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美容 | 古人为了变白变美, 拿命拼出这些方药,还不来学?

 新用户9362OW5Z 2025-05-20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家从何时开始追求“美”已难以知晓,但从考古的证据来看,早在山顶洞人时期,原始人就开始有了美容的意识和行为。

他们会用磨过的动物牙齿做成项链来装饰自己,也会用红色矿石把自己的牙染红。

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面具更是面颊涂红,嘴唇上也点缀了朱色。

图片

图: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面具

商代甲骨文已记载“疥”“癣”“皯”(面色发黑)等疾病,殷商贵族使用朱砂、铅粉调制“燕脂”,开创了早期彩妆的雏形。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载有了美容方剂,如除疣方,用井水与朽木煮汁外涂;黑发方,乌喙、醋渍三宿,梳发;瘢痕修复方,以雄黄、水银等配制药膏。

中医理论不断完善,《黄帝内经》已提出“气血盛则色悦,气血衰则色枯”的理论,建立五脏对应五色的美容观:心主赤,肺主白,肝主青,脾主黄,肾主黑。

图片

仲景先师的《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内调外治结合的美容方案,如治黄褐斑用当归芍药散调和肝脾;润肤抗皱用猪肤汤滋阴;乌发生发用蜀椒丸温通血脉。 

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分别设有“面药”和“妇人面药”专篇,以内养外、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至今仍对现代美容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医美容的发展历史,也是中国人追求“形神俱美”的生命哲学史。 

古代没有严格的化妆品生产标准,但是很多人会为了变美而前赴后继。甚至从古至今,人们为了变美做过不少荒唐事……

01

为了一白遮百丑
啥都敢往脸上涂

想要变美先变白,所谓一白遮百丑,从古代到现代“美白”都是化妆品的代表功能之一。

罗马人相信陆生鳄鱼吃花草为生,它们的排泄物一定像花一样“芳香四溢”,可以美白驻颜。

慈禧太后会把便便涂在脸上,她DIY的面膜“玉容散”里有着三味独特的材料:白丁香、鹰条白和鸽条白。

图片

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似乎很贵的样子?其实就是麻雀、老鹰和鸽子的粪便。比如鹰条白的“白”字,就是特指鹰粪便上那一点白色的部分。

《中华古今注》云:“三代以铅为粉。”

图片

商周时期,女性的化妆就开始用铅做原料。有个词语叫“洗尽铅华”,其实就是我们俗称的卸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就经常使用白色铅粉擦脸,使皮肤白皙细腻。

铅粉虽能达到美白效果,却会导致重金属中毒,长期使用会造成脱发、面黄,甚至神经损伤。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的英国妇女,很多就因为效仿这样的美容方法而中毒死亡。

除了铅粉,人们还把美白需求对准了水银。水银的折射原理可以让皮肤看起来光滑细腻,呈现出银色光泽。

春秋时期,相传秦穆公有个爱美的女儿叫弄玉。他的女婿萧史为了讨好心爱的姑娘,给她献上了一个叫“飞云丹”的美白丸,其主要成分就是水银。

图片

弄玉将“飞云丹”涂到脸上后,肤色瞬间白了好几个色号,但没多久就香消玉殒了。

而且明朝时出现了香水,很多人利用水银生产香水,因为水银可以在常温下蒸发。古人用香料配合水银频繁往身上涂抹,让自己变香。

水银不仅易挥发,也容易被皮肤、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吸收,长期使用含水银护肤品会汞中毒,引发多种疾病,但这依然阻挡不了时人对快速美白的追求。

古代的法国贵妇会定期食用微量砒霜,保持皮肤白皙无皱。但砒霜是一种剧毒物质,服用稍一过量就会中毒,轻则上吐下泻,重则失去小命。自古红颜多薄命,这也是古人寿命不长的原因之一吧。

图片

为了满足市场要求,19世纪的化妆品厂商们推出了外用的砒霜皂和内服的砒霜片,这些产品曾大受欧美市场欢迎。左:砒霜皂广告;右:砒霜片广告

这几种方式美白,不仅要钱,而且要命。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还是要强调一句:护肤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相比欧洲,我们的古人在这方面其实还是“养生”多了。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米粉”才是比较常见的操作。

古人在家中操持家务时,发现淘米水为白色,就取象比类想淘米水肯定也可以让自己变白。《礼记》中记载洁面:“日五盥,沐稷而靧(huì)粱。”即用淘米水洗脸。

图片

洗脸一般都是用高粱米的淘米水进行,因为高粱米的米淘出来的水更加白皙,杂质更少。这种方法一直流传到了近代,可谓是最常见的美白手段了。

但淘米水洗脸的做法见效比较慢,显然不符合一些人群的需求,于是古代女子为了快速有效地让皮肤变白,就发明了基础的粉底液米粉。

魏晋时期,人们会选择“米粉”作为底妆。但米粉的功效其实并不理想,一旦流汗米粉会呈糊状,光速脱妆还满脸黏糊糊的。

为了美容,聪明的古人开始尝试各种修复皮肤或者美白、祛斑的中药材料,也开始注重“内外结合”,发明了各种方药和外用品。

唐朝时期,护肤美容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唐以前,澡豆、面脂、口脂等美容品大部分是宫廷专用,普通人无福消受。后来皇帝把这些东西赏赐给大臣,逐渐流传到了民间。

图片

杜甫有一首诗叫《腊日》,表达了对赏赐美容用品的感谢: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中可见,口脂(口红)在古时候就已不是女人的专属用品,很多男人也会用。尤其和皇帝的赏赐沾边,用口脂就成了一种荣耀。

古代的口红原料,大多是取自海中有红色素的海藻,还有矿物中的朱砂。

朱砂颜色鲜艳很受欢迎,但水银含量也非常高。后来张骞从西域带来红花,才彻底代替了朱砂,解决了口红有毒的问题。

图片

红花没有朱砂的颗粒且不易褪色,后来人们就用中草药代替朱砂,还在口红中加入丁香、藿香等药材,不仅能有好看的颜色还带有香气,解决了古代女性多年来“食毒”的局面。

02

古方中的美容养颜
多种“医美”方式并用

黄帝内经》中形容健康的面色为“白绢裹朱砂”,意思是说:白里透红的面色才是健康的表现。

做到整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安定、经络通畅、气血流通,美容效果才能持久、稳定。

值得高兴的是经过前人的探索,我们中医美容经过千年的发展,早已经非常完善了。

隋唐时期已基本具备美容五大手段:中药、药膳、针灸、推拿、气功,而且强调外洗外敷、外搽等外用美容药剂的同时,同步开始重视内服丸、丹、汤等药物配合。

此外还有针灸美容法、推拿按摩美容法、药膳食疗、情志调摄、修性养生等多种方法,让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充盈,从而拥有红润脸色、细腻肌肤和丰满肌肉,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整体观念”。不用动刀、不依赖昂贵护肤品,几根银针或者食疗刮痧,就能唤醒肌肤活力。

隋朝的巢元方认为“面黑皯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气血不调,致生黑皯。”

唐朝以孙思邈的《千金方》为代表,孙思邈认为面部瘢痕及色素沉着是由于风热毒邪蕴于肌肤,日久造成气滞血瘀,经络不通,郁而成斑。

图片

孙真人方药中多运用芳香类药物以行气活血,畅达经络,配合活血散结、祛风化瘀之品。

内服剂举例:

  • 桃花丸:“桃花(二升),肉桂,乌头,甘草(各一两)。上四味末之,白蜜为丸,服如大豆许十丸,日二。十日易形。”

  • 白瓜子丸:“白瓜子二两,藁本一两,远志一两,杜蘅一两,天门冬三两,白芷一两,当归一两,车前子一两,云母粉一两,柏子仁半两,细辛半两,橘皮半两,栝蒌仁半两,铅丹半两,白石脂半两。蜜和,空腹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

  • 令面白媚好方:“白附子,白芷,杜若,赤石脂,白石脂,杏仁(去皮尖)桃花,瓜子,牛膝,鸡类,白玉竹,远志(去心)。上一十二味,各三分,捣筛为末。以人乳汁一升,蜜一升和,空腹服七丸,曰三服。”

外用法举例:

  • 丹参灭瘢膏:丹参、羊脂共奏活血化瘀,润肤除斑之功;

  • 玉容散:白附子、密陀僧、牡蛎、茯苓、川芎,达祛风活血,润面除斑功效;

  • 白面方:牡蛎和土瓜根,清热散结,润肤增白。

唐代王焘辑录而成的《外台秘要》一书中,有个据说来源于武则天的“近效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名字太长了,所以后人多称其为“益母草留颜方”

图片

制作方法是:将端午当日收采的益母草晒干研细过筛,加入适量的面粉和水,调和成团再晒干,然后泥炉底层铺炭、中间置药,上面再覆盖一层炭煅制。

先武火烧60分钟,接着改用文火煨24小时,凉透研磨。每日洗漱时,取细粉洗手面即可。

《外台秘要》中记载,“初将此药洗面觉面皮手滑润,颜色光泽,经十日许,特异于女面,经月余生血色,红鲜光泽异于寻常,如经年久用之朝暮不绝,年四五十妇人,如十五女子”,又云其可“令白如玉,女项颈上黑,但用此药揩洗,并如玉色”。

益母草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包、膀胱经,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

《本草纲目》认为其“入面药,令人光泽,治粉刺”。现代研究也发现,益母草中含有生物碱、黄酮、二萜类等化学成分,外用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有助嫩肤美白。

图片

宋代与国外的贸易往来不断加深,乳香等香药传入中国,进一步丰富了美容方药体系。

《太平圣惠方》共收载美容方剂980余首,其中含美容方、须发专方、驻颜方剂以及治疗损容性皮肤疾病方剂。

古人也有青春痘的烦恼,宋徽宗命太医编纂医书时收录了不少消除青春痘的药方。除了白僵蚕膏方、腊月猪脂膏方、鸡子膏方,还有用玉石摩擦脸部的真玉磨方。

时至明代,美容作为专业名词出现在《普济方》所记载的“美容膏”之中,在其方药论述中指出“夫人心生血,血生气,气生精,精盛则髭发不白,颜貌不衰,延年益寿”,外病可内治,容貌也可内调,内部气血津液充足自然达到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的功效。

明代李时珍撰著的《本草纲目》收载美容药物多达270余种,功效涉及增白、驻颜、防老抗皱、生须眉、疗脱发、乌发美髯、祛粉刺(痤疮)、祛瘢痕疣目、香衣除臭、洁齿生牙、治酒渣鼻等各个方面。

图片

到了清朝宫廷时期,对中医美容术、美容方药的运用非常讲究。在保留至今的清代宫廷医案中,有很多是慈禧和光绪的保健美容医方,从内服的延年益寿驻颜方,到外用的美肤美发方。可谓俯拾皆是。

中医中药的价值不仅在治病,还能使人变美。

在明代的《普济方》中记载有五白散,古人发现白色的中药大都具有美白的功效,所以古代美白方的核心就是那些名字里带白字的中药。

历代方书所载的各种“五白散”“七白散”不尽相同,后代医家对各种美白配方进行了加减改良,至今药方基本由白术、白芷、白芨、白蔹、白芍、白茯苓、白僵蚕等中药组成。

《外科正宗》一书中有“玉肌散”的外用方,对“面部白屑风、雀斑、酒刺”的人很好用。

图片

倪师在视频里也曾提到玉肌散,并建议女性美容可以常艾灸合谷穴。

话虽如此,但笔者不建议大家自行配制使用各种古方,一定要在医生辨证后使用,并且确定自己没有过敏反应后才能外涂、外敷。

03

中医美容
内外兼修、标本兼治

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发展,如今的中医美容与时俱进,既有其深厚基础理论,又根据需求进行创新,优势与特点鲜明。

中医美容用独特的方法美化身体容貌,同时也在调理人体健康。我们强调人体的完整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内外兼治,标本兼顾。

现在一些女性朋友们,为了爱美不惜在脸上、身上动刀,或者为了减肥滴水不进,大肆折磨自己的身体。

图片

爱美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为了美丽而折磨自己的行为是非常不建议的。

除了护肤美容以外,最重要的还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皮肤是身体的“镜子”,面色暗沉、长痘、干燥等问题,往往源于内脏功能失调或气血不足。通过正确的方式调整,才能让身体由内而外焕发光彩。

· · ·  END  · · ·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