔薄,脉弦,血糖、尿糖高,以气虚症为主者,用益气养阴法。以益气为主,滋养阴液为辅,加味清心莲子饮效果颇佳。 以阴虚燥热为主,气虚为辅者,症见咽干、鼻干、口渴引饮、五心烦热、舌红剥或绛、少苔或无苔、脉见细数、全身疲倦乏力。治疗以清热滋阴润肺为主,益气为辅,拟有滋阴益气汤。 (2)以肾为主,当顾气阴。糖尿病从中医辨证以气阴两虚贯穿始终。临床观察病程较短,初起多伤肺,病程日久者肾阴亏耗。“肾为气之根”,“肾藏真精,为脏腑阴液之根”,为元气之所系。糖尿病这一慢性消耗性疾病病程日久则“穷必及肾”,致使肾阴亏耗,气阴两伤。症见病者头眩、心悸、腰酸腿软、性欲减退、气短乏力、口渴、舌干、脉象虚数、血糖高或兼血脂高。笔者治疗此类消渴病喜用参芪地黄汤加味。 肾为水火之脏,肾阴亏耗日久多损及阳,正如张景岳所谓“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故于滋补肾阴之品中辅以助阳之品而获效。糖尿病人亦有属于阳气虚馁者,如畏寒肢冷,便溏尿清等,可用肾气丸、右归丸之类,不过此类病例甚少见。 (3)痰瘀同治,兼顾气阴。糖尿病由于肺脾肾功能失调,日久则形成瘀血、痰浊、湿热等病理产物,为本病之病理转变。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则导致血瘀,阴分耗伤,津液不能布化则烁津为痰,痰瘀交阻为本病之变证。临床观察多合并心脑肾及肢端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及肾病等。此类型病人体质多见肥胖舌质紫有瘀斑,舌下静脉青紫,头昏眩或兼高血压,气短乏力亦颇明显,脉象多见弦滑有力。特征检查:高血糖、高血脂,血液黏度增加,高血凝黏浓聚。治疗宜活血祛瘀,消化痰浊为主,辅以小量益气阴之品。笔者拟一方活血涤痰汤。 (4)消化湿热,注重脾运。气阴两伤,阴虛燥热为糖尿病常见之证,但据临床观察亦有部分糖尿病病人脾虚失运,湿热蕴蓄,困阻脾阳,津不上承而致口渴引饮者。此类病人口虽渴而饮水不多,常见大便黏滞不爽、小便短黄、头晕、倦怠乏力、口苦口臭甚至口腔溃疡、牙龈肿、脘闷纳呆、呕恶、舌苔腻、脉濡缓等候。治疗此类型糖尿病既不能囿于益气生津、活血化瘀、补肾等法,又不宜因脾虚而用甘温助热法,当清化湿热,醒脾和胃。余拟有清化湿热饮一方治疗颇效。 以上治疗虽分四法,但在辨证治疗中脏腑之间往往相互关联。如气阴两虚型,有时病位在肺,有时在肾,有时又肺肾同时存在。肺与肾金水母子相关,治疗就必须有针对性,益气、滋阴、补肾并举方能切合病情。痰浊、瘀血为病理产物,与肾虚同时存在,又必须补肾与活血开瘀共用于一方方能取效,类似情况在临床上比比皆是。如笔者治疗糖尿病肾病常采用补肾益气与活血化痰浊法治疗,常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尤其是治疗老年性糖尿病,补肾益气与活血合用治疗,有不少病例远期疗效甚佳,不仅血糖稳定而且精神体力均佳。从脾与肾的关系来看,脾的运化功能必得肾阳的温煦蒸化才能化生精微,肾中阳气为脾之母,有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的关系。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病机在于脾肾两虚,化源匮乏,因而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丛生。笔者治疗此病用补脾肾,活血化痰浊标本兼顾,治疗奏效甚佳。此法通过实验观察有明显降低大、中、小分子毒物作用。余治疗糖尿病及其他疑难证喜用大复方组合治疗收效,其原因即在于此。 ——摘自张琪,糖尿病证治经验,吉林中医药,1999,6 【验方效方】 ◇方一 益气滋阴汤方(自拟方) [组成】生地黄20g,天花粉20g,知母15g,麦门冬15g,玄参20g,西洋参15g或太子参30g,黄芪20g,黄连10g。 【服法】水煎,日2次服。 【功效】清热润肺,益气养阴。 【主治]糖尿病。气阴两虚,燥热伤肺。有口渴引饮者,也有无口渴者,但多见短气乏力,倦怠,口干,舌干红剥少苔,五心烦热,头昏,小便短黄,脉虚数等。 ◇方二 加味清心莲子饮(自拟方) 【组成】黄芪30g,人参15g或党参30g,石莲子15g,地骨皮20g,柴胡15g,茯苓15g,麦冬15g,玉竹20g,天花粉15g。 [服法]水煎,日2次服。 功效:益气养阴法,以益气为主,滋养阴液为辅。 【主治】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以气虚为主者。如燥热症状不甚明显,只见短气乏力,疲倦懒言,口干渴不甚,舌尖红,苔薄,脉弦,血糖、尿糖高,以气虚症为主者。 此方用于糖尿病气阴两虚,以气虚为主者疗效甚佳,尤其是止渴,改善体力,消除疲劳等症状尤为明显。有不少病例服降糖药后血糖、尿糖下降,但体力仍不见恢复,用本方后精神和体力明显好转。方中主药为人参、黄芪益气为主;地骨皮滋养阴液而不腻亦为要药;石莲子、麦冬、天花粉清热、润燥、生津;玉竹补中益气止渴;柴胡疏肝解郁;茯苓淡渗,与补益药相配伍以防补而有壅,为治疗糖尿病以气虚为主之有效方剂。 本方亦可用于糖尿病肾病,在消减蛋白尿,保护肾功能损伤和抑制,延缓肾功损伤之发展有一定作用。笔者治本病常见用降糖药血糖下降,但尿蛋白不消,短气乏力,体力不支,经治疗一个疗程后,尿蛋白减少或消除,全身随之有力。对肾功能未受损者,长期服药对防止其受损有较好的保护效应。 ◇方三 滋阴益气汤(自拟方) 组成]西洋参15g或太子参30g,黄芪15~20g,麦冬20g,生地20g,玄参20g,沙参15g,知母15g,天花粉15g。 [服法]水煎,日2次服。 【功效】清热滋阴润肺为主,益气为辅。 王治糖尿病。以阴虚燥热为主,气虚为辅者,症见咽干、鼻干、口渴引饮、五心烦热、舌红剥或绛、少苔或无苔、脉见细数、全身疲倦乏力。 加减口渴甚,可加生石膏50~100g;便秘,加大黄以泻热存阴。 本方用于气阴两虚偏重于燥热耗伤肺阴者,以清热润肺为主,辅以参、芪益,以舌红或红剥、脉细数为特征。只要辨证准确,用后多能取效。 临床观察凡属燥热伤阴者,脉象多呈细数,舌质红绛无苔,五心烦热,口渴引饮,可为辨证依据。然凡来中医就诊者多经用过西药,纯燥热者则不多见,多见气虚兼燥热。中医辨证病位在肺,因肺主气,喜清肃,恶燥热,燥热则伤津耗气。参芪性温,与燥热不相适宜,故用西洋参或太子参,味甘而不燥。黄芪虽性温,但与大队养阴润肺之剂共用则可消减温性,既用其益气之功,又不致使其温燥伤阴,此中药复方配伍之妙。 ◇方四 参芪地黄汤加味 [组成]人参15g,黄芪30g,熟地30g,山茱萸15g,山药20g,茯苓15g,丹皮15g,泽泻15g,肥玉竹20g,何首乌20g,枸杞子20g,五味子15g,菟丝子15g。 [【服法】水煎,日2次服。 [功效]益气滋肾。 [主治]糖尿病。日久及肾,肾阴亏耗,气阴两伤。症见头眩、心悸、腰酸腿软,性欲减退、气短乏力、口渴、舌干、脉象虚数、血糖高或兼血脂高。 ◇方五 活血涤痰汤(自拟方) [组成】生地20g,桃仁15g,红花15g,赤芍15g,枳壳15g,柴胡15g,川芎15g,半夏15g,胆南星10g,苍术15g,石菖蒲15g,黄连10g,丹参20g,葛根20g,玄参15g,黄芪20g,太子参15g。 [服法]水煎,日2次服。 [功效】活血祛瘀,消化痰浊,辅以少量益气养阴。 [主治]糖尿病。脾肺功能失调,日久则形成瘀血、痰浊、湿热等病理产物。临床上常合并心脑肾及肢端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及肾病等。病人体质多肥胖,舌质紫有瘀斑,舌下静脉青紫,头昏眩或兼高血压,气短乏力亦颇明显,脉象多见弦滑有力者;特征检查高血糖、高血脂,血液黏度增加,高血凝黏浓聚者。 [加减】便秘,加大黄10g、何首乌20g、生山楂15g;兼视网膜病变,加草决明20g、木贼15g、白蒺藜15g等。 ◇方六 清化湿热饮(自拟方) 组成】石菖蒲15g,白蔻仁10g,黄连10g,黄芩10g,滑石15g,茵陈15g,苍术15g,白术15g,葛根15g,薏苡仁20g,升麻10g,天花粉10g,连翘15g。 [服法]水煎,日2次服。 【功效】清化湿热,醒脾和胃。 [主治]糖尿病。脾虚失运,湿热蕴蓄,困阻脾阳,津不上承而致口渴引以者。口虽渴而饮水不多,常见大便黏滞不爽、小便短黄、头晕、倦息乏力、口皆口臭甚至口腔溃疡、牙眼肿、脘闷纳呆、呕恶、舌苔腻、脉濡缓等候。 方从甘露消毒饮衍化而出,妙在清化湿热,醒脾和胃,湿热除,脾胃和则清阳升、浊阴降则消渴症自除。方中用黄连、黄芩取其苦寒除湿热。王肯堂之白茯苓丸洽肾消,皆用黄连取其苦寒除湿热,而今治消渴一味排斥苦寒药不免有所偏颇。本方用黄连、黄芩与二术、石菖蒲、白蔻仁、藿香芳香化湿,共用亦取清化湿热之功。滑石、茵陈、薏苡仁、连翘淡渗利湿清热。湿热除,脾运健则诸症自除。 ~摘自张琪,糖尿病证治经验,吉林中医药,1999,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