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生母为隋炀帝之女杨妃,其人英武果敢,深得李世民喜爱,李世民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扬李恪道:“吴王恪英果类我。”贞观二年(628年),年仅十岁的李恪被册封蜀王,领益州(今四川)大都督。益州地广人众、经济富庶,是仅次于大唐京畿地区关中的核心板块之一。因年纪太小,李恪暂不赴益州,益州军政事务暂由大都督府长史处理。 ![]() 贞观十年(636年),李世民将李恪改封吴王。贞观十一年(637年),又授予李恪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之权、领安州刺史(今湖北安陆)。李恪在安州过上了一段平和的日子,如果不出意外,李恪的一生就会在富贵荣华中度过。但是一件大事彻底改变了李恪乃至大唐帝国的命运走向。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因争夺太子之位导致李承乾谋反,事败后,李世民废黜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经过审讯得知,李泰也不是“善茬”。于是,李世民又将李泰幽禁,最终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即后来的唐高宗)。
![]() 李世民改立李治为太子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李治仁厚有余但缺乏杀伐决断的霸气,担心将来李治压制不住朝中的这些功勋宿将。反观李恪,则英武果决,最像自己,心中便有了换掉李治改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臣、也是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坚决反对李世民更换太子的想法,又搬出了李世民的“白月光”长孙皇后打感情牌(李治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生的第三个儿子)。 当时李世民因为李承乾谋反的事情弄得心力交瘁,再加上更换太子一事牵扯太广,于是只得放弃这一想法。但因为李恪有了议储的“前科”,无形中对太子李治有了巨大的威胁,再加上李恪能力超强,更是成为长孙无忌所忌惮。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去世,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李恪已然成为李治最年长的兄长,李治遂加授李恪开府仪同三司、司空等荣誉官衔,后又加授太子太师,名为重用,实则剥夺了李恪的都督实权。 ![]() 永徽四年(653年),驸马房遗爱(房玄龄之子)、高阳公主密谋造反,事泄被抓。这一本来与李恪无关的案件,却被李治的宰相、辅政大臣长孙无忌利用做起了“文章”。长孙无忌借此机会诬告李恪与房遗爱、高阳公主串通一气想要颠覆唐高宗的政权。当年二月,长孙无忌在没有经过任何审判程序的情况下,将李恪处死,又将李恪的四个未成年儿子李仁、李玮、李琨、李璄全部流放到岭南(今广东),李世民最优秀的儿子就这样被冤杀了,诚可谓唐高宗时代也是初唐最大的政治冤案。1300多年后有个伟人这样评价道:
这应该是对李恪最大的肯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