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希沃seewo”名师讲堂微课实践与研究者胡铁生:微课并不高大上

 高占国 2016-01-18

“希沃seewo”名师讲堂微课实践与研究者胡铁生:微课并不高大上

(2016-01-18 14:36:55)
"希沃seewo"名师讲堂—微课实践与研究者胡铁生:微课并不高大上

广州希沃学院 2016-01-12 

        2016年1月9日,中国微课创始人胡铁生正高级教师(硕士生导师)莅临希沃广州总部,为希沃的同事们分享了他对微课的独特看法和理念。在短短两个半小时里,胡铁生老师用深入出的语言,为大家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微课轮廓和未来蓝图,令在座的每个人都受益匪浅。在此,希沃君在获得胡老师的授权后,将老师在课堂上演讲的内容整理成文,与大家一同分享。“希沃seewo”名师讲堂微课实践与研究者胡铁生:微课并不高大上
【胡铁生老师简介】正高级教师,微课创始人,广东省名教师,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导)。广东教育学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中小学与高校微建设特聘专家,其微课研究成果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胡铁生老师坦言,今天站在这个讲台,权当为大家“洗洗脑”,让大家多多了解现在中小学教育的真实动态,从教育的角度,对企业的系统平台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他抛出的第一个观点便“震惊四座”,那就是——“不要把微课搞的太过于高大上。”


两大特点,两大不足
—微课不微、微课不威

       一是微课不微。受传统课程课例(如录像课例、视频课例、公开课等)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一节课一定要讲满40或45分钟的多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教学时间过长、内容过多、制作成本过高、视频画面混乱多变的“完整视频”(如2015年教育部的“一师一优课”活动),使得许多老师面临着系统经常崩溃的情景,需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潜伏”上网,将自己高达500M以上的课例课件上传至平台上,全国500多万个个老师,三百多万节课例,这需要多大的容量,多大的带宽呢?这与我们移动互联时代的微课学习理念是相违背的。
        长时间的“微课”,在现如今这个碎片化的时代里,必将走向无人问津的末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只会抽出睡觉前的五分钟、等车等人时的五分钟等碎片时段,打开手机,看一个5分钟的关于勾股定理的微课。这种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一个对他有价值的内容来进行自主学习,这是一种深刻的变革。微课将对课程选择的决定权,从授课者移交到了学习者身上。老师也因此可以做到真正的有教无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层次制作不同的微课,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标。

        二是微课不威首先微课需要优秀的技术支撑。微课需要多媒体音视频的“可视化”呈现(即微课要“音画同步”、动态呈现、环节紧凑、详略得当、富有启发,微课不仅要有知识技能的呈现,更要有思维的可视化和探究的可视化)。但是很多老师制作出来的微课视频,屏幕上呈现的都是浮动的马赛克,老师讲授的声音不清晰,课件呈现方式单一呆板,教学环节不清晰,详略不得当,教学过程还是“人灌+电灌”,很多知识点都是模棱两可,那不仅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微课,反而会成为一场“教学事故”——这样的微课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微课学习必须是一个愉悦体验的过程、互动学习的过程,而现在的微课大多是单一连续的讲授、讲解声音与背景音乐的混杂、画面不精致不动态、缺乏教学与多媒体的互动、没有问题与练习的反馈,把传统的班级教学中的“老师讲学生听”换汤不换药地变成微课视频里”老师还在碟碾不休地讲、学生也只能被动无奈的听“,微课遗留了太多传统班级教学的影子,这与微课的”一对一“”个性化“”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其次是微课由于缺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支持(如微教学情景的创设、微教学问题或进阶练习的设计、微教学任务与活动的设计,微教学媒体(如传统媒体和课件动画等现代媒体)的优化组合应用,特别是微课教学活动中”互动“方式的缺乏,使得许多微课沦为”课本教材的电子搬家“、”带讲解声音和人头像的播放课件“或是"一段没有多少教学意义的微视频”。


微课要符合在线教育的规律
让技术的外在与教育的本质相结合

          微课要符合在线教育的规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在于——微课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最佳学习时间,把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有微步骤的逐步呈现,各教学环节紧凑并详略得当;教学过程要有启发诱导性,并体现一定的学习交互性和拓展性,恰当处理微课在线学习的个性化、短暂性和线下学习的补充性、拓展性关系(如作业和任务的布置)。
        胡铁生老师自九几年至21世纪最初的几年,中国教育信息化的种种变化都参与其中。所以更加感同身受的是——做教育需要情怀,更需要专注与执着,需要把企业的技术等外在因素和教育的本质相关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整合,掌握这个整合点和切入点至关重要。
        早在三百多年前,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提出过这样一个理念:“要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这里的关键词“教育方法”得以扩展,就是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学媒体,从狭义上来看,还包括新的微课制作工具等等。
        现如今,老师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职业。疲于奔命和怨声载道,让老师们很少享受到创造的乐趣,把教学这种有趣的事情当成一种工作量去完成。有时候,教学信息化的重负压在了老师的工作考勤上,让老师的创造性进一步的萎缩,全无人性化的考虑,使他们心中对“技术”产生了更多恐惧。
        我们要产生学习的革命和教育的革命,我们不谈“教”,更多地去谈“学”。因为在今天,这更多的是一个学习的时代。学校形态的变革也近在眼前——学校就这么一亩三分地,它不应该成为学习的唯一场所。学习知识并不一定主要是在教室里面,可以是在家里、课前、课外按自己的方式学习,因为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有太多东西需要去关注,比如翻转书包、翻转课堂、微课、思维可视化、3D打印、图片处理技术、网上会客室、可汗学院、未来学院虚拟现实、学分银行等等,这都是我们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士需要关注的东西。“希沃seewo”名师讲堂微课实践与研究者胡铁生:微课并不高大上


在互联网+时代,
让教材和预习“活”起来

       谈到互联网+,必须强调的是,我们身处的不是多媒体时代,也不能说是网络时代,更不能说咱们处于一个信息时代,这些称谓或多或少是不准确的。今天,这里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一个移动互联的时代,它给我们教育带来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举例而言,首先,它会给我们带来资源获取方式的变革,我们以前的教育是“教师、教材、教室”,这些资源都是极其有限的,而且是趋于僵化的、冰冷的——如老师们反复在课堂上强调让孩子们放学后去预习功课,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然而却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不符合人性趋习原则。比如说预习第几页到第几页的教材,可这些教材是课程专家编写的,它们体系十分严谨,高度概括,许多老师都有看不明白吃不透的时候,怎能让一无所知的学生去预习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时代教师布置的这样的预习作业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不够人性化的。当然这样的预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流于形式、浅层而无效的。
        现在,我们把这些知识点做成微课,把微课当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同学们,请回家后观看这两个微课,明天要讲解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这个微课,是老师经过对教材的处理,通过亲自制作课件,把自己讲课的活动、语言、声音、情感和智慧变成一个微视频,然后让学生们一同预习。和从前的教材预习的模式相对比,哪种方式更适应学生的需要,更具有温度与情感,不言而喻。毕竟,教材是冰冷的、二维的、枯燥的、平面的,是“死”的。


微课不等于微视频,
要配合互动和思考方有收获

        一个有价值的微课,绝不仅限于微视频如此简单,它是一个非常“4+1”的组成——“1”是微课的最核心资源:一段精彩的教学或学习视频(一般为5分钟左右,不对对象、学科、内容的视频时长应该不同,但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这段视频应能集中反映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具体问题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地点可以多样化(不一定局限在教室或课堂上)。“4”是要提供四个与这段教学视频(知识点)相配套的、密切相关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即微教案(或微学案)、微课件(或微学件)、微练习(或微思考)、微学习任务单(与微课视频配套,有利于学生自主高效进行视频学习和练习测试,并将学习中的疑问建议反馈给老师),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网页的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半开放的、相对完整的、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应用生态环境。值得说明的是,微课一般在“线下”(如在学校或家里教师电脑上)制作,形成专题或体系化微课,再上载发布到微课学习平台进行"在线“运行和学习。如果没有微课网络学习管理平台,也要把单一、零散、碎片的微课放在学校网站、公共邮箱或云盘空间等师生可以方便观看的”公共区域“。共享性是微课的首要特征!如果随便将这些简短、短小的微课放在“角落里”(信息孤岛)中,不能被大家共享和利用,则建再多的微课也产生不了教育教学应用价值。
        在微课中,微视频占其80%的重要性,但是优酷、土豆那些网站里的娱乐搞笑视频又如何呢?学习一个高度耗费脑力的事情,那些娱乐的视频开心过后就会遭到遗忘,多是只能博得一笑。微课不仅是提供视频的浏览,不提供思考是不行的,还得配以互动的练习题等,共同组成一个”情景化“”多通道“学习资源生态。我们不能只是打开微课时,鲜花烂漫,关闭微课时,就一片黑暗。微课一定要有情景、问题和互动和相对完整的教学环节,哪怕只是5分钟的微课,学生也要从中反复暂停、拖放来学习,才能有所收获。
 

微课的集聚和学习平台至关重要

       在资源便捷的今天,微课会由少积多,逐渐变成“微课城”,带来一个完整的微课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建设一个微课管理平台和微课学习平台。微课就是一粒沙和一滴水,随便扔在一个角落里,不能产生任何价值。但是当我们把这一粒沙放在沙漠里面,这滴水放在海洋里面,那它就能产生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其实,“微课”资源本身并非十分重要,微课放在何种平台之上更重要。(一个生动的例子:一根稻草,扔在街上,就是垃圾,与白菜捆在一起就是白菜价,如果与大闸蟹绑在一起就是大闸蟹的价格。启示:好的微课平台能让微课价值得到更充分体现)。微课只是一个引子,一个导火线,微课上的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与碰撞产生的智慧型资源,比“微课”这种技术性资源更有价值。
        比如说,可汗学院的微课仅医疗方面就高达三千余个,但可汗学院并非是以微课数量取胜的。它是一个大数据的云端学习平台,任何一个学习者在上面一注册,平台就会根据你的问卷调查情况产生一个诊断报告,以掌握这个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学习基础和学习喜好,并建议你从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方式和进度开始学习,而不是与所有人一起同在一个起跑线上。学习一段时间后,系统会对你的学习路径、学习行为、学习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一个阶段学习报告和建议,并根据你的喜好、问题推送相关微课。这就是大数据智能化微课学习平台的力量。胡老师认为:希沃学院应该有实力、有责任率先实现,做成中国版的”可汗学院“智能微课慕课学习平台,造福千千万万的中国学子。“希沃seewo”名师讲堂微课实践与研究者胡铁生:微课并不高大上
上图为:可汗学院的”知识地图“。

 
要碎片化地终身学习,
更要建立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像在座的观众们这样,坐下来听一节课已经是不可多求的场景了,我们的学习更多是自主的、个性化的、碎片化的。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在十几年前,“终身学习”是一句空喊的口号,但是在如今我们有了微课和慕课,有了移动学习平台,这个名词成为了现实,让我们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完成学习。

       虽然微信、微博、微课非常重要,但胡铁生老师仍给了大家一个忠告:当我们长时间沉浸于这种碎片化信息环境中,而没有拿出一整块的时间进行自身知识体系的建立和梳理,你会成为一个“碎人”。微课是碎片化的呈现,但微课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体系化地建构成个人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习者要打通”信息—资源—知识—智慧“这个进阶式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并最终自己独特的、不可复制的能力体系,能够高效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微课学习的最终目的。当前,许多人只关注到微课的”碎片化呈现“方式的便利性和舒适性,良莠不齐、纷繁复杂的信息令学习者体验到”快餐式“内容、多元化的观点和注意力的关注,并且可能获得短时的身心愉悦的情感体验,但很快遗忘,并不能持久。这是因为缺少”体系化建构“这个重要的学习环节。微课学习必须借鉴”零存整取“的学习策略。如果缺乏自己定期对知识点的梳理加工、理解建构、创造生成,这些知识点仍然是其他人的,和你自己本身并无半毛钱的关系。
 

技术引领教育
微课比慕课更符合中小学教学

       教育发生改变的方式主要是新媒体、新资源、新课程。但,如果我们想从事教育的话,那就千万不要跟着目前的学校形态、管理体制、教学方式走,一定要朝前看。如果总是亦步亦趋,那就只能是疲于奔命。技术并非是用来跟着教育前行的,在以前,我们相信技术是用于推动教育发展的利器,今天,我们相信技术是用于引领教育的。
    给不同领域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梯子,这在教育学领域叫做“学习支架”。现如今,慕课非常流行。但在中小学领域,我们难以谈论“慕课”,因为慕课背后所需要的资金、团队和高大上的愿景,都是在中小学教学阶段中难以实现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微课才如此之受欢迎。从长远来看,中小学的微课也必须“慕课化”才有更大的发展。但这个过程将会很漫长,其间必须“过渡"阶段,如微课必须从当前过于零散、碎片、杂乱、重数量轻质量的开发局面率先走向专题学习微课、主题教学微课、教材同步微课(基于某个大的教学主题或学习内容的系列化连续性开发多个微课,这些微课间有一定顺序性、层次性、逻辑性,给学生碎片化呈现,并最终形成体系化的知识和能力)。一些有实力的学校和企业,传统率先开发出智能化的微课管理与学习平台,提供专题式主题式系列化微课,并对学习者进行网上学习辅导和学习管理(如实名认证、定期开课、答疑辅导、课程考试、学分认证、结业证书颁发等),微课走向微课程和专题MOOC、学科MOOC和专业课程MOOC。“希沃seewo”名师讲堂微课实践与研究者胡铁生:微课并不高大上

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做微课
微课不是万能的
        第一,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微课。微课体裁很小,所以我们应该分类型、分层次、分适用对象去制作。微课虽然短小精悍、形式多样、方便灵活、应用面广,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去做微课,比如说课文前面的作者简介,只要稍微进行阅读就能明白,何必要劳民伤财地进行微课制作呢?有些实操技能、探究实验等实践性强的内容也不适合完全做成微课。此外,视频是微课的核心载体,但并不是唯一载体。有些内容适合视频表态、有些内容适合于图片、绘本、漫画或音频表达,要结合内容特点、受众对象或学习场景等选择使用。
       第二,微课也不是万能的。微课的应用面广价值大,但我们不要试图用微课来解决一切教学问题。比如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情感、有些班主任的班会课等,就非常不适合拿去做微课。学生的情感成长必须仰仗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和真实情景中的体验与感悟,并且老师在这种教学环节里不能缺失。
       这个世界上,老师这个职业也许会永远存在,但是老师的角色、功能和职责永远要处于变化之中。在如今这个时代,老师再厉害,也不会厉害过百度和google,很多事件老师尚未知道,学生已经提前得知了。今天,老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学习伙伴,而不是居高临下的灌鸭式教育。独生子女增多,对老师、学校的要求正在越来越高,但是这个高要求是没错的,它会促进教育的发展,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会让苛刻激励改进。
 

       【编后记】本微信篇幅有限,在今天的分享中,我们看到了胡铁生老师对“微课”概念的整体认知,其严谨而宏大的理论框架、生动有趣的细节阐释和贴切实际的教学感言,都让我们受益匪浅。而在接下来的分享中,胡铁生老师将更详细地为我们介绍,应该用何种理念、何种工具制作有价值的微课,让我们在下期文章中拭目以待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