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个经验贴,聊点干货。 昨天,和大家说起这两年的大学毕业生如果想教艺考,一方面心态上要三思而后行,认真做好评估,另外,几大播音艺考科目里,如果从业者在即兴口语部分有自己的授课专长,将会在应聘和实践环节中展现更大竞争力。 那我们今天就专门花点篇幅,从我自身出发,谈一谈在我看来一个职场新人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教授即兴口语课程,以及如何大致规划自己在这个岗位的成长路径。 不知该说幸运还是不幸,从十五年前入行伊始,我就未曾逃离过即评这门课。不敢说资深,更不敢遑论知名,但如果自述是教即评的一员老兵,我想,这个应不过分。在此基础上,给95或00后的毕业生同学们给出一些职业发展经验和建议,当不算逾矩之举。 我们先来解答第一个问题:“我适不适合教即评?” 我觉得答案至少需要包含对这样几个方面的自我评价。 首先,你需要是一个喜欢说话、热爱表达的人,这里的“说话”和“表达”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即,你可以是因为外向乐天的性格使然,从小喜欢与人沟通,谈天说地;但也可以单纯只是因为读了播音专业,职业要求让你不得不去与人交流。概括来说,就是与陌生人保持高频且热烈的语言交流这件事本身,不会让你觉得不适。 为什么?因为这是我认为作为即兴口语教学者必须要具备的内在驱动力,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心理前置条件。说白了,如果大量说话这件事本身就让你觉得心生厌恶并感觉极易疲惫,那么勉强尝试估计也难有结果。更何况,评述课堂里的语言组织不是瞎说乱说,还要依靠逻辑思维实时性地穿针引线,综合来看,对课程引领者自身的表达欲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同时我觉得,这也是这门课程相较于新闻播读、文学朗诵科目对教师要求所呈现的最大不同之一。 我们再看看操作层面。 有一点认知我可能和一些人不同。某些教培人可能持有这种看法:老师可以是学科的专家,但不用是实践的高手,能把课教好就行。但对于传媒学科,这一观点我不赞同。广播电视专业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它的本源是面向大众的传播范式,就像是,唯有亲历过新闻生产的全流程方才明了移动传播时代的新闻线索如何跟踪,才会知晓群言时代新闻评论的尺度如何把握。 因此,想要在糊口之余,还要能站定,甚至有自己的个性化发展,把这门课上得精彩,我会希望这员准即评新兵能够或多或少有一些媒体的一线实践经历,并能做到拿到任意一道统考or校考评述题,题目读完,观点句已跃然脑中,再经过十来秒钟的快速整理,能以基本流畅的语言,完成最少三分钟的评述表达。其中,观点合理、内容详实,言之有物且言之有理。 具备以上条件的职业选择,起码是不贸然的。或者用当下时髦的语言来说,是“短期内不会后悔的”——你的心理条件+专业水平既能完成教师授课的常规动作,再有实践能力的加持,更能让你在这个争分夺秒的课堂里以信服人、树立教师威信。 职业之路无非两步,先是“能干”再是“干好”。经历了最初两三年的入职适应期,职业发展的阵痛期也将如约而至(如果你还没有转行的话)。别人我不清楚,不如就现身说法说说我自己的经验吧。 这个阶段,我们一定绕不过去的,就是实现自我提升。途径包括但不限于学历和思想。 经过了数年的职场历练,我们对于自身能力在本行业的优劣势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带着这些问题重新回到学校,用按图索骥的心理去逐一找到答案,在此之余,还能给人生的未来带来更多种的可能。我始终觉得,不论是读什么层次什么专业,只要保持着不断学习和提升的态势,我们的心态就始终年轻。 第二点是拓宽思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进入职业倦怠期,而艺考培训的市场化特征又加剧了这点的形成。你看,几乎完全一样的内容,要在不同的班级每周重复四五六七八次,第二年再来一次,想想都头疼。想要偷懒,太简单了,照本宣科念PPT即可,专职教师可以用“反正我已经完成工作量了”来宽慰自己,兼职教师呢,更简单,拿钱走人就是,学生反馈也好教学质量也罢,跟我毛关系没有,大不了换一家。 由此可见,想要结束职业发展瓶颈期,必须要先迈出舒适圈,起码要做到:1、即评的理论讲授或许相对稳定,但至少保证课堂示例材料的常讲常新;2、光有因材施教还不够,还要不断提升课堂反馈的优先级,跟踪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消化理解程度,动态调整学生的当前学习目标,有的放矢;3、教师自身要有新闻阅读习惯,了解时下主流的评论语体,让自己的这桶水始终充盈。 两天时间用两篇文章和大家聊了聊评述教师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主观内容居多,里面肯定也有不少略失偏颇的个性化看法,希望读者们见谅、海涵。 说一千道一万,不管是以我母亲为代表的50后常说的“骑驴找马”,还是我一路以来被教导的“先就业再择业”,亦或是千禧一代所奉行的“爱一行才能干一行”,人生总是充满着大大小小各种选择,踌躇、焦虑、惶恐...做出final decision之前的各种心态都是正常的,只是,一旦做出了决定,就请一定正视它、珍视它,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你即将步入的这个课堂,你将面对的几十上百个年轻人的未来负责。 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