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应用案例(十四)

 tnj660630 2025-05-20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经典(14)

图片

一、案例背景

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智慧教育平台正重塑学科教学模式。平台构建起动态更新的优质资源库,“云端备课+课堂实践”的混合式教学,与“教-学-评”一体化的推动,标志着教育从标准化向智慧化转型的关键跨越。如何让思政教育无痕落地,突破传统说教课堂的弊端,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资源整合与情境创设,为学生构建了沉浸式学习场景,让抽象的思政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有趣。平台的角色扮演模拟功能、“互动工具”和“双师课堂”的授课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宽容”从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情感能力,充分体现了数字化教育在学科育人中的创新价值。

二、案例名称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学会宽容》

三、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宽容的内涵与意义,知道宽容是有限度、有原则的,了解宽容在个人健康、人际关系及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学会换位思考、调节情绪,掌握化解冲突的方法,提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宽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养目标:培养尊重差异、接纳不同的胸怀,树立法治观念,形成宽容他人的价值观,促进个人品德与社会责任感的发展。

四、教师备课和学生预习

(一)教师备课

1.资源整合:登录平台“课程教学 — 教师备课授课”栏目,搜索“学会宽容”相关资源,如教学设计、课件、动画视频等,添加至“我的资源库”。参考平台提供的《学会宽容》PPT模板,结合学情调整内容,插入“静心泉”“包容镜” 等虚拟场景,引用平台“德育栏目” 中的真实案例增强说服力。

2.互动设计:利用平台学科工具设计课堂活动,如 “宽容情景模拟”、“校园冲突调解方案”,并通过 “习题库”生成预习测试题,检测学生对宽容概念的理解。

3.学情分析:发布预习任务至平台,要求学生观看《宽容城》动画视频、阅读教材案例,完成“身边宽容事例”记录单,教师通过平台数据反馈调整教学重点。

(二)指导学生预习

1.任务驱动:登录平台“学生自主学习”栏目,观看“宽容的力量”微课程,完成“宽容与纵容的区别”在线测试,提交后查看错题解析。

2.实践准备引导学生利用AI语音助手模拟人际冲突场景,记录情绪反应数据,为课堂中的“情绪管理策略”学习奠定基础。  

3.问题导向:针对预习中的困惑,在平台“答疑区”向教师提问,或参与小组线上讨论,结合平台提供的案例,提炼核心观点供课堂交流。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平台应用:播放平台《学会宽容》微课中的一段公交车上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哪句话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出 “学会宽容”这一温暖的课题。

图片

情境导入

2.任务驱动学习

任务一:理解宽容的含义

结合语文学科上所学的汉字“宽”“容”的构字特点,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的含义,展示平台上一些因宽容而化解矛盾的真实案例,同桌合作学习理解宽容的含义。

任务二:体会宽容的意义

观看视频《六尺巷》,结合课文中蔺相如宽容廉颇,最终将相和的故事,同时展示平台上社会因宽容而和谐美好的图片、数据等资料,并且让学生分享自己宽容他人的事例,从不同角度体会宽容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图片

体会六尺巷故事中宽容的意义

任务三:知道宽容有度

通过平台展示的反面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辩论,探讨宽容是否应该有底线,让学生明白宽容不是无原则的纵容。

任务四:学会宽容的方法

结合平台上的资源,创设真实情境,利用AI工具让人物开口述说烦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劝说任务,学会换位思考、调节情绪,掌握化解冲突的方法。

图片

讨论宽容方法

3.成果展示与评价

学生通过小小劝说家活动,展示劝说成果,学会了宽容他人的具体方法,积累了关于宽容的名言警句。教师结合平台记录的“任务完成度”“协作活跃度”数据,给学生颁发“宽容小使者”电子徽章。 

图片

学会宽容的方法 双师课堂践行宽容技巧总结

4.总结拓展 

学生完成“习题库”中的“宽容行为判断”练习;领取“七日宽容行动”电子打卡表,每日在平台上传一件宽容小事;鼓励学生创作数字漫画《我的宽容日记》,优秀作品展播至校园智慧屏。

六、课后反思

1.成功之处

跨学科学习使思政教育不再枯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丰富的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了“宽容”这一概念,学会从多学科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了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学生在思想上更加认同宽容的价值,在行为上更愿意宽容他人。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深度应用,《学会宽容》一课实现了“技术工具—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的三维融合,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更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让思政教育无痕落地。

2.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有时不够自然流畅,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辩论中参与度不够高。对平台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充分,一些优质资源未能完全挖掘。

3.改进措施

进一步加强对各学科知识的整合研究,使跨学科教学更加自然高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深入研究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根据教学目标更精准地筛选和运用资源,提升教学质量。继续探索AI大模型与虚拟仿真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数字化转型。



撰稿:教学教研中心

排版:孙艳丽

审核:赵丽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