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份,写过一篇文章。 当时想一个标题叫《AI助手摸着夸克过河》,后来没用上;觉得,市场上产品并不都在模仿夸克。 从 Perplexity 出现,到国内 AI 辅助搜索产品纷纷上线,快两年了,我一直关注 AI 浏览器和 AI 助手发展。 目前看来,夸克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快一些,其他产品多少都有些「借鉴」的影子:功能大同小异,界面略有差异,仅此而已。 昨天,腾讯推出AI 浏览器,我第一时间下载体验。第一反应是:用户输入问题,系统自动搜索答案,界面上还有各种生活、学习、出行的小工具。 但紧接着就冒出一个念头:这也太像夸克了吧? 把想法发到群里,没想到群友们有两拨:有人认同看法,也有人解释说 QQ 浏览器早在去年十月就开始做相关技术储备。 最后,大家争论到「是不是抄袭」的层面。这事挺有意思:什么算抄袭?什么是模仿?又该如何看待趋同创新? 我对「抄袭、模仿、趋同创新」几个词特别敏感;要说腾讯 AI 浏览器是不是模仿夸克,可不敢瞎说。 首先,得界定一下这几个词到底什么意思。 抄袭,说白了,把别人知识产权、代码、设计、文本等直接复制过来,还声称原创,这基本是道德和法律层面的问题,明摆着的侵权。 模仿呢? 学习别人做得好的地方,看看人家是怎么想的、怎么设计的,然后学着做;但肯定会加点自己的东西,改一改,或者用在不一样的地方。 至于「趋同创新」,像大家一块儿走路,走到一个岔路口,发现往同一个方向走的人最多,路也最好走;所以后面来的人,不管之前走哪条路,最后都很有可能选择这条看起来最靠谱的路。 电商刚起来阶段,很多网站都长得差不多,学亚马逊,把商品摆出来,能在线付钱就行;虽然在送货、打广告这些方面各有各的招,但卖东西的基本流程都差不多。 后来短视频火了,国内App,最后都变成了上下滑动看视频,喜欢点个赞、评个论;这可能大家觉得,用手机看短视频,怎么方便、怎么爽才是最重要的。 回到腾讯AI浏览器和夸克上,我觉得虽然夸克以搜索业务出道,但浏览器的产品形态在市场上已经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代表了一定的先进性。 这种先进性不是瞎吹,市场数据能够看出来。 腾讯AI浏览器一些功能、看起来很像夸克也正常,毕竟夸克已经趟出了一条路;输入网页搜索问题、深度思考,再比如都有小工具的百宝箱。 那以后会不会也有个「AI Bot」,或者像豆包那样的 AI 助手呢?我觉得很有可能。 毕竟大家都在做,腾讯跟上也不奇怪,这是客观事实,所以,给人一种摸着夸克过河的感觉。 既然摸着过河,那借鉴成功产品的功能、设计是不是一种合适的策略? 我认为,当然。 做生意,说到底是为了满足用户、解决问题、提高效率,人天生喜欢使用熟悉的东西。 当一个AI 产品在界面布局、交互方式,核心功能上与已经形成习惯的产品相似时,就不用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了。 这一点在市场中有很多例证。 比如,ChatGPT 的用户交互界面被Gemini 、Claude 等产品借鉴;Perplexity提出的搜索交互模式,也引来了很多效仿者。 除此外,我认为借鉴确实能够降低开发成本。 从头开始创新固然重要,但像在黑夜里摸路,你不知道前面是平地还是坑,得花很多时间和钱去一点点试,万一方向错了,损失就大了。 借鉴不同,别人已经探索出一条相对成功的路径,我们可以学习前面走得好的那段,这样就能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更多地用到更核心的技术研发上。 而且,这样做也能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 当然,我说的借鉴肯定不是完全照抄,我们要明白别人为什么能成功,然后结合自己优势和对用户的理解去做优化。 所以,个人认为借鉴是起点,它帮助产品团队快速做出一个能用的东西。你看互联网上那些成功的 App,不少都是从借鉴开始的。 只不过在不同场景下,用不同产品罢了,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吸引我,本质上因为我发现了它们各自的核心优势。 就拿我来说: 经常有人问哪个AI产品最好用,我一般会说我喜欢用夸克AI的deep search;因为它能在信息过载时,给我很有逻辑的答案;当然,Kimi 我也用,它的长文本检索能力真的很强。 除此之外,我也会用豆包,因为给的情绪价值很高,聊的挺开心。 同时,DeepSeek、腾讯元宝我也在用。虽然我公开场合经常吐槽它“胡说八道”(幻觉),但幻觉的另一面也代表着它很有想象力,能激发创意。 倘若只是机械照搬,那用户体验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同质化,最后像「缝合怪」一样,终究被用户放弃。 另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用户切换成本很高。 我已经习惯原有操作方式,对完全陌生的东西,一开始会好奇去体验一下,但如果它不够好,我就会有抵触心理。 智能总结、AI 提问、帮润色……几乎每家都有......,目前来看,我确实没找到腾讯AI浏览器和夸克在功能上的差异之处。 所以,个人认为,人们对趋同化产品的接受度,受三个因素影响很深:
说到底,借鉴可以快速提升基础的用户体验,过度借鉴必然会导致同质化;如何找到找到借鉴和创新之间的平衡点?我还没有标准答案。 你有没有想过,AI 浏览器和 AI 助手在创新形态上,为什么都不敢随意去做一些东西? 对大厂来说,入口级产品上,稳健才是更优的选择,激进创新,不确定性太多。 最显眼的是交互,浏览器作为用户高频使用的入口,要在 AI 功能和简洁体验上找到平衡。 前段时间,Arc 团队开发的 Dia 浏览器虽尝试通过智能光标、分屏等创新想提升效率,但最后,用户反馈,整那么多花活儿,反而越来越复杂。 还有,巨头垄断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从国外市场来看,浏览器市场长期都被 Chrome 等巨头主导。即使像 OpenAI 这样,拥有强大技术实力的公司想要挑战谷歌,也要面对用户已经形成的搜索和标签管理习惯的巨大壁垒。 2024 年的数据显示,即便微软 Edge 加入AI 功能,很多用户仍然因为习惯难以放弃 Chrome;这说明任何创新都需要伴随长期教育用户的巨大投入,短期内很难撼动用户的固有习惯。 腾讯看似推出了 AI 浏览器,也拥有巨大的用户流量优势,但个人认为,很难像腾讯元宝一样,短时间内迅速冲到应用商店前列。 说白了,AI浏览器太多了。 夸克靠着过去十几年经验,打下深厚的用户根基,腾讯 AI 浏览器想分的一份羹,怎么分呢? 也许,把手放在大哥背上,学习着、也边思考着下一步怎么走好;以前,都没做成,这次能成吗?在我看来,AI浏览器,终归不是一个可快速复制的生意。 你觉得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